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補鈣, 對于醫生已是“老生常談”, 對于家長來說也是“耳熟能詳”, 似乎再也沒有什么值得羅嗦的了。 其實不然, 科學在發展, 人類的認識在深化, 昨天的結論很可能已成“昔日黃花”, 需要不斷更新知識與觀念, 做到“與時俱進”, 補鈣就是這樣的課題之一。
正確的補鈣方法四環節
一是
食補必須選對食物。 哪些食物堪當此任呢?不少爸媽青睞動物骨, 比如排骨湯, 其實是“一相情愿”。 原來, 排骨中的鈣含量低, 1斤排骨大約只有25毫克的鈣質, 加上骨頭中的鈣又難以溶解在湯中(湯中的鈣僅相當于排骨的十分之一),
Advertisiment
二是
藥補要抓好時機。 如不可將鈣劑與植物性食物或油脂類食物同吃, 因為植物性食物如蔬菜大多含有草酸鹽、碳酸鹽、磷酸鹽等鹽類, 可與鈣質結合而妨礙鈣的吸收;而油脂分解之后生成脂肪酸, 同樣可與鈣結合而不易被腸道吸收。 其次, 為了避免奶汁干擾鈣的吸收, 最好將補鈣安排在兩次喂奶之間進行。
Advertisiment
三是
無論食補或是藥補, 都要設法促進鈣的吸收。 俗話說:一個朋友三個幫。 鈣也是這樣, 當它隨食物吃進以后, 尚需要多種因素來促進機體的吸收與利用, 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如維生素D、C等能促進鈣的吸收, 葷素平衡能提高鈣的利用率(如豆腐燉魚, 谷類與豆類混食等)等。
四是
減少鈣流失。 有些寶寶鈣補了不少, 也比較注重增加維生素D以及維生素C的攝取, 結果仍然缺鈣, 那就得反思一下食物的搭配是否科學, 很可能是某些不當的食物成分增加了鈣的流失。
鈣磷比例失衡。 正常情況下, 寶寶體內的鈣、磷兩種礦物元素的比例是2∶1, 換句話說, 鈣是磷的2倍, 如果寶寶的食譜恰恰是這個比例, 那么鈣的吸收利用率高。
Advertisiment
天天大魚大肉。 蛋白質攝入過量也可“排擠”鈣。 實驗顯示:每天攝入80克蛋白質,
Advertisiment
吃鹽過多。 最新研究發現, 飲食中鹽的攝入量是鈣的排出量多與少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 也就是說, 鹽的攝入量越大, 鈣的吸收越差, 尿中鈣的排出量越多, 減少鹽的攝入等于補鈣。 大人如此, 寶寶亦然。 特別是小寶寶, 對鹽的敏感度較高, 不可按照成人口味給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