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少不了打針吃藥。 一旦用藥方式不對或保存方法不正確, 輕者收不到療效, 重者容易加重肝腎負擔, 甚至引發中毒的危險。 因此, 對於家有小寶寶的父母來說, 一定要熟知嬰幼兒用藥必備常識。
誤區一:一生病就用藥常見有些家長, 一發現孩子腹瀉、感冒、咳嗽或是發燒, 就著急忙慌, 生怕病情加重, 趕緊給孩子服藥, 希望能將“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
危害:可能會損害身體正常的免疫功能或掩蓋真實病情。
糾正:並不是所有的病都是越早用藥越好。 孩子偶爾地咳嗽、感冒、發燒, 大可先觀察一下:若孩子精神狀況尚可,
Advertisiment
但若孩子因生病而精神萎靡, 嚴重影響了食欲和睡眠, 那建議帶孩子就醫, 在明確診斷的情況下, 根據醫囑用藥。
誤區二:盲目聯合用藥有些家長傾向于聯合用藥, 如孩子發燒了, 會同時使用中成藥和西藥,
Advertisiment
危害:可能使某些藥物的成分疊加服用, 導致某些成分過量服用而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糾正:聯合用藥, 最危險的隱患是某些藥物成分可能過量服用。 因為很多不同種類的藥(不論是西藥還是中成藥)中會有一些相同的成分, 如中成藥維C銀翹片和西藥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中都含有退熱成分——對乙醯氨基酚。 若孩子發燒, 既服用了維C銀翹片, 又服用了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 可能會引起對乙醯氨基酚過量攝入, 而導致肝臟損傷。 即使是不同種的西藥, 同樣有成分疊加的可能, 如複方鋅布顆粒和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都含有“氯苯那敏(撲爾敏)”成分,
Advertisiment
所以, 西藥合用、中西藥結合使用都要慎重。 使用多種藥物時, 要仔細閱讀說明書, 熟悉其中成分, 最好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使用, 防止因為藥品成分疊加服用而給孩子帶來傷害。 出於兒童用藥安全的考慮, 美國全面取消了用於2歲以下兒童的非處方複方感冒藥。 因此, 這裡也特別提醒家長, 儘量避免給2歲以下的孩子使用複方感冒藥(即含有止咳、退熱或抗過敏多種成分的藥物)。
誤區三:將成人藥減量給孩子服用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是“小了一號”的大人, 以為大人與小兒用藥只是劑量的不同。 於是, 孩子生病時, 有些家長會將成人藥減量給孩子服用。
危害:可能因小兒代謝、耐受性差而損害自身機體,
Advertisiment
糾正:由於小兒的肝、腎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腦屏障的功能均不成熟, 對許多藥物的代謝、排泄和耐受性差, 所以, 不是所有成人藥都可以減量給孩子服用的。
並且, 有些成人藥物還是嬰幼兒禁用的, 比如常用的抗過敏藥和抗眩暈藥鹽酸異丙嗪, 3個月以下小兒禁用;左氧氟沙星不宜用於小兒;金剛烷胺及含金剛烷胺的製劑(如“氨酚烷胺顆粒、小兒複方氨酚烷胺片等), 在1歲以下禁用;尼美舒利各種製劑禁用於兒童。 中成藥也是如此, 如藿香正氣水, 因含酒精, 故小兒禁用。
因此, 家長在給孩子服用成人藥物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 最好用藥前諮詢醫生或藥師,
Advertisiment
按世衛組織推薦的用藥原則, 應該為“能外用不口服, 能口服不注射, 可肌肉注射不靜脈輸液”。 但家長有時會顛倒“用藥原則”, 如孩子得了濕疹, 會找些中藥給孩子服用;孩子感冒、支氣管炎, 不選擇口服藥物, 而要求醫生輸液, 認為“吊水”好得快。
危害:增加了用藥安全隱患, 畢竟肌肉注射和靜脈給藥不良反應更多。
糾正:外用、口服、注射、靜脈輸液是給藥的四種常見方式, 無論從安全性還是從便捷性來說, 都是外用>口服>注射>靜脈輸液, 而療效上未必外用就比口服差、口服就比靜脈給藥差。
嚴格來說, 靜脈輸液是個“小手術”, 是侵入性、有創傷性的給藥方式, 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應:輕者引發皮疹、頭暈等過敏反應, 嚴重者可導致心臟疾病發作等危險。在美國,只有急症、重症才會輸液。
誤區五:不敢用抗生素近年來國家開始對“濫用抗生素”進行整頓,媒體也大量宣傳抗生素濫用的危害,使得不少家長對其產生畏懼心理。即使醫生給孩子開了抗生素,家長還是會懷疑,怕服用後會對孩子有傷害,而不願給孩子用藥。
危害:如果確診為細菌感染但卻拒絕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延誤病情。
糾正:誠然,有一些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對兒童毒性較大,說明書也規定兒童禁用。但有一些抗生素,如青黴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克肟等,在診斷為細菌感染並做過皮試不會過敏的前提下,是可以用於嬰幼兒甚至新生兒的。若孩子確診為細菌感染,而家長仍拒絕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延誤孩子的病情,使病情加重。
誤區六:不足量使用抗生素很多家長在給寶寶使用抗生素的時候自行減量,或者“見好就收”:孩子病情有了好轉就立即減量或者停藥,認為這樣可以減少藥物對寶寶的毒副作用,同時也節約資源,剩下的抗生素還可以備用。
危害:抗生素使用不足量,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經好轉的病情也可能因為殘餘細菌作怪而反彈;而且不足量使用抗生素可能導致細菌耐藥。
糾正:抗生素的使用時間和量要把握一個原則,就是用足療程。比如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需要在症狀消失後再服用3~4天鞏固。如果過早減量或停藥,會導致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可能。衛生部2004年頒發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規定,抗菌藥物療程因感染不同而異,一般宜用至體溫正常、症狀消退後72~96小時,特殊情況如敗血症、結核病等需要更長療程。
誤區七:無指征或過量使用抗生素也有些家長不拒絕使用抗生素,一旦孩子發燒、咳嗽了,就自行給孩子使用抗生素;更有些家長認為抗生素劑量越大,效果越好,在給寶寶用藥時自行加大劑量,“重拳出擊”。
危害:孩子的器官發育不成熟,濫用抗生素,可能破壞自身免疫力、加重肝臟負擔,甚至產生毒性。
糾正:抗生素應用必須要有嚴格的適應征,專業說法就是:診斷為細菌性☆禁☆感染者,方有指征應用抗生素。但診斷需要專業的兒科醫生根據相關輔助檢查綜合判斷,因此家長自行使用抗生素是錯誤的。須知,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約90%為病毒感染,抗生素是無效的。如果醫生診斷為細菌感染,也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千萬不可過量。
嚴重者可導致心臟疾病發作等危險。在美國,只有急症、重症才會輸液。誤區五:不敢用抗生素近年來國家開始對“濫用抗生素”進行整頓,媒體也大量宣傳抗生素濫用的危害,使得不少家長對其產生畏懼心理。即使醫生給孩子開了抗生素,家長還是會懷疑,怕服用後會對孩子有傷害,而不願給孩子用藥。
危害:如果確診為細菌感染但卻拒絕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延誤病情。
糾正:誠然,有一些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對兒童毒性較大,說明書也規定兒童禁用。但有一些抗生素,如青黴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克肟等,在診斷為細菌感染並做過皮試不會過敏的前提下,是可以用於嬰幼兒甚至新生兒的。若孩子確診為細菌感染,而家長仍拒絕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延誤孩子的病情,使病情加重。
誤區六:不足量使用抗生素很多家長在給寶寶使用抗生素的時候自行減量,或者“見好就收”:孩子病情有了好轉就立即減量或者停藥,認為這樣可以減少藥物對寶寶的毒副作用,同時也節約資源,剩下的抗生素還可以備用。
危害:抗生素使用不足量,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經好轉的病情也可能因為殘餘細菌作怪而反彈;而且不足量使用抗生素可能導致細菌耐藥。
糾正:抗生素的使用時間和量要把握一個原則,就是用足療程。比如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需要在症狀消失後再服用3~4天鞏固。如果過早減量或停藥,會導致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可能。衛生部2004年頒發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規定,抗菌藥物療程因感染不同而異,一般宜用至體溫正常、症狀消退後72~96小時,特殊情況如敗血症、結核病等需要更長療程。
誤區七:無指征或過量使用抗生素也有些家長不拒絕使用抗生素,一旦孩子發燒、咳嗽了,就自行給孩子使用抗生素;更有些家長認為抗生素劑量越大,效果越好,在給寶寶用藥時自行加大劑量,“重拳出擊”。
危害:孩子的器官發育不成熟,濫用抗生素,可能破壞自身免疫力、加重肝臟負擔,甚至產生毒性。
糾正:抗生素應用必須要有嚴格的適應征,專業說法就是:診斷為細菌性☆禁☆感染者,方有指征應用抗生素。但診斷需要專業的兒科醫生根據相關輔助檢查綜合判斷,因此家長自行使用抗生素是錯誤的。須知,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約90%為病毒感染,抗生素是無效的。如果醫生診斷為細菌感染,也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千萬不可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