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期常見心理行為問題

兒童心理衛生問題主要指發生在兒童期的行為偏異。 狹義上等同于行為問題, 廣義上則泛指所有的心理社會問題, 也就足那些在嚴重程度、持續時問上都超過相應年齡允許範圍的異常行為。 下面就讓我們的專家為您簡單介紹一下常見心理行為有哪些!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兒童期常見心理行為問題的表現及防治方法如下:

(一)兒童心理衛生問題的表現

兒童心理衛生問題主要指發生在兒童期的行為偏異。 狹義上等同于行為問題, 廣義上則泛指所有的心理社會問題, 也就足那些在嚴重程度、持續時問上都超過相應年齡允許範圍的異常行為。

Advertisiment

兒童期有以下較多見的心理一行為問題:

1.學業相關問題:學習困難、注意力障礙、自控能力差、活動過度、拒絕上學等, 多發生在小學階段, 尤其是初入學兒童。 其中有些問題屬於從學齡前期向學齡期過渡過程中出現的暫時性適應不良。

2.情緒問題:如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孤僻, 強迫觀念、過分任性或衝動、退縮、恐懼等。 此類問題表現程度嚴重者, 須排除精神性疾患。

3.品行問題:如偷竊、經常說謊、翹課、破壞公物、攻擊行為、各種破壞性行為等, 男孩顯著多於女孩。

4.不良習慣:如習慣性抽動、吮指、咬指甲、摩擦癖、遺尿、口吃、偏食等。

判定兒童心理-行為問題時, 應遵循兩個原則:第一,

Advertisiment
兒童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現, 由此表現出的占主導地位的、典型、本質的特徵, 稱兒童心理年齡特徵。 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不同年齡段兒童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和要求。 只有將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徵和教育要求聯繫起來, 才能對其是否存在心理一行為問題做出切合實際的判斷。 第二, 不能把兒童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暫時性行為表現都視為心理一行為問題。 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行為, 才作為行為問題來對待。 多數兒童在發育的某階段都會經歷各種心理、行為方面的暫時性適應不良, 稱“心理社會發展失調”, 經適當的行為指導可痊癒;若久拖不治, 問題常變得複雜而嚴重, 導致心理障礙發生。
Advertisiment

(二)兒童期心理行為問題的防治

兒童期心理-行為問題有多種多樣表現。 在基層幼稚園、學校中應著重針對以下四類(尤其第一類)問題進行預防和矯治:

1.學業相關問題

(1)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俗稱“兒童多動症”, 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與年齡不相符的注意障礙、衝動、活動過度, 並伴有學習困難和社會適應力低下的一組兒童行為異常症候群。 患病率約占學齡兒童總數的3%~5%, 男孩多於女孩。 通常起病於7歲前, 主要表現為:①認知方面。 注意廣度狹窄、抗干擾性差、不能預見行為後果。 ②情緒方面, 易興奮, 缺乏對衝動的控制力。 ③行為方面, 以多動並伴攻擊性行為為主。 ④人際交往方面, 與家長、教師和同伴關係不良。 病因複雜, 常為遺傳、腦損傷、鉛中毒、心理社會因素和不良家庭環境等多因素的綜合作用結果。

Advertisiment
防治關鍵是提高家長、教師對該病的認識。 雖然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發生所起的作用尚不明確, 但對該症的發展和結局有影響的結論是肯定的。 家庭不和睦、單親家庭、教養方式不當、早期母子情感剝奪、寄養等, 都可能增加ADHD的發生幾率, 進而影響兒童行為、情緒的發展。 因此, ADHD的干預需要家庭、學校、專業機構三方面的公共努力, 開展心理治療、教育和行為訓練結合的綜合性矯治, 重點是提供行為指導。 行為治療多通過正強化法, 幫助其建立一些適應良好的行為。 也可採用感覺統合訓練、生物回饋訓練等方法。 治療同時, 應取得父母、教師的的充分理解、參與和配合。
Advertisiment
例如, 可故意忽視其一些問題行為的表現;相反, 一看到良好的行為表現即給予鼓勵, 引導其逐步強化這些行為。

(2)學習障礙, 是一組以閱讀、書寫、拼字、表達、推理、計算能力等特殊性☆禁☆學習技能獲得困難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症候群, 包括閱讀障礙、數學/運算障礙、書寫障礙、非特定性☆禁☆學習障礙等。 患兒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視聽覺障礙, 亦無環境和教育剝奪及原發性情緒障礙。 學齡兒童檢出率約為3%~8%, 男多於女, 小學低年級相對高發。 典型表現為:①一門或多門功課成績低下;②閱讀、計算, 拼寫困難。 手眼不協調;③多動, 注意力不集中;④自我意識低下, 繼發一系列情緒問題。 學習障礙的防治重點是早期預防和干預, 包括:加強圍產期保健,避免可能造成的腦損傷;正確開展早期教育;及早對家長開展心理諮詢與指導。教師、家長對兒童表現出的學習困難容易發生誤解,使兒童受到不當對待或責罰,對其人格成長與心理健康影響很大。許多患兒得不到適當教導,學業受挫折,造成中途輟學,甚至因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對學習障礙患者應持接納、鼓勵態度,接納其缺陷,重視他/她在其他方面表現出的優勢能力;改善患兒的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心和學習動機;根據其障礙性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性治療。應盡可能取得家長、教師的配合,避免因要求過嚴而導致自暴自棄。採用教育性治療、心理輔導、遊戲性行為治療和社會技能訓練等綜合矯治手段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3)拒絕上學,也稱“學校逃避”或“不登校”,其意均指因不同的身體主訴而不能規律地堅持上學,屬較嚴重的情感障礙。患兒約占學齡兒童的l%~5%,年齡偏大(如出現在初中階段)。拒絕上學實質上意味著該生的就學失敗;其社會功能、情感發展也必然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拒絕上學與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適應性障礙、節律性睡眠障礙、抑鬱等情緒-行為障礙有關,但相當多的患兒可伴有以下症狀:①不明原因的疲勞、積極性低,②注意力和記憶功能低下。③頭痛、眩暈、情緒不良等神經症狀;與兒童慢性疲勞症候群相類似。

以上就是專家為您簡單介紹的常見心理行為,您是不是已經知道了,如果您還有什麼關於心理行為方面的問題,歡迎諮詢我們的線上專家,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包括:加強圍產期保健,避免可能造成的腦損傷;正確開展早期教育;及早對家長開展心理諮詢與指導。教師、家長對兒童表現出的學習困難容易發生誤解,使兒童受到不當對待或責罰,對其人格成長與心理健康影響很大。許多患兒得不到適當教導,學業受挫折,造成中途輟學,甚至因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對學習障礙患者應持接納、鼓勵態度,接納其缺陷,重視他/她在其他方面表現出的優勢能力;改善患兒的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心和學習動機;根據其障礙性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性治療。應盡可能取得家長、教師的配合,避免因要求過嚴而導致自暴自棄。採用教育性治療、心理輔導、遊戲性行為治療和社會技能訓練等綜合矯治手段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3)拒絕上學,也稱“學校逃避”或“不登校”,其意均指因不同的身體主訴而不能規律地堅持上學,屬較嚴重的情感障礙。患兒約占學齡兒童的l%~5%,年齡偏大(如出現在初中階段)。拒絕上學實質上意味著該生的就學失敗;其社會功能、情感發展也必然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拒絕上學與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適應性障礙、節律性睡眠障礙、抑鬱等情緒-行為障礙有關,但相當多的患兒可伴有以下症狀:①不明原因的疲勞、積極性低,②注意力和記憶功能低下。③頭痛、眩暈、情緒不良等神經症狀;與兒童慢性疲勞症候群相類似。

以上就是專家為您簡單介紹的常見心理行為,您是不是已經知道了,如果您還有什麼關於心理行為方面的問題,歡迎諮詢我們的線上專家,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