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多動症的辨證論治

兒童多動症主要表現為注意渙散、活動過多、衝動任性、情緒不穩和學習困難, 智力一般沒有問題。 中醫理論認為本症屬於"失聰"、"健忘"、"痰阻"等範疇。 小兒特點是陽常有余, 陰則不足, 本性好動。 若有先天不足, 稟賦虛弱, 後天失養, 陰陽不調, 極易造成臟腑功能失常。 陰陽不調, 易致心腎不交, 神志失控;後天失養, 脾失健運, 可致脾腎不足, 陰虛而陽盛。 雖表現為心肝有餘, 實則心腎脾不足, 易出現神不寧、魂不安、意不固、志不堅之症狀。 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 兒童多動症是以虛證和裡症為主, 是虛為本, 實為標,
Advertisiment
裡為因, 表為果的關係。

雖然西方國家研究兒童多動症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但對本病的治療至今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案。 張憲斌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 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 開發了系列中草藥, 在臨床上應用於各型多動症, 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

臨床上儘管辨證分型非常細緻, 但通過我所的臨床觀察, 常見的辨證分型有:①肝腎陰虛型;②痰濕內阻型;③痰熱內擾型;④心火旺盛型。
肝腎陰虛型
主症:注意力渙散, 五心煩熱、自汗、咽幹、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或弦脈、目眩頭暈或健忘。

辨證分析:本證主要為肝腎兩髒的陰虛, 肝主藏血, 以供應機體活動的需要, 如肝血不足, 血不養肝, 故可見目眩頭暈、注意力渙散等;腎主藏精,

Advertisiment
陰精虛弱不足以制陽, 故見五心煩熱、口咽發幹、自汗、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或弦數。 精血是互生的, 精足則血旺, 肝腎才得以相互滋養, 故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 均可導致肝腎陰虛。

治法:滋補肝腎為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