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早期常見心理問題及矯正

幼稚園常見兒童心理問題歸納起來有七類, 一是學習方面的問題:多動、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聽講、學了就忘、不會書寫、不會閱讀、不會計算、做旋轉遊戲從來不暈。 二是情緒、性格方面的問題:膽小、吃手、愛哭、退縮、粘人、怕黑、愛玩生☆禁☆殖☆禁☆器。 三是適應、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孤僻、不合群、打人、霸道、怕上幼稚園、焦慮、恐懼。 四是動作協調性、自控能力的問題:自覺性差、管不住自己、上課坐不住、不會做操、不會拍球、跳繩。 五是習慣養成問題:午睡、吃飯、上廁所、穿脫衣服、一說就哭。 六是心理發育問題:尿床、智力低下、口吃、語言表達障礙。

Advertisiment
七是心理疾病:抽動症、多動症、孤獨症。 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 家長和老師用盡了一切辦法, 都不甚奏效。 其實, 要解決這些問題, 需要儘早求助於心理醫生, 用科學的方法來矯治。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家長在對孩子早期訓練時更喜歡訓練孩子認字、算數、背兒歌、背唐詩等, 但是, 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他就不能夠把你教的知識記住, 也不可能坐下來好好聽講。 所以, 家長應該注意訓練孩子的集中注意能力。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 注意力與前庭平衡能力有關。

前庭器官是大腦中的重要器官, 控制人的重力(地球引力)感和平衡感。 人對重力的感受、判斷身體與環境的關係、控制身體的平衡, 方向感、距離感的正確掌握,

Advertisiment
以及翻、爬、坐、站、跑等行動都與前庭器官有重要關係。 前庭平衡功能失調的孩子表現為:左右不分, 方向感不明, 經常磕磕碰碰, 喜歡爬高, 繞圈子跑, 旋轉不暈, 怕走平衡木等等。 在學校裡表現得好動不安, 注意力無法集中, 上課不專心, 愛做小動作, 喜歡作弄人, 浮躁, 愛發脾氣, 缺乏自信心。 他們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給家長添麻煩, 挑三揀四, 很難與他人分享快樂, 也不願和他人分享玩具和食物, 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 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育遲緩, 說話晚, 語言表達困難等。 有的孩子自己學不到東西, 也影響課堂紀律, 讓老師感到很頭疼。

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和矯正

造成前庭平衡功能失調的原因有:胎位不正,

Advertisiment
早期活動不足, 爬行不足, 過早地長時間使用學步車等。 對孩子前庭平衡功能的訓練應從懷孕時開始。 胎兒在前三個月主要是發育大腦神經系統, 不要因為“保胎”而很少活動, 在整個懷孕期間孕婦都應該適當地活動, 如散步、做一些家務等。 孩子出生後, 每天都可以訓練孩子做幾秒鐘的俯臥抬頭、頭豎直等訓練。 適當地搖抱孩子, 不要老讓孩子躺在床上看天花板。 三個月開始訓練孩子翻身, 六個月開始訓練孩子坐, 七、八個月開始訓練孩子爬行。 據調查, 現在有不少孩子沒經過爬就學走路, 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充分的爬行訓練與孩子的注意力、動作協調性、語言能力等關係密切。 所以, 家長不要給孩子過早使用學步車,
Advertisiment
不要超越爬行階段。 12個月時訓練孩子走, 然後逐步訓練孩子跑、跳、單雙腿蹦、上下臺階、走平衡木、坐滑梯、跳繩、拍球、坐旋轉遊戲等活動能力。

孩子粗心大意怎麼辦?

許多家長發現, 孩子的視力、聽力都正常, 但是在學習上卻經常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 例如:讀書時丟字落字、錯行錯認;做算術時把加當作減;抄題老出錯;寫字時偏旁部首顛倒, 寫字出格;看書容易眼酸, 對看書寫作業不感興趣, 經常忘記做家庭作業, 經常聽不到別人對他說的話。 家長見狀, 總是訓斥孩子:你的眼睛、耳朵長哪兒去了?他們認為此現象是孩子學習態度有問題。 其實, 有許多孩子是由於視覺、聽覺功能方面發展不健全以及手眼腦不協調造成的。

Advertisiment

孩子粗心大意的原因和矯正

神經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幼兒的視覺功能並不像成人那樣能夠穩定地、全神貫注地看一個物件, 他會有不同程度的視覺跳動, 因而, 他們更愛看變動的物體, 如卡通片。 隨著年齡的增長, 活動的增加, 他們逐漸能夠“盯住”某個物體, 視覺振動現象也慢慢減少, 能夠上下左右自發育時活動量不足, 比如爬行不夠, 手眼協調差, 造成視覺不穩定。 另外, 由於孩子看電視、玩遊戲機過多, 眼睛長時間收到不穩定光源和畫面的刺激, 也影響了視覺的發展, 還容易誘發眨眼、抽動、癲癇發作。 而自然光是最穩定和柔和的, 所以, 孩子應該多在自然光下活動, 少受電視螢幕的光源刺激。 聽覺的發展與視覺一樣, 需要早期良好的撫育環境,充足的活動量。

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視覺聽覺不好而對他們大喊大叫,這樣只會形成惡性循環。應該求助於心理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訓練,例如,腦、手、眼、耳、身體協調的訓練。

孩子自製力、自覺性差怎麼辦?

有不少家長抱怨:孩子放學後,不寫作業,而是先玩;有的孩子一邊玩一邊寫作業,總要家長在一旁督促才行;還有的孩子上課總是控制不住自己,不是東張西望不專心,就是愛做小動作。對這樣的孩子老師經常批評,家長也總是責駡。批評和責駡以後仍不見效果,於是這些孩子被老師打入了“另冊”,家長也為此頭疼不已。

孩子自製力、自覺性差的原因和矯正

為什麼這些孩子的自製力和自覺性這麼差呢?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那些胎位不正、剖腹產、難產的孩子由於大腦中樞功能發育不足,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易興奮,活動量大,自我控制能力差。要改掉這些孩子的毛病,應進行專門的訓練和調整。例如,拍球、跳繩、滑梯等訓練,這些訓練看起來像玩,實際上是訓練孩子不斷地用大腦指揮自己的眼、耳、手、腳和軀體等進行協調一致的運動。而這些訓練的效果與玩遊戲機、電動汽車、唱卡拉OK等活動是不能相比的,後者是加強孩子的參與能力,而前者是從根本上提高孩子自覺性與自製力的手段。

還有一些孩子缺乏自製力和自覺性是由於出生後運動量不足造成的。孩子小時候老讓家長抱著,缺少充分地練習翻身、爬行、掌握平衡和協調等活動,使得孩子大腦中樞對軀體的控制能力得不到充分地發展。其實孩子的自製力和自覺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後天的培養和訓練。它的發展進度並非人人一致,而發展的快慢與家長的教育方法正確與否是非常有關的。

另外,家長過多的呵護和包辦代替,使孩子沒有機會自己管理自己,也沒有機會發展自我控制能力。那麼,家長就應該早一點逐步讓孩子在許多事情上負責任,學會用目標、時間來管理自己。

孩子不喜歡學習怎麼辦?

在心理門診,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說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就是對玩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對待學習就像看電視、玩遊戲那樣投入呢?

首先,家長要從小啟發和引導孩子的求知欲。孩子在3—5歲時特別愛問“為什麼”、“這是怎麼回事?”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有的家長被問得張口結舌,有的則會不耐煩,不願意被孩子纏得沒完沒了。其實這些問題恰恰是孩子求知的萌芽,家長面對孩子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應該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孩子解釋,引導孩子看專門給幼兒看的《十萬個為什麼》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讓孩子對一些物理現象有感性的認識。如果孩子沒有問題,家長還要主動給孩子講,不要以為孩子小、聽不懂,其實在他們似懂非懂的時候,也能瞭解許多知識。孩子們的大腦是非常活躍的,家長們不能忽略從小對孩子的教育。

第二,家長要充滿熱情地鼓勵孩子的學習興趣。曾有一位家長讓自己兩歲半的孩子學繪畫,原意是培養孩子的興趣,可當家長看到孩子把小鳥畫成了個大黑疙瘩時,就忍不住說孩子“太笨了!畫的是什麼呀?”家長這樣的態度對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肯定有很大打擊,因為家長是孩子心目中第一個權威的評價者,他們特別渴望得到家長的肯定,可是家長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經常毫不負責任地、輕而易舉地摧毀了孩子求知欲。當孩子做得好時,應及時表揚,可當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敗時,要先發現孩子有創造性的一面,然後再鼓勵他們。

第三,對於因學習困難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孩子,家長要耐心地幫助孩子找到困難的原因,幫助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有的孩子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課後不會做作業,往往會受到家長的訓斥,甚至打罵,這樣必然會形成惡性循環,孩子越發對學習不感興趣。對於有學習困難的孩子,家長在無奈之余可以找心理醫生檢查評定孩子的學習能力,發現孩子的問題所在,用科學的方法來矯治。

另外,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過早刺激。

2、不要過分強調。

3、不要過度勞累。

4、要根據孩子愛玩的天性來因勢利導,寓教於樂。

5、要讓孩子自己選擇學習。

6、要從小樹立孩子的學習目標。

7、要教孩子用時間控制自己的學習,做學習的主人。

8、要獎勵孩子的學習欲望,使孩子得到學習的快樂。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家長對孩子持否定的態度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喪失自信心。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嚴,對孩子的一舉一動總是不滿意,經常諷刺譏笑孩子,或者對孩子做的事品頭論足,說三道四。弄得孩子不知所措,對自己產生懷疑,長大以後,性格變得多疑、敏感、自卑。所以,家長對孩子持肯定的態度很重要,因為孩子是從別人的態度中來認識自我的。

家長對孩子過度照顧和保護,使孩子沒有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沒有機會去培養自己應付挑戰的能力,在遇到困難時就感到害怕,不敢面臨挑戰,不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對新事物的興趣和探索精神也逐漸喪失。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失敗和挫折時,不要批評孩子,也不要包辦代替,而要激勵孩子再嘗試、再實踐。自信心就是在孩子自己的實踐中形成的,不是別人能給予的現成的東西。

孩子對老師和家長的話滿不在乎,缺乏進取心,是因為孩子對別人的評價缺乏敏感性,大腦對外界資訊的處理出現障礙,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敏感性訓練來矯正。

自信心、上進心是孩子性格中十分重要的素質,家長要從小注意培養。 

需要早期良好的撫育環境,充足的活動量。

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視覺聽覺不好而對他們大喊大叫,這樣只會形成惡性循環。應該求助於心理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訓練,例如,腦、手、眼、耳、身體協調的訓練。

孩子自製力、自覺性差怎麼辦?

有不少家長抱怨:孩子放學後,不寫作業,而是先玩;有的孩子一邊玩一邊寫作業,總要家長在一旁督促才行;還有的孩子上課總是控制不住自己,不是東張西望不專心,就是愛做小動作。對這樣的孩子老師經常批評,家長也總是責駡。批評和責駡以後仍不見效果,於是這些孩子被老師打入了“另冊”,家長也為此頭疼不已。

孩子自製力、自覺性差的原因和矯正

為什麼這些孩子的自製力和自覺性這麼差呢?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那些胎位不正、剖腹產、難產的孩子由於大腦中樞功能發育不足,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易興奮,活動量大,自我控制能力差。要改掉這些孩子的毛病,應進行專門的訓練和調整。例如,拍球、跳繩、滑梯等訓練,這些訓練看起來像玩,實際上是訓練孩子不斷地用大腦指揮自己的眼、耳、手、腳和軀體等進行協調一致的運動。而這些訓練的效果與玩遊戲機、電動汽車、唱卡拉OK等活動是不能相比的,後者是加強孩子的參與能力,而前者是從根本上提高孩子自覺性與自製力的手段。

還有一些孩子缺乏自製力和自覺性是由於出生後運動量不足造成的。孩子小時候老讓家長抱著,缺少充分地練習翻身、爬行、掌握平衡和協調等活動,使得孩子大腦中樞對軀體的控制能力得不到充分地發展。其實孩子的自製力和自覺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後天的培養和訓練。它的發展進度並非人人一致,而發展的快慢與家長的教育方法正確與否是非常有關的。

另外,家長過多的呵護和包辦代替,使孩子沒有機會自己管理自己,也沒有機會發展自我控制能力。那麼,家長就應該早一點逐步讓孩子在許多事情上負責任,學會用目標、時間來管理自己。

孩子不喜歡學習怎麼辦?

在心理門診,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說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就是對玩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對待學習就像看電視、玩遊戲那樣投入呢?

首先,家長要從小啟發和引導孩子的求知欲。孩子在3—5歲時特別愛問“為什麼”、“這是怎麼回事?”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有的家長被問得張口結舌,有的則會不耐煩,不願意被孩子纏得沒完沒了。其實這些問題恰恰是孩子求知的萌芽,家長面對孩子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應該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孩子解釋,引導孩子看專門給幼兒看的《十萬個為什麼》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讓孩子對一些物理現象有感性的認識。如果孩子沒有問題,家長還要主動給孩子講,不要以為孩子小、聽不懂,其實在他們似懂非懂的時候,也能瞭解許多知識。孩子們的大腦是非常活躍的,家長們不能忽略從小對孩子的教育。

第二,家長要充滿熱情地鼓勵孩子的學習興趣。曾有一位家長讓自己兩歲半的孩子學繪畫,原意是培養孩子的興趣,可當家長看到孩子把小鳥畫成了個大黑疙瘩時,就忍不住說孩子“太笨了!畫的是什麼呀?”家長這樣的態度對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肯定有很大打擊,因為家長是孩子心目中第一個權威的評價者,他們特別渴望得到家長的肯定,可是家長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經常毫不負責任地、輕而易舉地摧毀了孩子求知欲。當孩子做得好時,應及時表揚,可當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敗時,要先發現孩子有創造性的一面,然後再鼓勵他們。

第三,對於因學習困難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孩子,家長要耐心地幫助孩子找到困難的原因,幫助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有的孩子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課後不會做作業,往往會受到家長的訓斥,甚至打罵,這樣必然會形成惡性循環,孩子越發對學習不感興趣。對於有學習困難的孩子,家長在無奈之余可以找心理醫生檢查評定孩子的學習能力,發現孩子的問題所在,用科學的方法來矯治。

另外,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過早刺激。

2、不要過分強調。

3、不要過度勞累。

4、要根據孩子愛玩的天性來因勢利導,寓教於樂。

5、要讓孩子自己選擇學習。

6、要從小樹立孩子的學習目標。

7、要教孩子用時間控制自己的學習,做學習的主人。

8、要獎勵孩子的學習欲望,使孩子得到學習的快樂。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家長對孩子持否定的態度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喪失自信心。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嚴,對孩子的一舉一動總是不滿意,經常諷刺譏笑孩子,或者對孩子做的事品頭論足,說三道四。弄得孩子不知所措,對自己產生懷疑,長大以後,性格變得多疑、敏感、自卑。所以,家長對孩子持肯定的態度很重要,因為孩子是從別人的態度中來認識自我的。

家長對孩子過度照顧和保護,使孩子沒有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沒有機會去培養自己應付挑戰的能力,在遇到困難時就感到害怕,不敢面臨挑戰,不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對新事物的興趣和探索精神也逐漸喪失。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失敗和挫折時,不要批評孩子,也不要包辦代替,而要激勵孩子再嘗試、再實踐。自信心就是在孩子自己的實踐中形成的,不是別人能給予的現成的東西。

孩子對老師和家長的話滿不在乎,缺乏進取心,是因為孩子對別人的評價缺乏敏感性,大腦對外界資訊的處理出現障礙,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敏感性訓練來矯正。

自信心、上進心是孩子性格中十分重要的素質,家長要從小注意培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