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用藥應注意哪些問題

小孩生了病, 尤其是嬰幼兒, 不會說話, 更不會表達自己的病痛特點, 這些都要靠大人的觀察和醫生的檢查診斷。 因此, 小孩看病、吃藥都比大人難, 用藥也應特別小心。

即使對兒童與成人都很安全的藥物, 用於新生兒卻有嚴重的反應。 新生兒肝臟內的很多酶系統尚未建立起來, 因而其解毒功能很不完善。 例如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分泌量小, 活力又低, 許多藥物不能與其結合, 游離在體內, 以致發生蓄積中毒。 如氯黴素的半衰期, 成人為4小時, 而新生兒為25小時, 當用量超過每日100毫克/公斤體重時, 其死亡率可為對照組的8倍,

Advertisiment
並出現特有的症狀:在用藥2—9天后, 嬰兒開始出現噁心、嘔吐、進食困難、腹部膨脹, 繼而體溫過低, 肌肉鬆弛, 呼吸困難, 面部血管因缺氧而呈灰白色, 稱為“灰嬰綜合征”。 因此新生兒以不用氯黴素為好。 若必須使用時, 應按每日20一25毫克/公斤體重, 嚴格掌握使用。

新生兒的腎臟也處於發育階段, 腎小球的濾過率只有成人的30—40%, 如主要由腎臟排泄的四環素, 其半衰期由正常的8小時, 延長到108小時, 極易在血液中蓄積而引起中毒。 因此用藥劑量應減少, 間隔時間應延長。 同樣道理, 使用慶大黴素時按每日每公斤體重3—5毫克計算, 只需每24小時進行一次肌肉注射就可以。

新生兒的血腦屏障的通透性較強, 但在一般情況下,

Advertisiment
膽紅素與血清白蛋白結合後, 是不容易進入腦組織產生毒性作用的。 而在服用某些藥物後, 由於它們能和膽紅素爭奪白蛋白並與之結合, 使未能和血清白蛋白相結合的膽紅素---游離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 損傷腦組織, 從而可能發生危害患兒生命的核黃疽。 這類藥物包括安定、小兒安、消炎痛、新生黴素、磺胺異惡唑、苯甲酸鈉咖啡因和水溶性維生素K等, 一般都不宜給新生兒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 新生兒血紅蛋白還原酶的活性較低, 致使血紅蛋白較易氧化, 若應用磺胺藥及氯丙嗪等, 可能導致新生兒發生高鐵血紅蛋白血症, 出現青紫等症狀。

我們知道, 嬰兒從離開母體那一天開始, 每時每刻都在生長發育。 一周歲的小嬰兒比剛出生的新生兒體重可增加三倍,

Advertisiment
身高也可增加25釐米, 甚至更多。 這是大人不可比擬的。 一方面由於新陳代謝旺盛, 血液迴圈快, 吸收、排泄都比大人快。 另一方面, 器官和組織發育還不成熟, 既抵抗力低, 容易生病, 又對藥物反應非常敏感。 用藥稍有不當就會產生嚴重不良反應。 根據小兒生理上的特點小兒用藥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 不能隨意用藥, 解熱鎮痛藥和抗生素除非萬不得已儘量不用, 既便使用也必須在醫生嚴格指導下使用, 退燒藥不可過量, 用藥時間不可過長;三個月以內的嬰兒慎用, 因為退燒藥可以使小嬰兒出現虛脫;八歲以內的小孩, 特別是小嬰兒服用四環素容易引起黃斑牙(四環素牙), 個別的還可引起顱壓增高(表現為囟門鼓起,

Advertisiment
頭疼);氯黴素可抑制骨髓造血機能, 個別的孩子會因應用氯黴素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 血小板減少, 白血球降低;新黴素, 卡那黴素, 慶大黴素, 鏈黴素可引起小兒耳聾, 或腎臟損害, 血尿等……所以不能孩子一發燒就用抗生素, 尤其是一些傷風、感冒病, 絕大多數是由病毒引起的, 服用一些中藥, 或是多飲水, 好好休息就能痊癒。

第二, 藥物劑量要準確:小兒用藥劑量也和大人不同。 許多藥如抗生素、退燒藥等都是根據小兒體重計算出來的, 有的家長不按醫矚服藥, 覺得燒高了就多吃一點退燒藥;病沒有好, 就認為是藥量不足, 任意加大使用劑量:或是自己認為病好了, 不經醫生檢查就隨意停藥,

Advertisiment
或減少劑量;這都是不對的。

第三, 用藥時間和方法要聽從醫生安排:不同的病用藥時間的長短(醫學上叫療程)也不同。 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和一些免疫病必須聽從醫生的指導, 不能隨意減量、停藥和換藥, 如結核病、風濕病、川畸病、腎病、肝炎、癲癇等都需較長時間用藥, 而且在用藥劑量、療程、方法諸方面都有一定的講究, 在疾病的不同時期藥物劑量也有一定的改變。

總之, 用藥治病是一種學問, 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