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好動未必就是多動症

兒童多動症是1854年由德國醫生Hoffman首先提出的。 100多年來, 國際上對有類似症狀表現的病症曾提出“輕微腦功能障礙”、“輕微腦損傷”、和“注意障礙性疾病”等多種病名, 但兒童多動症仍是目前最為流行和通俗的叫法。 據文獻報導, 兒童患病率高達1.5%-10%, 男孩多於女孩, 男女比例為9:1。 本病雖在兒童期頗為常見, 但國內情況來看, 近年來已有被診斷過濫的趨勢。 不少家長與老師對平素喜愛活動、較為頑皮或不大遵守紀律的孩子動輒冠以“多動症”的帽子。 這不但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而且對兒童精神情緒和行為的健康發育也有不良影響。

Advertisiment
因此, 正確區別正常兒童的好動與兒童多動症非常必要。


兒童的正常好動與造成兒童行為障礙的多動症之間, 雖然沒有十分明確的分界線, 但臨床上還是能夠區別的。


(1)好動的孩子, 雖然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 但對有興趣的事情卻能專心致志、目不斜視, 甚至廢寢忘食。 而多動症的孩子, 做任何事情均難以集中注意力, 常常有頭無尾, 有始無終。


(2)正常兒童有時雖也表現散漫、上課講話、做小動作, 甚至吵鬧打架, 但當老師批評以及他意識到必須控制自己時, 能有控制自己的能力。 而多動症的孩子往往身不由已, 缺乏克制自己的能力。


(3)好動的孩子往往動手能力強, 做反復和輪換動作時, 多表現靈活自如。

Advertisiment
而多動症病兒則動作顯得不協調和笨拙。


(4)中樞神經藥物能使正常好動兒童引起興奮, 情緒高亢、話語增多。 而多動症病兒服用興奮劑後反而表現為安靜、少動、注意力相對能集中。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