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缺乏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 也是相當普遍的, 如隨便發脾氣, 上課說話, 無故招惹別人, 說難聽話, 做事缺乏堅持性等, 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已經成為當前兒童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 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它嚴重地影響到兒童的身心健康, 影響到他們的學業、同伴關係和社會適應, 影響其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一、自我控制的定義、內容和發展階段
自我控制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 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 在沒有外部限制的情況下,
Advertisiment
自我控制能力並非生來就有, 它是兒童在後天的環境中, 隨著認知的發展和教育的影響而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兒童自我控制的發展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外部控制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易衝動, 他們本身對事物缺乏獨立判斷能力, 常常是因為成人的要求,
Advertisiment
外部控制向內部控制過渡階段:此階段兒童逐漸由權威人士或同伴壓力形成的外在力量的控制逐漸向內在規則或道德力量的控制轉化。 如果放任自己的行為就會導致自我批評或內疚感, 同時, 兒童還會考慮到不好的行為可能會傷及他人, 並引起內疚, 從而主動控制自己的行為。 但此階段兒童自我控制的發展還不成熟, 外部控制還佔有一定比重。
自我控制階段:在此階段, 兒童已經不再需要外界的壓力,
Advertisiment
二、影響兒童自我控制發展的因素
影響兒童自我控制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從兒童自身來說, 其神經系統與言語機能的成熟、兒童的氣質類型和認知能力等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第一、兒童神經系統與言語機能的成熟。
不少研究者的研究證明, 神經系統的發育直接影響著個體自我控制的形成和發展, 大腦皮質抑制機能的成熟是兒童調節和控制自身的生理前提。 如對於嬰幼兒來說, 由於其大腦皮質的抑制機能還很不成熟, 興奮過程佔優勢,
Advertisiment
第二、不同的氣質類型。
在心理學上, 按照傳統可以將人的氣質主要劃分為四類:粘液質、膽汁質、抑鬱質和多血質。 不同的氣質類型具有不同的特點, 表現出很大的差異。 粘液質的人不靈活, 內向, 情緒興奮性弱, 反應速度緩慢;膽汁質則興奮比抑制戰果優勢, 外向, 情緒興奮性強, 反應速度很快;抑鬱質的人雖然興奮性強, 但情緒抑鬱, 反應速度慢, 不靈活;多血質則興奮性、靈活性、反應性都很強。
Advertisiment
第三、兒童認知的發展。
兒童自我控制行為的出現, 一個首要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具有自我控制的意識, 也就是兒童必須在認知上形成明確的觀念, 認識到應該自己管住自己。 而兒童自我控制意識的形成是與其對制度、規則的清楚認知以及自身行為對自己及他人的影響的認知密切相關的。 也就是說, 在規則認知或行為後果認知的基礎上, 兒童出於對規則、制度的遵守,或者是為了避免由於自己行為對自己與他人造成的不利影響的出現而抑制自己的衝動,抵制外界的誘惑,從而表現出自我控制的行為。因此認知的發展會影響到兒童自我控制行為的產生。
此外,兒童是否掌握適宜的自我控制策略也將影響其自我控制表現。而兒童自我控制策略的獲得又是與兒童相關認知能力的發展為基礎的,如延遲滿足、注意力轉移等與兒童的注意、思維、想像、記憶等能力都密不可分。
三、學會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作為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其發展對於兒童良好社會性、人格品質的形成、積極同伴關係的建立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從各個方面要求和發展自己,提高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水準。
第一、想一想,再去做。
與成人相比,兒童行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衝動性強,兒童在行動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慮行為的結果,而不象成人會在具體行動前先仔細考慮,考慮到該行為的利與弊,從而相應地採取一種適宜的行為方式。因此針對兒童行為的這一特點,對於兒童來說,為了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應該學著在做事之前先想一想,根據自己以往的生活經驗或他人的經驗想一想這麼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自己個人以及周圍他人會產生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控,採取適宜的行為方式。比如說一名學生在上課時想說話、做小動作,如果這時候他能先想一想這樣做的後果,認識到上課講話不僅自己聽不到老師的講課,影響到自己的學習,而且還會影響周圍其他同學的聽講,那麼他就有可能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專心聽講。再比如我們開頭提到的玩遊戲機現象,如果這些學生在走進遊戲室之前能夠先認真仔細地想一想,那麼也許不少人就會"迷途知返",做出不同的選擇了。
第二、培養提高移情能力。
自我控制是個體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通過自我控制,發展自身的適宜行為,而避免不適宜行為的產生。因此,兒童的不自控行為常常會伴隨著產生一些不良的後果,包括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兒童由於自我中心化傾向較強,他們往往更多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只根據自己的意願而行動,而很少考慮他人。因此作為兒童自已,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提高自己對他人情緒情感的敏感性,學著站在他人角度,感受和理解自身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從而有意識地控制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提高自我控制的水準。
自我控制行為的產生,一方面與兒童自我控制意識的發展有關,但另一方面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的獲得也是自我控制行為出現的一個必要前提。比如對於爭搶玩具,不少幼兒都知道這樣做不對,應該控制自己的行為,應該謙讓,但實際上他們常常由於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如注意力轉移--先玩別的好玩玩具、延遲滿足--自己過會兒也可以玩等,從而不能有效地抵制玩具的誘惑,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導致矛盾、衝突的產生。因此有意識地注意學習一些必要自我控制的策略,掌握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如注意力轉移,想一想、再去做等,將會更好地有助於我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和控制,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第四、根據發展特點,提出適宜的、有針對性的發展要求。
我們知道,情緒自控、行為自控和堅持性是自我控制的三大組成部分。國內外的一些研究發現,相對而言,在這三方面的發展中,兒童行為自控的發展較快,而情緒自控和堅持性的發展較慢,尤其是其堅持性相對較差。兒童自我控制的這一發展特點是與兒的認知發展以及教育方式密切相關的,由於兒童的思維是由具體形象性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性思維,因此他們對行為的感知往往先於對情緒的感知,再加上成人對兒童的行為更為關注,這方面的要求也更多一些,因此兒童的行為自控發展最快。針對這一發展特點,為了更好地提高自我控制的水準,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在促進自己行為自控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自已情緒自控的要求,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堅持性,如平時注意不隨意亂發脾氣,在生氣、發怒時儘量控制自己,堅持自如至終地做事,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等,以更好地促進自我控制各方面的平衡發展。
第五、學習同伴積極的榜樣行為,抵制不良同伴行為的影響。
對於兒童來說,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學習的榜樣是不同的。在年幼時,兒童主要是以父母與老師的行為作為學習榜樣的,但是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和同伴交往的增多,同伴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影響作用也越來越大,兒童通過觀察、模仿、認同等方式,向同伴進行著學習。良好的同伴常常能為兒童樹立一個積極的行為榜樣,促進其良好行為品質的形成,而同伴不良的行為則在兒童周圍形成消極的榜樣,不利於其積極行為的培養。因此在同伴群體中,兒童必須善於區分,正確對待同伴的行為,要學習同伴積極、適宜、良好的行為模式,而不是盲目地認同或全盤接受。要善於觀察,觀察同伴的行為結果,通過其行為結果及他人的回饋來判斷其行為的正確、適宜與否,不能只看行為本身。如有的同伴儘管很想去玩,但他還是先做完了老師交給的作業後再去玩,有的同伴一看到好玩的,就先去玩了,單純從行為本身來看,後者比前者玩得更早、玩得更多,但從結果上,前者能按時地完成作業,而後者卻會由於玩得興起而忘了作業,最終受到老師的批評。因此我們必須全面、辯證地來看待同伴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同伴榜樣的積極作用,防止同伴消極作用的影響。
兒童出於對規則、制度的遵守,或者是為了避免由於自己行為對自己與他人造成的不利影響的出現而抑制自己的衝動,抵制外界的誘惑,從而表現出自我控制的行為。因此認知的發展會影響到兒童自我控制行為的產生。此外,兒童是否掌握適宜的自我控制策略也將影響其自我控制表現。而兒童自我控制策略的獲得又是與兒童相關認知能力的發展為基礎的,如延遲滿足、注意力轉移等與兒童的注意、思維、想像、記憶等能力都密不可分。
三、學會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作為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其發展對於兒童良好社會性、人格品質的形成、積極同伴關係的建立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從各個方面要求和發展自己,提高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水準。
第一、想一想,再去做。
與成人相比,兒童行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衝動性強,兒童在行動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慮行為的結果,而不象成人會在具體行動前先仔細考慮,考慮到該行為的利與弊,從而相應地採取一種適宜的行為方式。因此針對兒童行為的這一特點,對於兒童來說,為了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應該學著在做事之前先想一想,根據自己以往的生活經驗或他人的經驗想一想這麼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自己個人以及周圍他人會產生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控,採取適宜的行為方式。比如說一名學生在上課時想說話、做小動作,如果這時候他能先想一想這樣做的後果,認識到上課講話不僅自己聽不到老師的講課,影響到自己的學習,而且還會影響周圍其他同學的聽講,那麼他就有可能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專心聽講。再比如我們開頭提到的玩遊戲機現象,如果這些學生在走進遊戲室之前能夠先認真仔細地想一想,那麼也許不少人就會"迷途知返",做出不同的選擇了。
第二、培養提高移情能力。
自我控制是個體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通過自我控制,發展自身的適宜行為,而避免不適宜行為的產生。因此,兒童的不自控行為常常會伴隨著產生一些不良的後果,包括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兒童由於自我中心化傾向較強,他們往往更多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只根據自己的意願而行動,而很少考慮他人。因此作為兒童自已,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提高自己對他人情緒情感的敏感性,學著站在他人角度,感受和理解自身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從而有意識地控制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提高自我控制的水準。
自我控制行為的產生,一方面與兒童自我控制意識的發展有關,但另一方面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的獲得也是自我控制行為出現的一個必要前提。比如對於爭搶玩具,不少幼兒都知道這樣做不對,應該控制自己的行為,應該謙讓,但實際上他們常常由於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如注意力轉移--先玩別的好玩玩具、延遲滿足--自己過會兒也可以玩等,從而不能有效地抵制玩具的誘惑,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導致矛盾、衝突的產生。因此有意識地注意學習一些必要自我控制的策略,掌握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如注意力轉移,想一想、再去做等,將會更好地有助於我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和控制,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第四、根據發展特點,提出適宜的、有針對性的發展要求。
我們知道,情緒自控、行為自控和堅持性是自我控制的三大組成部分。國內外的一些研究發現,相對而言,在這三方面的發展中,兒童行為自控的發展較快,而情緒自控和堅持性的發展較慢,尤其是其堅持性相對較差。兒童自我控制的這一發展特點是與兒的認知發展以及教育方式密切相關的,由於兒童的思維是由具體形象性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性思維,因此他們對行為的感知往往先於對情緒的感知,再加上成人對兒童的行為更為關注,這方面的要求也更多一些,因此兒童的行為自控發展最快。針對這一發展特點,為了更好地提高自我控制的水準,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在促進自己行為自控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自已情緒自控的要求,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堅持性,如平時注意不隨意亂發脾氣,在生氣、發怒時儘量控制自己,堅持自如至終地做事,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等,以更好地促進自我控制各方面的平衡發展。
第五、學習同伴積極的榜樣行為,抵制不良同伴行為的影響。
對於兒童來說,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學習的榜樣是不同的。在年幼時,兒童主要是以父母與老師的行為作為學習榜樣的,但是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和同伴交往的增多,同伴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影響作用也越來越大,兒童通過觀察、模仿、認同等方式,向同伴進行著學習。良好的同伴常常能為兒童樹立一個積極的行為榜樣,促進其良好行為品質的形成,而同伴不良的行為則在兒童周圍形成消極的榜樣,不利於其積極行為的培養。因此在同伴群體中,兒童必須善於區分,正確對待同伴的行為,要學習同伴積極、適宜、良好的行為模式,而不是盲目地認同或全盤接受。要善於觀察,觀察同伴的行為結果,通過其行為結果及他人的回饋來判斷其行為的正確、適宜與否,不能只看行為本身。如有的同伴儘管很想去玩,但他還是先做完了老師交給的作業後再去玩,有的同伴一看到好玩的,就先去玩了,單純從行為本身來看,後者比前者玩得更早、玩得更多,但從結果上,前者能按時地完成作業,而後者卻會由於玩得興起而忘了作業,最終受到老師的批評。因此我們必須全面、辯證地來看待同伴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同伴榜樣的積極作用,防止同伴消極作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