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種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 主要通過犬、狼等病獸咬傷而感染發病。 傳染源主要是病犬。
病毒主要通過病獸直接咬傷、抓傷, 而自皮膚破損處侵入體內, 也可由染毒唾液經各種創口及黏膜而感染。
[症狀]
狂犬病可分成潛伏期、前驅期、興奮期和麻痹期, 各期症狀有所不同。
潛伏期。 潛伏期10日至1年以上, 一般為20~90日, 超過3個月者約占15%。
前驅期。 多有低熱、頭痛、倦怠、周身不適、食欲不振、噁心、煩躁、恐懼不安, 繼而對痛、聲、光、風等刺激敏感, 並有咽喉緊縮感。 較有診斷意義的早期徵候是已癒合的傷口,
Advertisiment
興奮期。 患兒逐漸進入高度興奮狀態, 表現為極度恐怖、恐水、怕風、發作性咽肌痙攣、呼吸困難等。 多數患者在飲水、見水、聽到流水聲甚至聽到水字便可引起咽喉肌嚴重痙攣。 患兒極度口渴, 但不敢飲水, 常致聲嘶及脫水。 對風、光、觸動等刺激不僅可引起咽肌痙攣, 嚴重發作時尚可致全身疼痛性抽搐及由呼吸肌痙攣而致的呼吸困難、缺氧及紫紺。 因交感神經功能增強, 可出現大汗、流涎、心率增快、血壓升高。 患兒神志多清醒, 但部分患兒可出現定向力障礙、幻覺、譫妄、精神失常。 本期1~3日。
麻痹期。 痙攣發作減少或停止,
Advertisiment
狂犬病的整個病程一般不超過6日。
[檢查診斷]
診斷依病畜咬傷史及特有的臨床表現即可作出臨床診斷。
實驗室檢查可取患者唾液、鼻咽洗液、氣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經元纖維皮膚活檢標本切片, 用螢光抗體染色或酶聯免疫技術檢出狂犬病毒抗原即可確定診斷。
鑒別診斷。 狂犬病須與破傷風、脊髓灰質炎、類狂犬病性癔病、狂犬病疫苗接種後神經系統併發症及其他病毒性腦炎等相鑒別。
[治療]
傷口處理。 及時有效地處理傷口可明顯降低狂犬病發病率。
Advertisiment
嚴密隔離及監護。 應將患者置於黑暗的單人房間, 保持安靜, 避免光、聲等刺激, 專人守護。 保持水、電解質的平衡, 可鼻飼或胃腸外營養, 保證氣道通暢。
對症治療。 如高熱可給退熱藥等。
[預防與調理]
有寶寶的家庭不要養寵物。
寶寶儘量避免在有狗、貓出入的地方玩耍、停留。
對3歲以上的寶寶要告訴被貓、狗咬傷的嚴重性, 使寶寶能夠增強防範意識。
帶3歲以下的寶寶外出時, 如果看見狗、貓, 爸爸媽媽最好把寶寶抱起來, 以免突發意外。
[預後]
狂犬病是迄今所知最兇險的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