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獨症患兒為什麼出現自殘行為
自殘行為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 其中包括生化因素、社會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等等。
1.生化因素
一些研究學者提出, 某些特定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數量和自殘行為緊密相關。 自殘行為會增多人腦中的類鴉☆禁☆片勝肽, 使患者出現類似麻痹的感覺。 而研究顯示, 人體內血清素過少或多巴胺過多, 都會導致自殘行為的產生。
2.社會原因
自殘行為往往和存在交流障礙有關。 如果某人的理解接受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很差, 就可能導致沮喪, 甚至升級為自殘行為。 而孤獨症兒童大多伴有語言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等,
Advertisiment
3.遺傳因素
自殘行為在某些遺傳病中出現頻率很高。 如X染色體發育不良綜合症, 患者通常會出現咬自己, 包括臉部、手部等部位。 研究顯示, 自閉症患者中, 有10%的人伴有染色體脆弱症, 並且有20%的遺傳因素。
二、孩子出現自殘行為, 該怎麼辦
1.給與更多關注, 努力進行交流
由於孤獨症患兒存在的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交流及社會交往障礙, 所以當孤獨症患兒出現自殘行為時, 往往是需要得到關注或理解的時候。 這時候, 就需要家長及老師耐心的觀察孩子的行為需求, 並盡力理解孩子想要表達的願望。 當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 孩子就會自覺停止自殘行為。
Advertisiment
2.獎勵良好行為
也有些自閉症兒童在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 試圖通過自殘行為來逃避訓練。 為了要減少花兒的逃避意圖,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他能合作的時候給予適當的獎勵, 並明確的告訴他得到獎勵的原因。 獎勵可用讚美、表揚的形式, 也可用有形獎勵。
3.學習社會行為
“社會”泛指孤獨症兒童自身之外的一切外界環境, 通產指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 讓孤獨症患兒學習如何與家庭成員及以外的人群交往、待人接物的禮儀、飲食起居等;讓患兒學習學校課堂常規、教育教學活動規範、集體行動規範等;讓患兒學習社會公共場所行為規範等。 在抗拒自我刺激行為的基礎上學習適當的社會行為,
Advertisiment
此外, 抗拒自我刺激、呼應訓練、語言訓練等也可用來干預治療孤獨症兒童的自殘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