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兒童的品德形成的基本過程

任何一種思想品德都是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習慣四個基本因素構成的。 兒童思想品德的形成, 正是在有目的的教育影響下, 知、情、意、行的培養過程。 父母應幫助和指導孩子正確地完成這一過程。

“曉之以理”, 不斷提高孩子的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是指對事物的是非、善惡的評價。 掌握是非標準, 劃分善惡界限是產生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基礎。 孩子的一些錯誤言行, 不道德行為, 往往出自缺乏必要的是非觀念, 或由於道薄上的無知造成的。 所以要重視形成孩子的道德概念,

Advertisiment
不斷提高道德判斷的能力, 使他們明辨是非, 掌握行為標準。

小學兒童道德認識是從無到有、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逐步發展起來的。 什麼是‘好學生“, 一年級孩子的標準是學習好, 不調皮, 聽老師的話;二年級時, 進一步認識到好學生應該認真學習, 關心集體, 能團結同學的人;到四、五年級, 一個好學生應當是學習成績優異, 處處嚴格要求自己, 能廣泛團結同學, 熱心為集體服務。 他們的認識雖較具體膚淺, 但卻是逐步加深的。 總的來講, 他們道德認識的發展有三個特點:第一, 具體性。 小學兒童的道德認識總是與具體的、個別的事物聯繫在一起的。 比如, 他們認為跟家長頂嘴, 不聽家長的話, 就叫固執。 只有上了中學, 到了少年期,

Advertisiment
孩子才能掌握誠實、虛偽、公正、勇敢等抽象的道德概念。 第二, 模糊性。 小學兒童的道德認識是膚淺的, 往往不全面、不精確。 他們看問題, 局限性很大, 往往只看一點, 不及其餘。 比如, 認為不調皮的是好學生, 認為學習好, 但有時調反, 或者學習不好, 但守紀律的, 就不是好學生了。 他們往往分不清是非, 比如, 把包庇和祖護同伴的錯誤看成是忠誠, 把向老師反映情況看成是出賣朋友;有的孩子把拾到的東西歸為己有, 當向他指出, 不應拿別人的東西時, 他卻不以為然地申辯:“這又不是我偷的, 是我抬到的”, 第三, 不穩定性。 小學兒童易受錯誤思想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認識。

主要原因在於, 他們的道德認識主要靠日常生活中成人對他們的各種行動的褒貶、止揚而形成的。

Advertisiment
隨年齡增長, 在學校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下, 才能逐步掌握基本的道德概念, 使道德認識逐步深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