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詩歌早教,從歌謠體開始

21世紀, 給人的感覺是英文盛而中文衰。 對聯、詩詞, 紛紛式微;平仄、音韻、對仗、格律……漸行漸遠。 所以, 剛開始與兒子玩聲律接龍比賽時, 我難免暗想:“天, 我不是在背道而馳地給孩子啟蒙吧?”

慶倖的是, 最終我還是堅持認定:這是對的。

親子互動, 有口無心也有益

在大家送孩子去各種帶有英文名的國際早教機構, 玩各種智力啟蒙遊戲的時候, 我比較懶, 只在家陪兒子看看書, 讀讀《聲律啟蒙》之類的。

我跟兒子都很喜歡《聲律啟蒙》, 只要開始了, 就根本停不下來。 我自幼在爺爺吟誦的古詩詞中長大, 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

Advertisiment
兒子呢, 雖然不理解書裡的意思, 但讀起來琅琅上口, 也覺得好玩;再加上我們以遊戲的方式進行——打著節拍, 從“雲對雨, 雪對風, 晚照對晴空”開始, 到“一蓑煙雨, 溪邊晚釣之翁”, 一人一句, 誰說錯了, 就得親對方一下, 如此有趣, 他怎麼可能不愛?

“歲冷松筠皆有節, 春喧桃李本無言”“茅舍無人, 難卻塵埃生榻上;竹亭有客, 尚留風月在窗間”……《聲律啟蒙》本來就是摘取前朝名家名作整理的佳詞佳句, 隨便摘幾句就成了工整的對聯, 所以玩著玩著, 我甚至忍不住遐想:將來兒子長大了, 沒事做幾幅對聯應該問題不大!雖然裡面的內容, 他讀完可能就忘了, 但這種對聲律、音律、格律的訓練, 還是會潛移默化地給他的文學修養打下基礎。

Advertisiment
只要早接觸, 多接觸, 將來比起同齡人, 他應該更容易體會“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的山水畫畫面, 感受“度日從來悲加喜, 混世何用慨而慷”的豁達, 領略“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複來”的豪邁。

不讀經不讀史, 唯讀歌謠體

我選擇《聲律啟蒙》作為兒子傳統文化的啟蒙內容, 並不是碰巧手頭有這樣一本書, 或者隨便買的, 而是完全看中其讀起來像唱歌般的體裁。 在同類體裁中, 它最講究聲韻協調, 更見韻味, 正適合剛學說話的孩子誦讀。

除了《聲律啟蒙》, 兒子在誦讀的還有《三字經》《千字文》以及唐詩等, 清一色都是歌謠體。 至於經史類的, 我暫時還沒有給他接觸, 至少要等到他8歲以後。

這不是我獨創的育兒觀, 古已有之——古時的幼兒一樣不讀經、不讀史,

Advertisiment
私塾裡的蒙學讀物, 除了傳授意象系統的聲韻類讀物《聲律啟蒙》《笠翁對韻》, 就是《三字經》《千字文》等這一類的。

幼兒對內容的理解力有限, 對節奏的感悟則無窮。 經史類的, 除了內容深刻, 不易理解外, 句式有長有短, 朗讀起來起伏過大, 正在學說話的幼兒讀起來很容易受干擾;只有調子平緩, 節奏均勻的歌謠體, 他們才會喜歡。

古詩要區別取捨, 鑒別裁定

對於如何和孩子一起讀古詩, 我一直堅持“詩有別裁”。 杜甫在《戲為六絕句》之六中寫到:“別裁偽體親風雅, 轉益多師是汝師。 ”“別裁”意為區別取捨, 鑒別裁定。

對於一位3、4歲的孩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帶來的意境感, 會比“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更容易理解;“兒童急走追黃蝶,

Advertisiment
飛入菜花無處尋”帶來的畫面感, 會比“玉露凋傷楓樹林, 巫山巫峽氣蕭森”更為生動;“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帶來的代入感, 會比“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更為親切。

不區分孩子的年齡, 不去區別取捨、鑒別裁定, 是家長常犯的錯誤, 容易讓孩子覺得古詩文深奧難解, 進而喪失興趣。

古人對此體會深矣, 不然怎會《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的教授先于四書五經?循序漸進, 既是自然規律, 亦是教育規律。

吟誦分三六九等, 謹慎對待

說到傳統文化學習, 就自然會想到吟誦。 吟誦是古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 是古詩文的活態。 吟誦的方法分兩大類:有格律者(近體詩詞曲、律賦、駢文、時文等)為一類, 依格律而吟誦;無格律者(古體詩、古文等)為一類,

Advertisiment
多有上中下幾個調, 吟誦時每句或做微調, 組合使用, 以求體現詩情文氣。

依格律而吟誦, 家長自己便可以在家引導孩子;而無格律的古詩文, 還是不要輕易接觸。 因為這類吟誦有一定的基本規則, 比如需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入短韻長、虛字重長, 字正腔圓之外, 還要通過輕重緩急來傳達完整涵義。 一些國學班隨意編調吟唱, 反而容易誤導孩子。 所以如果無法找到真正有根底、懂古文、理解透徹的“先生”, 還是不吟誦為好。 曹丕有言:文以氣為主。 若接不上, 這股氣就亂了。

我很慶倖自己小時候跟隨爺爺讀詩、讀《道德經》《古文觀止》。 老人家說, 讀古文好比打拳, 起轉騰挪、忽快忽慢、輕靈飄逸、大開大闔, 依據不同段落有不同體現, 才是至高境界。

老實說,當年那些內容,我如今能記得的只剩寥寥幾段了。但因為當年的吟誦之後,發現自己對古文的理解相對他人還是容易得多,這才是所得。

才是至高境界。

老實說,當年那些內容,我如今能記得的只剩寥寥幾段了。但因為當年的吟誦之後,發現自己對古文的理解相對他人還是容易得多,這才是所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