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循環系統的主要生理特徵

我們知道, 血管是由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組成。 循環系統則由血液、心臟和血管構成。 其功能是供給人體各組織器官所必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 並把各器官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謝廢物輸送到有關臟器排出體外。

兒童的循環系統的生理特徵, 其一是血液量與體重的比例大於成年人, 如在新生兒約占體重的15%, 1歲兒童則占11%, 14歲者占9%, 而成人僅占7%~8%。 兒童的毛細血管數量大, 血管內徑也寬, 所以毛細血管血液量比成人多, 這樣就為兒童全身的各組織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其二是心血管受精神狀態和情緒的影響較成人明顯。

Advertisiment
受外界影響的恐懼、焦慮、過度緊張等都會影響心血管的變化。 如兒童往往會因一點小事即心跳加速, 臉色蒼白或潮紅, 這種症狀在青春發育期表現得最為突出。

人體的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 血細胞有3種, 即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紅細胞內含有血紅蛋白, 是專門負責運送氧氣的。

兒童時期由於自身的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 其血紅蛋白的含量較成人多, 吸氧的能力也較強。

兒童期不宜偏食, 因為偏食會造成食物中的造血營養素不足, 若再因外傷出血等易導致貧血, 血液中的含氧量降低。 組織中的氧氣缺乏, 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兒童血液內的白細胞數隨年齡增大也有變化。 初生兒的白細胞計數是成人的2倍,

Advertisiment
幾天內就下降到10×10^9升左右, 13~14歲時絕大多數維持在(4~9)×10^9升。 在白細胞分類中, 殺滅病菌作用強的中性粒細胞數量比較少, 而殺滅病菌作用較差的淋巴細胞卻較多, 所以兒童容易感染某些傳染病。

血液除血細胞外, 其餘的是血漿, 血漿90%以上是水分, 不足10%的是血漿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等物質, 其內含礦物質和纖維蛋白原較少, 所以兒童應儘量避免出血, 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心臟是人體重要器官之一。 全身疾病可引起心臟疾患, 心臟本身的疾病也可引起全身的改變。 兒童的心臟發育尚不完善, 心肌收縮力比較弱, 每次收縮時輸出的血液有限, 所以心臟只有依靠增加每分鐘收縮(或搏動)的次數以滿足他們旺盛的新陳代謝需要。

Advertisiment
所以兒童的心率較快, 年齡越小心率越快, 稍一運動心率就明顯增快。 不同年齡人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見下表。

根據上述生理特點, 兒童不宜參加諸如舉重、拔河等之類需要長時間的憋氣造成心臟過度疲勞而影響健康的活動。 另外, 兒童還應養成不喝酒、不抽煙、不喝濃茶或濃咖啡的習慣, 以免過度刺激心臟引起心臟疲勞。

此外, 父母要觀察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心臟疾病。 一般不同年齡兒童好發的心臟疾病有所不同。 5歲以下兒童發病以先天性心臟病較多見, 5歲以上者以後天性心臟病為多見, 如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等。 母親在懷孕期間前3月內, 若患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風疹、流行性☆禁☆感冒等)濫用藥物者,

Advertisiment
孩子出生後餵養困難體重增長緩慢、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多汗、煩躁不安、吵鬧及易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者, 有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病。 學齡期兒童應注意預防病毒感染或鏈球菌的感染, 若有乏力、疲勞、多汗、關節紅腫、皮膚紅斑、面色蒼白、體溫升高等症狀應及時去醫院就醫。

正常情況下, 人的心跳次數與脈搏次數是一致的, 但兒童脈搏易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 如進食、活動、哭鬧、發熱等, 家長應經常注意摸摸孩子的脈搏(應在孩子安靜時測量), 看是否均勻及快慢是否適宜。 凡脈搏顯著增快而睡眠時不見減慢, 並伴有節律不齊者, 應考慮孩子心臟有毛病, 必須到醫院就診。

多吸收新鮮空氣、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保證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營養,

Advertisiment
是增強心臟功能、保證兒童生長發育的血液供應的最好辦法。 另外, 為保證血液迴圈的通暢, 兒童宜穿比較寬鬆的衣服。

兒童的血壓也是隨著年齡增大而逐步發生變化的。 嬰幼兒由於心搏出量較少, 血管口徑較粗, 動脈管壁柔軟, 故血壓較低, 其後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升高。

兒童血壓推算公式是:收縮壓=(年齡×2)+80(毫米汞柱)

此數值的2/3為舒張期血壓。 收縮壓高於此標準20毫米汞柱為高血壓;低於此標準20毫米汞柱為低血壓。 一般年齡越小則血壓越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