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患猩紅熱該如何進行護理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 多見於2~8歲兒童。 冬春季發病較多。 由於這種細菌含有紅疹毒素, 所以得病後皮膚出現紅疹。

感染後2~3天出現發燒, 數小時後全身皮膚猩紅, 佈滿細小紅疹, 有時如雞皮樣。 在皮膚皺折處皮疹密集, 同時有咽痛、頭痛、口區吐, 也可能伴有腹痛, 並有全身不適。 檢查可見患兒咽部紅, 扁桃腺腫大, 有膿性滲出物。 舌質鮮紅, 舌乳☆禁☆頭肥大突出如楊梅狀, 稱為楊梅舌。 持續2~3天體溫下降, 皮疹逐漸消退。 疹退後皮膚無色素沉著。 2周左右可有脫皮。 一般多為細屑樣,

Advertisiment
嚴重病例可有大片脫皮。

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受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 可能併發變態反應性疾病, 常見的是急性腎小球腎炎, 往往發生在猩紅熱2周以後。 輕症只在尿常規化驗時發現有少量蛋白和紅、白細胞。 重症可有水腫、少尿和血尿, 也可有血壓升高。 因此對猩紅熱患兒在發病2周時, 應作尿常規化驗, 以便早期發現, 及時治療。 此外也可併發化膿性損害, 多見於體弱兒和幼兒。 常見如頸部淋巴結炎, 表現為發燒、頸部淋巴結腫大疼痛、全身不適等。 還可發生化膿性中耳炎。

患兒要隔離以防止傳染別人, 同時也避免再感染其他疾病, 應臥床休息。 在發熱期間宜給清淡易消化食物, 多喝水。 熱退後可恢復正常飲食。

Advertisiment
一般患兒不必住院治療。 可用青黴素注射、紅黴素口服或其他抗生素治療。 用藥後1~2天體溫可下降, 皮疹消退。 這時不可停藥, 因體內細菌未完全殺滅。 一般應治療5—7天, 症狀完全消失, 咽部紅腫消退才可停藥。 經過正規足量抗生素治療7天, 無症狀體征者可解除隔離。

兒童集體發生猩紅熱時, 部分小兒可能只表現化膿性扁桃腺炎而沒有皮疹, 其傳染性相同, 同樣應隔離治療。 同班孩子和其他密切接觸者應服預防藥, 常用複方新諾明, 每天0.25~0.5克, 連服3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