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才藝潛能>正文

兒童繪畫考級考還是不考?

兒童繪畫考級這個話題已經冷淡很久了, 在經歷了1999年的大爭論后, 現在突然又沸騰了起來, 有人又把這件事情正兒八經地辦起來了。 兒童繪畫考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這件事情后面都有著什么樣的動機?如果要幫助那些有興趣在美術方面發展的少年兒童及其家長作出客觀的評價, 我們認為最好的方式莫過于厘清這個話題里面涉及的各個概念, 把它們攤開來, 放到爐火上烤烤, 什么是真金什么是糟粕就會一目了然。 有趣的是, 這個話題的外延就不僅僅只是兒童畫了, 它涉及到藝術教育的方方面面。

Advertisiment
今天本報請來了中山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楊小彥、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美術調研員周鳳甫、廣州市少年宮美術學校校長關小蕾就這個話題各抒己見, 讀者不難在各位專家的論述中得出自己的判斷。

首先, 說清楚兒童畫到底是什么, 兒童學繪畫的目的, 甚至于大而擴之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這一點非常重要。

楊小彥認為, 定義兒童畫, 要從美術史說起。 兒童畫一直存在, 現代意義上的兒童畫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被關注, 當時正是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時期。 作為對歐洲中心主義的一種反動, 開始了一種反思, 以前在歐洲以外的都是野蠻文化, 而現在歐洲人也質疑自己的文化是否就真的那么優越。

Advertisiment
一個特征就是重視歐洲文明圈以外的文化, 重新評價一些原始形態的藝術, 這種思潮落到美術上, 就是原始主義的影響。 緊跟著就是開始關注兒童, 如克利開始發現兒童那種反成人模式的繪畫有一種天真性的存在, 開始在自己的藝術里有意識的模仿。 原始主義帶來了對兒童畫的重新評價, 在一戰以后, 歐洲先鋒藝術界其中一種思潮開始認為他們那種所謂成熟的藝術樣式代表著一種虛偽, 那個年代有一種瘋狂研究兒童畫的熱潮。

而隨著研究的深入, 如皮亞杰的《兒童心理學》, 就把兒童畫進行了分類, 這種心理學的研究至少給20世紀早期的現代主義提供一種顛覆傳統藝術樣式的武器。 所以兒童畫作為一個畫種的概念,

Advertisiment
一個被認識的對象, 應該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文明中逐步衍生發展出來的。 對藝術一個大的影響就是看到那種寫實、成熟的形式與價值標準之外, 它還有另外的一些形式與價值為我們所認識。 這個潮流越來越肯定兒童和少年時代一種自發的表達, 賦予了這些表達一個價值判斷。 體現在兒童藝術教育上, 就開始強調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并不是成為藝術家, 更不是獲得那種寫實手法, 而是啟迪兒童的思維, 豐富他們的想象力。

美術教育一旦分級, 一開始就摧毀了這種從一個由天性而出自由發展的階段拉回到一個僵硬的標準框架內。 楊小彥強調說。

周鳳甫認為國內教育界在理論上一些問題經過多年的摸索,

Advertisiment
提出素質教育這個概念是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 如學校的藝術教育, 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一種國民素養教育。 作為一個未來公民, 他的素質結構中視覺藝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關鍵著眼點是人的成長、培養, 人格的一種完善, 藝術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些看法是, 既然存在著書畫比賽的選拔, 而音樂有考級, 同屬藝術范疇的美術也應該有考級。 況且漫漫的求學生涯當中誰不是大考小考不斷, 還有高考呢, 怎么就沒有爭議了呢?這些說法的背后, 存在著一個標準的衡定問題, 不同范疇里這個標準是否存在, 存在的話又怎樣擬訂呢?

以音樂分級為例, 我一直有琢磨這個事情, 音樂教育和美術教育有一個巨大的差別,

Advertisiment
那就是音樂不存在兒童彈奏法。 楊小彥說。 因為音樂教育, 特別在某個意義上一開始就是一個強制的成人演奏教育, 并沒有特定針對兒童的演奏法。

應該讓每一個要求孩子學音樂的家長引領孩子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音樂對自己意味著什么?

楊小彥認為, 總結而言音樂考級考的并非是音樂, 其實就是演奏技法, 我們現在全搞混了。 其核心問題是, 考級是憑演奏的技術評定的, 我們把演奏的評定等同于音樂的評定, 要明確文化層面、價值觀層面的音樂和演奏學習的不同。 音樂考級的弊病, 或者給很多受眾一個概念模糊的地方就是, 把對演奏的分級轉變成為對音樂的分級。 同理, 如果美術考級要建立一個級別標準, 就要尋找一個相對明確的方式,還是會走上視寫實為唯一的路子。

推薦閱讀:五歲的寶寶學琴好嗎 媽媽寶寶一起來感受音樂

就要尋找一個相對明確的方式,還是會走上視寫實為唯一的路子。

推薦閱讀:五歲的寶寶學琴好嗎 媽媽寶寶一起來感受音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