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
孩子成長到2歲左右,
他的智慧有了新的飛躍。
在2歲以前,
他處於感知運動階段,
只能對當前感覺到的事物施以實際的動作和思維,
此階段中、晚期,
形成物體永久性意識,
並有了最早期的內化動作。
接下來,
2-7歲的兒童進入智力發展的第二階段——前運算階段。
兒童智力發展第二階段:前運算階段(2~7歲)
到前運算階段,
兒童對物體永久性的意識鞏固了,
動作大量內化。
隨著語言的快速發展及初步完善,
兒童頻繁地借助表像符號(語言符號與象徵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
重視外部活動,
Advertisiment
前運算階段, 兒童動作內化具有重要意義。 為說明內化, 皮亞傑舉過一個例子:有一次皮亞傑帶著3歲的女兒去探望一個朋友, 皮亞傑的這位朋友家也有一個1歲多的小男孩, 正放在嬰兒圍欄(Playben)中獨自嬉玩, 嬉玩過程中嬰兒突然跌倒在地下, 緊接著便憤怒而大聲地哭叫起來。 當時皮亞傑的女兒驚奇地看到這情景, 口中喃喃有聲。 三天后在自己的家中, 皮亞傑發現3歲的小姑娘似乎照著那1歲多小男孩的模樣, 重複地跌倒了幾次, 但她沒有因跌倒而憤怒啼哭, 而是咯咯發笑, 以一種愉快的心境親身體驗著她在三天前所見過的"遊戲"的樂趣。
Advertisiment
在表像思維的過程中, 兒童主要運用符號(包括語言符號和象徵符號)的象徵功能和替代作用, 在頭腦中將事物和動作內化。 而內化事物和動作並不是把事物和動作簡單地全部接受下來而形成一個攝影或副本。 內化事實上是把感覺運動所經歷的東西在自己大腦中再建構, 捨棄無關的細節(如上例皮亞的女兒並沒有因跌倒而憤怒啼哭), 形成表像。 內化的動作是思想上的動作而不是具體的軀體動作。 內化的產生是兒童智力的重大進步。
皮亞傑將前運算階段又劃出兩個分階段:前概念或象徵思維階段和直覺思維階段。
Advertisiment
1、 前概念或象徵思維階段(2~4歲)
這一階段的產生標誌是兒童開始運用象徵符號。
例如在遊戲時,
兒童用小木凳當汽車,
用竹竿做馬,
木凳和竹竿是符號,
而汽車和馬則是符號象徵的東西。
即兒童已能夠將這二者聯起來,
憑著符號對客觀事物加以象徵化。
客觀事物(意義所指)的分化,
皮亞傑認為就是思維的發生,
同時意味著兒童的符號系統開始形成了。
語言實質上也是一種社會生活中產生並約定的象徵符號。
象徵符號的創造及語言符號的掌握,
使兒童的象徵思維得到發展。
但這時期的兒童語詞只是語言符號附加上一些具體詞缺少一般性的概念,
因而兒童常把某種個別現象生搬硬套到另一種現象之上,
Advertisiment
從這個時期兒童常犯的一些錯誤可以看出這點。 例如, 兒童看到別人有一頂與他同樣的帽子, 他會認為"這帽子是我的。 他們在房間看到一輪明月, 而一會兒之後在馬路上看到被雲霧遮掩的月亮, 便會認為天上有兩個月亮。
2、 直覺思維階段(4~7歲)
這一階段是兒童智力由前概念思維向運算思維的過渡時期。
此階段兒童思維的顯著特徵是仍然缺乏守恆性和可逆性, 但直覺思維開始由單維集中向二維集中過渡。 守恆即將形成, 運算思維就要到來。
有人曾用兩個不同年齡孩子挑選量多飲料的例子對此加以說明:一位父親拿來兩瓶可口可樂(這兩瓶可口可樂瓶的大小形狀一樣,
Advertisiment
6歲孩子先挑, 他首先挑選了一大杯而放棄兩小杯, 可是當他拿起大杯看著兩個小杯, 又似乎猶豫起來, 於是放下大杯又來到兩小杯前, 仍是拿不定主意, 最後他還是拿了一大杯, 並喃喃地說:"還是這杯多一點"。 這個6歲的孩子在挑選飲料時表現出了猶豫地選擇了大杯)。 在6歲孩子來回走動著挑選量較多的飲料時, 他那8歲的哥哥卻在一旁不耐煩而鄙薄地叫道:"笨蛋, 兩邊是一樣多的""如果你把可樂倒回瓶中,你就會知道兩邊是一樣多的",他甚至還親自示範了將飲料倒回瓶中以顯示其正確性。
從這個6歲孩子身上可以充分體現出直覺思維階段兒童思維或智力的進步和局限性。數周前毫不猶豫地挑選大杯說明他的思維是缺乏守恆性和可逆性的,他對量的多少的判斷只注意到了杯子大這一個方面,而當他此次挑選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迷惘則說明他不僅注意到了杯子的大小,也開始注意到杯子數量,直覺思維已開始從單維集中向兩維集中過渡。但他最後挑選大杯表明守恆和可逆和可逆意識並末真正形成。 6歲兒童挑選可樂過程表現出的迷惘和猶豫其實也是一種內心的衝突或不平衡,即同化與順應之間的不平衡。過去的或是說現存的認知結構或圖式(同化性認知結構)已不能解決當前題,新的認知結構尚未建立。不平衡狀態不能長期維持,這是智力的"適應"功能所決定的,平衡化因素將起作用,不平衡將向著平衡的方向發展,前運算階段的認知結構將演變成具體運算思維的認知結構。守恆性和可逆性獲得是這種結構演變的標誌。8歲男孩的叫喊和示範動作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總結起來,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認識活動有以下幾個特點:
(1)相對的具體性,借助于表像進行思維,還不能進行運算思維。
(2)思維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恆結構。
(3)自我中心性,兒童站在自己經驗的中心,只有參照他自己才能理解事物,他認識不到他的思維過程,缺乏一般性。他的談話多半以自我為中心。
(4)刻板性,表現為在思考眼前問題時,其注意力還不能轉移,還不善於分配;在概括事物性質時缺乏等級的觀念。
皮亞傑將此階段的思維稱為半邏輯思維,與感知運動階段的無邏輯、無思維相比,這是一大進步。 兩邊是一樣多的""如果你把可樂倒回瓶中,你就會知道兩邊是一樣多的",他甚至還親自示範了將飲料倒回瓶中以顯示其正確性。
從這個6歲孩子身上可以充分體現出直覺思維階段兒童思維或智力的進步和局限性。數周前毫不猶豫地挑選大杯說明他的思維是缺乏守恆性和可逆性的,他對量的多少的判斷只注意到了杯子大這一個方面,而當他此次挑選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迷惘則說明他不僅注意到了杯子的大小,也開始注意到杯子數量,直覺思維已開始從單維集中向兩維集中過渡。但他最後挑選大杯表明守恆和可逆和可逆意識並末真正形成。 6歲兒童挑選可樂過程表現出的迷惘和猶豫其實也是一種內心的衝突或不平衡,即同化與順應之間的不平衡。過去的或是說現存的認知結構或圖式(同化性認知結構)已不能解決當前題,新的認知結構尚未建立。不平衡狀態不能長期維持,這是智力的"適應"功能所決定的,平衡化因素將起作用,不平衡將向著平衡的方向發展,前運算階段的認知結構將演變成具體運算思維的認知結構。守恆性和可逆性獲得是這種結構演變的標誌。8歲男孩的叫喊和示範動作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總結起來,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認識活動有以下幾個特點:
(1)相對的具體性,借助于表像進行思維,還不能進行運算思維。
(2)思維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恆結構。
(3)自我中心性,兒童站在自己經驗的中心,只有參照他自己才能理解事物,他認識不到他的思維過程,缺乏一般性。他的談話多半以自我為中心。
(4)刻板性,表現為在思考眼前問題時,其注意力還不能轉移,還不善於分配;在概括事物性質時缺乏等級的觀念。
皮亞傑將此階段的思維稱為半邏輯思維,與感知運動階段的無邏輯、無思維相比,這是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