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的“神”邏輯

很久以前看過一位臺灣作家寫的故事:

某天, 作家打電話時忽然沒聲音。 她很奇怪地走出門, 發現外公和孩子正站在門外, 外公手裡拿著剪斷的電話線。 作家很生氣, 責問他們知不知道電話線剪斷了就不能通話。 外公說:“我知道啊, 可是娃娃不知道, 所以我們剪斷電話線。 他現在明白了:原來沒有電話線, 電話兩端的人就真的不能說話了。 ”

當初看這個故事, 不過一笑了之;後來有了孩子, 每每回想起, 就覺得外公做得非常有道理。 很多時候, 當父母蹲下來, 用孩子的高度看問題, 娃娃們許多令人不解的行為就有了答案。

Advertisiment

比如最近上了學前班的貝貝, 開始學習做作業, 她的很多問題都很考驗我。

既然看不到, 怎麼知道是2只?

貝貝非常喜歡數學, 可是她又看不懂題目, 所以經常要我提問, 她來回答。 一次, 我給她念一道看圖解答題:4只小雞在外面玩耍, 2只小雞藏在左邊灌木裡玩耍, 那麼總共有幾隻小雞?

貝貝對著圖看了半晌, 問:“媽媽, 為什麼有2只小雞藏在灌木叢裡面, 我沒看見啊?”

我想笑, 但忍住了。 “既然小雞是藏在樹叢裡, 就是不會讓貝貝看見的, 對不對?”貝貝恍然大悟狀, 不過緊接著又問了一個讓我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看不到的話, 那怎麼知道裡面有2只小雞呢?為什麼不是4只?”

我想了想, 覺得不能被這個問題纏住:“貝貝說得也對!那麼貝貝覺得裡面有幾隻呢?”

Advertisiment

“4只。 ”貝貝不假思索地說。

“好吧。 如果草叢裡藏了4只, 那麼總共有幾隻小雞呢?”

“8只。 ”

“那如果草叢裡藏了2只, 總共有幾隻呢?”

“6只。 ”

“貝貝真棒。 ”我表揚了她。

你看, 她一點也不糊塗。 可要是我武斷地說“草叢裡就是有2只, 因為書上說是2只”, 事情的結局是不是就很無趣了呢?

為什麼大馬排第五?

貝貝跑過來指著一幅圖問我:“為什麼大馬排第五?它應該排第二。 ”我仔細看了題目, 明白這是一個排序的問題。

我聽了貝貝的想法, 原來她排序的標準是:按高矮順序排列。 在這個標準下, 長頸鹿排第一是對的, 可是第二高的大馬被排到第五位去就不對了。

換句話說, 如果動物是按高矮的排序標準, 那麼這道題貝貝就會答;如果按出題者的標準,

Advertisiment
她就沒辦法做下去。

很無奈是不是?但這就是孩子的邏輯:根據實物形象來思維。 而且, 你不得不承認, 她這樣理解也是對的。

最後, 我給貝貝編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大馬那天想跟小雞聊天, 所以它站在小雞邊上, 那麼貝貝告訴媽媽站在第二名的是誰?貝貝接受這種假設情形後, 很順利地回答完了剩餘的問題。

這是瓢蟲, 不是小烏龜

這個是最近貝貝的老師發回家裡的一份考試練習題。 老師發這份練習卷的同時, 特地給家長附了一封信, 大意是說, 雖然老師們不願意讓孩子們緊張, 但家長要重視, 至少要教給孩子們一些簡單的考試技巧, 比如說不會的題目可以猜, 猜不出來就先放下, 接著做下面的,

Advertisiment
希望孩子們按時完成所有的考試題目。

當我陪貝貝做這份練習時, 她“標新立異”的獨特思維又顯現出來了。

有道題類似於看圖說話, 大概內容是一位元小朋友的寵物丟了, 到床底下翻找, 最後找到了寵物小烏龜。

很簡單是不是?可是貝貝又說:I don't get it!細問之下, 貝貝很認真地告訴我:“圖上畫的是ladybug(瓢蟲), 不是turtle(烏龜)。 ”

因為圖示比較小, 小烏龜畫得比較粗糙, 一些明顯的特性沒有體現出來, 乍一看, 還真跟貝貝平日畫的瓢蟲相似。

我承認貝貝依然有理, 可是題目不能不做, 怎麼辦?只好繞開這個“是瓢蟲還是烏龜”的問題, 轉去討論“更像什麼”的問題。

“那你告訴媽媽, 畫上的小哥哥找的小動物最像哪一個?是小兔, 小烏龜還是小鴨子?”

“最像小烏龜。

Advertisiment
”貝貝爽快地回答。

耶!總算順利解決了。

我相信, 像我家貝貝這樣思維的孩子, 不止一個。 他們不善於推理, 不會根據經驗推論出來結果, 而是只注重於眼前看到的事實, 用事實說話, 用事實思考。 所以, 在一些問題上, 他們就會出現這種“外星人式”的回答方式, 讓人抓狂。

但如果我們能夠蹲下來, 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思考的話, 就會發現, 這些“與眾不同”的看法, 也是那樣合情合理;甚至, 有的還讓人不免有點小驚喜:

因為不受定勢思維的影響, 這些思想之花是那麼獨特, 那麼多姿多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