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手足口病算是比較常見的病, 主要是由於平時不注意衛生造成的, 也就是腸道病毒感染。 那麼兒童手足口病的護理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來瞭解一下兒童手足口病的護理的相關內容。兒童手足口病的護理
首先還是全身的護理, 要給手足口病患兒最好的支持。
在孩子患任何疾病的時候, 如果全身的抵抗力處在一個很好的狀態的話, 任何疾病的感染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因為手足口病的感染主要是病毒的感染, 針對病毒, 目前來說我們還是以支援療法為主, 沒有什麼特別針對性的治療,
Advertisiment
因為抗病毒藥一般在發病24小時到48小時前使用才是最佳的。 而往往我們確診手足口病的時候, 都已經過了最有效的治療階段, 現在也不提倡用這些抗病毒的藥物。
總的來說, 還是要提高孩子本身的抵抗力。
比方, 提供給孩子容易消化的飲食, 保持一定量的飲水, 如果孩子體溫高過攝氏38度的話, 用適當的退熱藥物, 將體溫控制在比較適合的溫度範圍。
如果孩子口腔裡面有口瘡的話, 讓孩子用1%淡鹽水或者溫水經常漱口, 這樣做可以將疼痛控制在較輕的程度裡面。
如果孩子出現嚴重的口腔疼痛或者潰瘍時, 家長可以帶孩子到醫院, 醫生可以用一些中藥軟膏或者用帶有局部麻醉性劑的液體減輕孩子的疼痛。
Advertisiment
孩子身上的皮疹主要是保持乾淨、清潔, 不要讓皮膚受到二度感染, 這是最主要的。
如果沒有任何的併發症出現, 一般情況下, 孩子在很好的護理氛圍中, 5—7天都可以痊癒。
兒童手足口病的原因
1、常見托兒所或是公共場所人群密切接觸傳播。 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
2、喉嚨分泌物(飛沫)傳播。
3、飲用或食用被污染過的水和食物。
4、小兒不懂分辨, 吃有病毒或蒼蠅叮爬過的食物。
Advertisiment
兒童手足口病 怎麼讓寶寶遠離手足口
手足口病初期症狀
由於少數手足口病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 有的重症患兒甚至會死亡, 所以許多家長都很關心手足口病初期症狀, 希望能早發現早治療。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以Cox A16和EV 71較為常見)引起的一種法定傳染病, 由於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 有的重症患兒甚至會死亡, 所以許多家長都很關心手足口病初期症狀,
Advertisiment
1、大多數患兒是突然發病, 首先表現為發高燒, 體溫多在38度以上, 同時伴有頭痛, 咳嗽, 流涕等症狀, 體溫持續不退, 體溫越高, 病程越長, 病情也就越重。
2、患兒發熱的同時或發熱1到2天后, 可在他們的口腔粘膜、唇內見到皰疹, 皰疹破潰後會形成潰瘍, 疼痛感較重, 患兒常表現出煩燥、哭鬧、流口水, 不吃飯等不適。
3、口腔皰疹後1到2天可在患兒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膚斑丘疹, 以腳心部最多, 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 扁平, 小至米粒, 大至豌豆大, 較硬, 內有混濁液體, 疹子周圍繞以紅暈。
4、小兒手足口病的疹子較少出現在軀幹及面部, 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 不會造成瘢痕, 更不會留下印跡。
5、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情較輕的自愈性疾病,
Advertisiment
6、整個病程大約在1周左右結束, 一般不會併發什麼嚴重的後果, 只要護理得當, 不會在皮膚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跡或疤痕。
簡而言之, 手足口病有一個“四不像”特徵:疹子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 家長需留心觀察自己的孩子, 一方面做好預防, 一方面發現狀況及時應對。
手足口病症狀治療病因 手足口病有什麼預防措施
小兒手足口病普通的發病週期在一周左右, 而且大多患兒為突然發病。 手、足、口各部位的疹子不一定都會同時出現在生病寶寶身上。 這種疹子叫做皰疹, 就是高出皮膚表面有隆起,內有清亮或渾濁的液體,不會感覺到癢。通常發於手、足、口、臀四個部位。
普通手足口病基本的症狀為
主要就是手、足、口腔黏膜和唇內出現皰疹。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內側及會陰部,有時候也會在膝、肘部等都會出現。同時生手足口病的寶寶還會伴隨煩躁、咳嗽、頭痛、流鼻涕、哭鬧、流口水、厭食等症狀。
1、發熱
大多數患有手足口病的寶寶伴隨發熱持續1~2天,發燒的體溫大約在38℃左右(寶寶的正常體溫和大人是一樣的,都在36~37℃),並且出現丘疹或皰疹。(如有體溫持續不退,持續高溫,建議儘早就醫,以防引發併發症。)
2、厭食
在口腔兩頰粘膜與唇內舌邊軟齶(如下圖)也散在有紅斑與皰疹,口腔皰疹易破潰出現潰瘍,所以在吃東西格外疼痛,患兒因而出現拒絕進食,流口水等症狀。因此建議可以吃一些流質食物。
3、口腔
口腔粘膜疹出現比較早,有疼痛,像綠豆大小散落在口腔內的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 同時口腔裡的水皰很快破潰而形成灰白色的小點或灰白色的一層膜其周圍有紅暈,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2-4天后吸收乾燥,成深褐色結痂。
4、手足臀皰疹
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斑丘疹(下圖)或皰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然後水皰的中心凹陷變黃、乾燥、脫掉。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除手足口外,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偶可見於軀幹及四肢,數天后乾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
重症患兒手足口病症狀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迴圈衰竭等。這種病症大多數持續高熱,病情發展迅速,多在發病後3~5天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嚴重併發症,並可引起死亡。
1、呼吸系統表現為:呼吸淺促、困難,呼吸節律改變,口唇紫紺,口吐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聞及痰鳴音或濕羅音。
2、神經系統表現為:精神差、嗜睡、頭痛、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或癱瘓;查體可見腦膜刺激症、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現為頻繁抽搐、昏迷、腦水腫、腦疝。
3、循環系統表現為:面色蒼白,心率增快或緩慢,脈搏淺速、減弱甚至消失,四肢發涼,指(趾)發紺(gàn),血壓升高或下降。
發紺是指血液中還原血紅蛋白增多使皮膚和粘膜呈青紫色改變的一種表現。
預防手足口的方法
手足口病的治療時間對孩子的病情有著很大的影響,很多家長當看見孩子身體不適時沒有注意到這可能是手足口病的表現而當成小病不予重視往往耽誤病情,所以希望廣大家長一定要重視手足口病的相關症狀。
1、一般症狀表現
一年四季均可見到,以夏秋季較為流行。急性起病,潛伏期 3~5 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 夏秋季較為流行 夏秋季較為流 前驅症。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手、足出現斑丘疹、皰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 如米粒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
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皮膚損害加重。除手足口外,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偶可見於軀幹及四肢,數天后乾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個別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後良好,無後遺症。
2、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迴圈衰竭等。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呢?
1、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勤洗澡。
2、喝開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飯剩菜要加熱後再食用。
3、家長儘量少帶孩子去擁擠的公共場所,特別是儘量避免與其他有發熱、出疹性疾病的兒童接觸,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4、注意搞好孩子營養的合理搭配,手足口病症狀有哪些?讓孩子休息好,適當曬太陽,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5、注意家庭室內外的清潔衛生,家庭成員的衣服、被褥要在陽光下曝曬,經常對孩子居住的房間進行通風換氣。
6、幼稚園做好晨間體檢,發現疑似病人,手足口病症狀有哪些?及時隔離觀察與治療。
7、幼稚園應每日對玩具、用具等進行清洗消毒,減少間接接觸傳播。
8、加強食品與環境衛生工作,減少手足口病經食品及場所傳播。
遠離手足口病的措施
1、勤洗手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特別注意兒童的個人衛生,飯前便後、外出回家後要用肥皂液洗手。帶孩子外出到公共場所或去醫院就診時,往往不方便洗手,家長、老師最好能隨身攜帶免洗手消毒劑或濕紙巾,以便當自己和孩子的手接觸污染物品後,能立即清潔消毒。
2、日常用品勤消毒
寶寶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等要清洗乾淨,煮沸消毒。對寶寶經常玩的玩具也要進行消毒,可以選用0.3%的84消毒液進行擦拭、浸泡。
3、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引發手足口病的EV71病毒對酸性物質有高強度的“免疫力”,不像痢疾桿菌、霍亂弧菌等經過胃時,會被胃酸殺死,一旦水源被EV71病毒污染,很容易出現手足口病流行,所以家長一定注意,不能給寶寶喝生水,不給寶寶吃生冷食物。
4、保持房間空氣流通
家裡房間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這是最重要也是最簡單的“撒手鐧”。一方面,空氣中的病毒量會因此大量降低;另一方面,即使有病毒擴散,只要不達到一定數量,依然不會致病。
5、遠離感染源
幼稚園等兒童聚集的場所如發現手足口病例應及時隔離。疾病高發期間少帶寶寶到市場、車站等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
一旦發現手足口病的症狀出現,一定要及時接受醫院的診治,以免帶來更嚴重的危害。如果已經出現了手足口病的症狀,那麼接受治療已經迫在眉睫,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儘快進行治療。
手足口病的食療方
食療方一
這種食療方的材料十分的簡單,紅蘿蔔1條,白茅根15克,竹蔗1節,生薏仁15克,每天飲用1次,煎水代茶。著是為3歲至6歲的兒童準備的用量,也可以根據小孩的年齡適量增減用量。
功效:紅蘿蔔健脾和胃、清熱解毒、透疹、降氣止咳;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竹蔗清熱瀉火、解煩;薏仁健脾利濕。此方劑具有補肺健脾、清熱化濕的功效,適用于小兒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兒急疹、流感的易感人群。
食療方二
燈芯草5紮,蟬蛻3g,木棉花1朵,雞骨草10g ,瘦豬肉50g,煲湯飲用。
功效:燈芯草不僅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還具有清心降火的作用。而蟬蛻可以疏散風熱,從而起到透疹止痛的作用。木棉花清熱、去濕、解暑、利尿;雞骨草清熱解毒。此方具有疏風清熱,化濕解毒的功效。
食療方三
荷葉粥:鮮荷葉2張 ,白米50克 ,將荷葉切碎煮粥吃。
功效:鮮荷葉理脾活血,祛暑解熱。
溫馨提示:以上均為3~6歲兒童1人份劑量 可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劑量。
食療方四
這種食療方的材料非常的簡單,將生米仁10克,扁豆10克,綠豆10克,一起煮成粥食用。
功效:生米仁清利濕熱;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綠豆清熱解毒。此粥具有健脾、祛濕、清熱的功效。
食療方五
紫草二豆粥:紫草根、綠豆、赤小豆、粳米、甘草各適量,煮粥口服。
功效:紫草根清熱涼血,透疹解毒;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此粥既香甜可口,又可治療疾病。
中醫如何治療手足口病
1、心脾積熱
症狀表現:身體發熱、無汗,手、足、口部位出現皰疹,而且口舌中皰疹呈紅色、伴有劇烈疼痛,患者唾液分泌過多、難以進食、大便幹結、舌苔黃膩。
治療方法:以大黃3克,黃芩6克,黃連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與50毫升清水煎成藥汁,分成兩次飲用。
2、濕熱交阻
症狀表現:身體發熱、無汗,手、足、口部位出現皰疹,口舌皰疹呈暗色,疼痛感不強,伴有腹脹、納差、舌苔白膩或有輕微黃膩。
治療方法:用生甘草10克,半夏6克,黃芩6克,黃連2克,乾薑3克,柴胡10克,藿香6克,加入50毫克清水,煎成藥汁,分成兩次飲用。
3、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症狀表現:身體高熱、無汗液分泌、出現皮疹、舌紅、肢體痿軟或癱瘓、容易受寒、情緒煩躁、嗜睡、舌苔白膩或有黃膩。
治療方法:利用大黃3克,生石膏20克,寒水石10克,滑石10克(包煎),赤石脂10克,白石脂10克,紫石英10克,生牡蠣10克,生龍骨10克,乾薑3克,桂枝6克,甘草3克,加入50毫升清水,煎成藥汁,分兩次飲用。
就是高出皮膚表面有隆起,內有清亮或渾濁的液體,不會感覺到癢。通常發於手、足、口、臀四個部位。普通手足口病基本的症狀為
主要就是手、足、口腔黏膜和唇內出現皰疹。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內側及會陰部,有時候也會在膝、肘部等都會出現。同時生手足口病的寶寶還會伴隨煩躁、咳嗽、頭痛、流鼻涕、哭鬧、流口水、厭食等症狀。
1、發熱
大多數患有手足口病的寶寶伴隨發熱持續1~2天,發燒的體溫大約在38℃左右(寶寶的正常體溫和大人是一樣的,都在36~37℃),並且出現丘疹或皰疹。(如有體溫持續不退,持續高溫,建議儘早就醫,以防引發併發症。)
2、厭食
在口腔兩頰粘膜與唇內舌邊軟齶(如下圖)也散在有紅斑與皰疹,口腔皰疹易破潰出現潰瘍,所以在吃東西格外疼痛,患兒因而出現拒絕進食,流口水等症狀。因此建議可以吃一些流質食物。
3、口腔
口腔粘膜疹出現比較早,有疼痛,像綠豆大小散落在口腔內的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 同時口腔裡的水皰很快破潰而形成灰白色的小點或灰白色的一層膜其周圍有紅暈,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2-4天后吸收乾燥,成深褐色結痂。
4、手足臀皰疹
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斑丘疹(下圖)或皰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然後水皰的中心凹陷變黃、乾燥、脫掉。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除手足口外,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偶可見於軀幹及四肢,數天后乾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
重症患兒手足口病症狀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迴圈衰竭等。這種病症大多數持續高熱,病情發展迅速,多在發病後3~5天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嚴重併發症,並可引起死亡。
1、呼吸系統表現為:呼吸淺促、困難,呼吸節律改變,口唇紫紺,口吐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聞及痰鳴音或濕羅音。
2、神經系統表現為:精神差、嗜睡、頭痛、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或癱瘓;查體可見腦膜刺激症、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現為頻繁抽搐、昏迷、腦水腫、腦疝。
3、循環系統表現為:面色蒼白,心率增快或緩慢,脈搏淺速、減弱甚至消失,四肢發涼,指(趾)發紺(gàn),血壓升高或下降。
發紺是指血液中還原血紅蛋白增多使皮膚和粘膜呈青紫色改變的一種表現。
預防手足口的方法
手足口病的治療時間對孩子的病情有著很大的影響,很多家長當看見孩子身體不適時沒有注意到這可能是手足口病的表現而當成小病不予重視往往耽誤病情,所以希望廣大家長一定要重視手足口病的相關症狀。
1、一般症狀表現
一年四季均可見到,以夏秋季較為流行。急性起病,潛伏期 3~5 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 夏秋季較為流行 夏秋季較為流 前驅症。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手、足出現斑丘疹、皰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 如米粒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
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皮膚損害加重。除手足口外,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偶可見於軀幹及四肢,數天后乾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個別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後良好,無後遺症。
2、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迴圈衰竭等。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呢?
1、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勤洗澡。
2、喝開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飯剩菜要加熱後再食用。
3、家長儘量少帶孩子去擁擠的公共場所,特別是儘量避免與其他有發熱、出疹性疾病的兒童接觸,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4、注意搞好孩子營養的合理搭配,手足口病症狀有哪些?讓孩子休息好,適當曬太陽,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5、注意家庭室內外的清潔衛生,家庭成員的衣服、被褥要在陽光下曝曬,經常對孩子居住的房間進行通風換氣。
6、幼稚園做好晨間體檢,發現疑似病人,手足口病症狀有哪些?及時隔離觀察與治療。
7、幼稚園應每日對玩具、用具等進行清洗消毒,減少間接接觸傳播。
8、加強食品與環境衛生工作,減少手足口病經食品及場所傳播。
遠離手足口病的措施
1、勤洗手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特別注意兒童的個人衛生,飯前便後、外出回家後要用肥皂液洗手。帶孩子外出到公共場所或去醫院就診時,往往不方便洗手,家長、老師最好能隨身攜帶免洗手消毒劑或濕紙巾,以便當自己和孩子的手接觸污染物品後,能立即清潔消毒。
2、日常用品勤消毒
寶寶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等要清洗乾淨,煮沸消毒。對寶寶經常玩的玩具也要進行消毒,可以選用0.3%的84消毒液進行擦拭、浸泡。
3、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引發手足口病的EV71病毒對酸性物質有高強度的“免疫力”,不像痢疾桿菌、霍亂弧菌等經過胃時,會被胃酸殺死,一旦水源被EV71病毒污染,很容易出現手足口病流行,所以家長一定注意,不能給寶寶喝生水,不給寶寶吃生冷食物。
4、保持房間空氣流通
家裡房間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這是最重要也是最簡單的“撒手鐧”。一方面,空氣中的病毒量會因此大量降低;另一方面,即使有病毒擴散,只要不達到一定數量,依然不會致病。
5、遠離感染源
幼稚園等兒童聚集的場所如發現手足口病例應及時隔離。疾病高發期間少帶寶寶到市場、車站等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
一旦發現手足口病的症狀出現,一定要及時接受醫院的診治,以免帶來更嚴重的危害。如果已經出現了手足口病的症狀,那麼接受治療已經迫在眉睫,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儘快進行治療。
手足口病的食療方
食療方一
這種食療方的材料十分的簡單,紅蘿蔔1條,白茅根15克,竹蔗1節,生薏仁15克,每天飲用1次,煎水代茶。著是為3歲至6歲的兒童準備的用量,也可以根據小孩的年齡適量增減用量。
功效:紅蘿蔔健脾和胃、清熱解毒、透疹、降氣止咳;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竹蔗清熱瀉火、解煩;薏仁健脾利濕。此方劑具有補肺健脾、清熱化濕的功效,適用于小兒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兒急疹、流感的易感人群。
食療方二
燈芯草5紮,蟬蛻3g,木棉花1朵,雞骨草10g ,瘦豬肉50g,煲湯飲用。
功效:燈芯草不僅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還具有清心降火的作用。而蟬蛻可以疏散風熱,從而起到透疹止痛的作用。木棉花清熱、去濕、解暑、利尿;雞骨草清熱解毒。此方具有疏風清熱,化濕解毒的功效。
食療方三
荷葉粥:鮮荷葉2張 ,白米50克 ,將荷葉切碎煮粥吃。
功效:鮮荷葉理脾活血,祛暑解熱。
溫馨提示:以上均為3~6歲兒童1人份劑量 可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劑量。
食療方四
這種食療方的材料非常的簡單,將生米仁10克,扁豆10克,綠豆10克,一起煮成粥食用。
功效:生米仁清利濕熱;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綠豆清熱解毒。此粥具有健脾、祛濕、清熱的功效。
食療方五
紫草二豆粥:紫草根、綠豆、赤小豆、粳米、甘草各適量,煮粥口服。
功效:紫草根清熱涼血,透疹解毒;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此粥既香甜可口,又可治療疾病。
中醫如何治療手足口病
1、心脾積熱
症狀表現:身體發熱、無汗,手、足、口部位出現皰疹,而且口舌中皰疹呈紅色、伴有劇烈疼痛,患者唾液分泌過多、難以進食、大便幹結、舌苔黃膩。
治療方法:以大黃3克,黃芩6克,黃連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與50毫升清水煎成藥汁,分成兩次飲用。
2、濕熱交阻
症狀表現:身體發熱、無汗,手、足、口部位出現皰疹,口舌皰疹呈暗色,疼痛感不強,伴有腹脹、納差、舌苔白膩或有輕微黃膩。
治療方法:用生甘草10克,半夏6克,黃芩6克,黃連2克,乾薑3克,柴胡10克,藿香6克,加入50毫克清水,煎成藥汁,分成兩次飲用。
3、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症狀表現:身體高熱、無汗液分泌、出現皮疹、舌紅、肢體痿軟或癱瘓、容易受寒、情緒煩躁、嗜睡、舌苔白膩或有黃膩。
治療方法:利用大黃3克,生石膏20克,寒水石10克,滑石10克(包煎),赤石脂10克,白石脂10克,紫石英10克,生牡蠣10克,生龍骨10克,乾薑3克,桂枝6克,甘草3克,加入50毫升清水,煎成藥汁,分兩次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