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是治病的, 但也能導致疾病, 特別是處于發育過程中的兒童, 錯誤的用藥可能招致嚴重的后果。
一、濫用退熱藥
發熱是人體必要的保護機制。 有些年輕的媽媽認為孩子發了熱一吃退熱藥病就好了。 因此, 她們動不動就給孩子吃退熱藥。 實際上, 這樣做很容易造成假象, 掩蓋癥狀, 使疾病難以診斷。
一般健康人的體溫約為37℃, 高于37℃則為發熱。 幼兒大腦發育尚未完善, 體溫調節中樞功能薄弱, 因此, 孩子一有病就發熱, 而其它癥狀不顯, 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藥物反應、風濕熱等。
Advertisiment
小兒發熱時應查明原因, 再作對癥治療或病因治療。
如果小兒體溫不超過38℃, 一般不需要用退熱藥, 在治療中密切觀察就行。 當然, 小兒體溫過高, 如達39℃或以上就會嚴重影響孩子健康,
Advertisiment
二、濫用抗生素
流行病學調查證明, 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時常規應用抗菌素是不合適的, 而且還會造成病原體對抗菌素產生抗藥性及其不良反應的威脅以及藥物的浪費。 不要孩子一生病, 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鏈霉素。 如果長期使用鏈霉素、新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 會對聽神經造成影響, 引起眩暈、耳鳴, 甚至耳聾。 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 8歲以內的孩子, 特別是新生兒, 服用四環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齒變黃, 并使牙釉質發育不良,
Advertisiment
三、一病多藥
孩子患一種病, 家長往往多種藥物齊頭并進。 殊不知, 藥物過雜, 互相之間作用可抵消, 而毒性反應卻相加, 不僅療效不好, 而且會出現不良反應。 如將磺胺與Vc聯用, 可加重腎臟中毒;青霉素與阿司匹林同用, 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 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藥一齊上, 或青霉素、頭孢菌素與慶大霉素為伍, 同樣有上述危險。
四、體弱與補藥
時下給孩子服補藥的現象比比皆是。 父母此舉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強孩子的體質, 促進其發育, 但因缺乏醫學知識, 結果事與愿違, 補出了毛病。 一位醫生報告, 9名嬰幼兒服用人參后都出現了神經系統癥狀, 另一名兒童服用大劑量人參后發生抽風、昏迷,
Advertisiment
專家的建議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補品, 5歲以上的體弱兒可酌服, 但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家長不可自作主張, 以防意外。
五、忌濫用維生素
維生素在兒童的生長發育中確實起著重要作用, 但不可盲目地認為多多益善。 不少藥用維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應, 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 用量過大或過久可能造成體內蓄積而中毒。 如魚肝油(含Va與Vd)吃多了可引起發燒、厭食、煩躁、肝與腎臟功能受損。 水溶性維生素雖較安全些, 但也不可疏忽。 如Vc服用過多可誘發尿路結石、脆骨癥等。
為此, 營養學家強調, 應以食物中的天然維生素為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