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常見病,用藥還是不用?

在很多家長眼中, 輸液或者打針都是“快速”與“有效”的代名詞。 於是在門診中, 經常有家長要求醫生不開藥直接給孩子輸液或打針, 認為這樣孩子會好得更快。

“輸液”和“打針”

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合理用藥的原則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 能肌肉注射的不靜脈注射”。

靜脈輸液是代替或彌補經口液體攝入不足和作為靜脈用藥的媒介, 其效果由輸入的藥物成分決定。 靜脈輸液時, 藥物直接進入血液迴圈, 雖然藥效發揮得更快, 但如有藥物不良反應也會顯現得更快、更嚴重, 且因輸液本身的操作也可能導致各種輸液反應,

Advertisiment
比如滴速過快、液體溫度過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 都可能造成血液循環系統問題。 另外, “病狀迅速消失”對任何人尤其是孩子來說並不見得一定是好事, 反而可能導致孩子的“體弱多病”。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 因為兒童的肌肉不發達, 靜脈輸液時容易定位不當傷及血管和神經, 因此, 除了疫苗接種外, 一般很少給兒童肌注藥物, 也就是打針。

正確做法 不要輕易選擇輸液, 那些能夠自愈的, 或者通過霧化、口服用藥能夠治癒的疾病, 最好不要選擇輸液治療。 這樣既節約了醫療資源, 寶寶也免受不必要的痛苦。

但是當病情嚴重需要輸液時, 也不要盲目拒絕。

兒童常見病, 用藥還是不用?

1 發熱是人體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禦反應,

Advertisiment
能提高抵抗力, 退燒藥有副作用, 無論燒多高, 只用物理降溫

分析 發熱是人體對感染的一種反應,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 當出現略高於正常人體的體溫時(37.5~38.5℃), 人體可表現出更好的抗感染防禦機能。 但是發燒會讓人感覺不適, 要盡可能減少不適感, 且嬰幼兒要防止高熱驚厥。

正確做法 原則上, 腋溫低於38.5℃, 物理降溫;腋溫38.5℃以上, 物理降溫+藥物降溫, 降溫同時勿忘補水。 實際操作時主要根據孩子的感覺判斷是否用藥, 如果孩子腋溫低於38.5℃但覺得不舒服, 或者不接受物理降溫, 也可使用藥物降溫。

2 感冒初期使用抗生素

分析 普通感冒90%以上是病毒感染導致的, 為自限性疾病, 病程需1周左右。 殺病毒藥物往往具有一定毒性,

Advertisiment
如非嚴重病毒感染, 不建議採用殺病毒治療;抗生素可殺滅或抑制細菌生長, 但對病毒無效。

正確做法 通常說的感冒藥只有緩解和控制症狀的作用, 如果針對症狀用藥, 最好選用專門針對某一症狀的藥物(如發燒、流涕、鼻塞、咳嗽……)。

3 小寶寶容易咳成肺炎, 一定要鎮咳

分析 咳嗽是人體的生理性保護機制, 是自行清除呼吸道黏液的唯一辦法, 嬰幼兒咳嗽反射能力較差, 痰液不容易排出, 如果給予強力止咳藥物, 會導致痰液滯留在呼吸道, 加重病情且可能引發併發症。

正確做法 輕微的咳嗽, 不主張給小寶寶鎮咳, 建議多給寶寶拍背以幫助其將痰咳出。

4 腹瀉應立即使用止瀉藥

分析 止瀉藥只是暫時改善症狀, 並不能去除病根。

Advertisiment
原則上講, 止瀉藥一般只適用於非感染性腹瀉。 感染性腹瀉實際上是人體排毒的一個過程。 如果感染性腹瀉立即止瀉, 毒素會滯留於體內, 對病情好轉反而不利, 尤其是嬰兒, 止瀉藥抑制了腸道內毒素的排出, 會加重病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