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性格
性格是指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行為方式方面的心理特徵。 人的性格表現是多種多樣的, 如誠實、謙虛、善良、勇敢、自豪、果斷、虛偽、自負、自卑、怯懦、優柔寡斷等, 以及對於事業的輕率態度或負責態度, 在決定中匆忙或鎮靜, 善於使自己的行為服從于社會的心理或是想成為一個利已主義者, 對待人們抱著體貼的態度或漠不關心等。
所有這些特點都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這都是他的性格的特點, 這些性格的特點表現出對待勞動、對待自己的基本態度。
二、學齡前兒童的性格特徵
Advertisiment
1、求知欲強:愛學習, 有各種各樣的興趣, 注意力比較穩定, 善於把開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2、富於友愛感:愛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 玩時能友好相處, 善於把自己的願望與集體相結合。
3、愛勞動:自主能力強, 穿衣、吃飯都要求自己做, 主動幫成人做事。
4、有同情心:關心老人, 願意幫助他人, 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5、道德感和美感:具有愛人民、愛祖國的萌芽, 喜愛唱歌、跳舞、朗誦詩等。
6、克服困難的態度:遇到困難努力去克服, 並想出辦法去完成任務。
7、獨立性逐步得到發展。
1、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
2、培養獨立性:一是日常生活的獨立性(如自己洗臉、穿衣、吃飯等);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獨立性(如人際交往、自信心等)。
3、培養果斷性:即在一個複雜而困難的面前,
Advertisiment
4、培養堅持性:平時要培養兒童堅持完成作業, 堅持為集體做事的性格。
5、培養自製力:要將其與培養自覺性聯繫起來, 明確行動的目的和意義, 養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約束自己的好習慣。
6、培養交往能力:培養小孩子和別人相處好, 多照顧別人, 要從小訓練, 認真去做。
四、 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人的非智力因素還包括自信心、獨立性、堅持性、忍耐性, 不怕困難的勇敢精神等等。 有了這些精神, 才可能發展創造力。 但是據瞭解, 許多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 不大注意這方面的培養, 結果是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很差,
Advertisiment
培養幼兒獨立生活能力, 是培養幼兒自信心和獨立勇敢精神的第一步。 在生活中習慣於依賴, 遊戲中缺乏主動積極性的幼兒, 在學習上也往往缺乏旺盛的求知欲和學習新鮮事物的積極性。
老師要他做手工等作業, 一遇困難, 就會喊:"老師我不會!", "媽媽幫幫我!"這樣的孩子怎麼會發揮創造性呢! 作家長的不能溺愛子女, 要放手訓練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幼兒在實踐中, 通過自己成功、失敗的經驗和成人的支持、鼓勵, 形成了幼兒的自信心。
首先, 要使孩子養成收拾自己玩具的好習慣。 有的孩子, 在使用玩具後, 常把玩具一推就幹別的去了, *別人幫他收拾玩具, 久而久之, 養成了依賴大人的壞習慣。
Advertisiment
其次, 要讓孩子幫大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 先叫他幫媽媽拿東西, 指導他擦擦桌子, 掃掃地;大一點時, 可以自己洗手帕。 一般說來, 孩子是喜歡幫大人做事情的。
作父母的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幹。
如果孩子做不好或不會做,
也不要埋怨,
而是一邊鼓勵,
一邊教他。
當孩子做得有了進步時,
就要表揚他,
以滿足他求勝的心理,
堅定他的信心。
此外,
還可以設計一些克服障礙的遊戲,
如各種障礙
運動、賽跑、拔河、爬山等等。
Advertisiment
家長還要常帶孩子去公園, 培養他們的應激能力。 比如, 前面出現一汪積水, 媽媽可以問孩子"我們怎麼過去?"啟發孩子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 如果採取把孩子抱起來越過積水, 會滋長孩子的依賴性, 膽子更小, 獨立性更差了。
母親不可能永遠代替孩子越過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的"積水"。 父母的責任, 就是要從小鍛煉孩子, 使其具有克服困難的能力, 誘導他們去積極思考解決困難的方法。 這樣, 才能培養出勇敢、自信、堅韌不撥和不屈於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