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 是詩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 兒童詩也不例外。 但由於它的讀者物件的特殊性, 所以要求詩歌的情感必須從兒童心靈深處抒發出來, 逼真地傳達出孩子們那種美好的感情、善良的願望、有趣的情致, 以激起小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例如, 的《夏弟弟》就是一首飽含著童真的激情去描摹夏天綠意的詩, 詩人把夏天比喻成愛爬竿子的, 由衷地讚美他給我們帶來了“多麼可愛的綠顏色!”表面上詩人在讚美大自然那綠的生命力, 實際上是在讚美“為了/祖國四個現代化, 在灑滿綠陰的視窗, 勤奮看書的學生,
Advertisiment
兒童詩所抒發的兒童情感, 往往洋溢著盎然的兒童情趣, 不僅能使兒童們從中獲得關照和愉悅, 也能把成人讀者帶回那童心萌動的情景中, 重溫兒時的夢。 如獲“獎”的作品《十四歲, 藍色的港灣》(膝毓旭)寫出歲兒童詩寫出這一特殊年齡段兒童對愛的理解、心事與天真、性格差別、心中的渴望, 以及他們的理想與冒險精神等等, 情感抒發得自然、貼切、生動、有趣。 其中有這樣的詩句:“要說男孩子勇敢真是勇敢, 就是槍子飛來也不眨眼;要說女孩膽小真夠膽小, 看見豆蟲一蹦老遠。
Advertisiment
應當注意的是, 兒童詩中盎然的兒童情趣是兒童生活中本來固有的因素, 只不過是由兒童詩人採擷發現並進行了形象化的描摹而已, 而不是生硬的外加的成分。
想像豐富
兒童是最富於想像和聯想的, 他們總是用自己創造性的想像來認識並詮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在他們通過想像而詩化的世界裡, 花兒會笑、鳥兒會唱、草兒會舞、魚兒會說……。 因此, 兒童詩必須以符合兒童心理的豐富想像創造優美的意境,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構思新巧
兒童詩所抒發的情感不論在豐富性上, 還是在深刻性上, 都遠不如成人詩歌, 這是兒童的情感特點所決定的。 如何才能在不甚寬闊的情感層面上表達情趣並創造獨特的表達效果呢?這主要依賴于構思的新穎巧妙。 這種依賴于生活積累和兒童式的想像的構思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詩的藝術水準。 如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師》, 在同類題材的情感挖掘上並無太大的創意, 但卻依然是同類題材作品的典範之作。 其中的奧秘就在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巧妙的構思模式, 達成了別具一格的表達效果。
Advertisiment
語言童趣
詩是語言的藝術。 深刻的思想、鮮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練、形象、具有表現力的語言來表現, 才能成為詩。 兒童詩應為兒童學習駕馭語言提供優良的條件, 讓兒童在優美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豐富語彙, 提高他們駕馭語言、鑒賞語言的能力, 同時得到美的享受。 如劉饒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著了》:“風兒不鬧了, /浪兒不笑了。/深夜裡,/大海睡覺了。/她抱著明月,/她背著星星。/那輕輕的潮聲啊,/是它睡熟的鼾聲。”寥寥數語就把靜謐安詳的大海展現在讀者面前,而且用擬人的手法,以極其準確的措詞“抱著”、“背著”、“鼾聲”形象地描繪出大海這位“母親”熟睡時的優美的體態。經常吟誦此類詩,兒童不僅可以提高審美能力,還能從中學習並提高駕馭語言、鑒賞語言的能力。
兒童詩優美的語言,除了詞語的錘煉要準確恰當外,詩的聲音節奏更應具有音樂性,即詩的音韻要有美感效應。美學專家朱光潛先生說:“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現是聲音節奏,而文學意義反在其次。文學意義所不能表現的情調常可以用聲音節奏表現出來。”(《朱光潛美學文學論文選集》)
兒童詩的音樂性主要表現在押韻和節奏上。通過韻腳的變化、句式的錯落有致,既兼顧了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同時又可使詩歌具有較強的音樂感和節奏感,形成全詩的回環整齊的美感。年齡愈小的兒童,閱讀的兒童詩的韻腳應愈整齊。例如,以幼兒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小熊過橋》(蔣應武),用“ao”韻一韻到底;望安的《嘀哩,嘀哩》和魯兵的《下巴上的洞洞》等詩歌中那鮮明的節奏感,都給人以讀詩如唱的明快感覺,使兒童激動之余獲得美感。
意境優美
感情與形象的結合構成了詩的意境。意境同樣是兒童詩應該刻意創造的,而且應以營造童稚而優美的意境為目標。人們常說“情景交融”,即詩的感情應當附麗於形象。只有把真實的兒童感受通過形象含蓄地表現出來,而不是抽象地呼喊,這種兒童詩才具有童稚而優美的意境,也才能感動兒童。如劉饒民的《月亮》:“天上月亮圓又圓,/照在海裡像玉盤。/一群魚兒游過來,/玉盤碎成兩三片。/魚兒嚇得快逃開,/一直逃到岩石邊。/回過頭來看一看,/月亮還是圓又圓。”在月照大海的靜態美景中,通過魚兒的“逃”和“看”的動態加入,在精巧的構思中,創造出一群小魚兒戲水觀月的優美意境,既有童話般的境界,又有盎然的童趣。
/浪兒不笑了。/深夜裡,/大海睡覺了。/她抱著明月,/她背著星星。/那輕輕的潮聲啊,/是它睡熟的鼾聲。”寥寥數語就把靜謐安詳的大海展現在讀者面前,而且用擬人的手法,以極其準確的措詞“抱著”、“背著”、“鼾聲”形象地描繪出大海這位“母親”熟睡時的優美的體態。經常吟誦此類詩,兒童不僅可以提高審美能力,還能從中學習並提高駕馭語言、鑒賞語言的能力。兒童詩優美的語言,除了詞語的錘煉要準確恰當外,詩的聲音節奏更應具有音樂性,即詩的音韻要有美感效應。美學專家朱光潛先生說:“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現是聲音節奏,而文學意義反在其次。文學意義所不能表現的情調常可以用聲音節奏表現出來。”(《朱光潛美學文學論文選集》)
兒童詩的音樂性主要表現在押韻和節奏上。通過韻腳的變化、句式的錯落有致,既兼顧了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同時又可使詩歌具有較強的音樂感和節奏感,形成全詩的回環整齊的美感。年齡愈小的兒童,閱讀的兒童詩的韻腳應愈整齊。例如,以幼兒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小熊過橋》(蔣應武),用“ao”韻一韻到底;望安的《嘀哩,嘀哩》和魯兵的《下巴上的洞洞》等詩歌中那鮮明的節奏感,都給人以讀詩如唱的明快感覺,使兒童激動之余獲得美感。
意境優美
感情與形象的結合構成了詩的意境。意境同樣是兒童詩應該刻意創造的,而且應以營造童稚而優美的意境為目標。人們常說“情景交融”,即詩的感情應當附麗於形象。只有把真實的兒童感受通過形象含蓄地表現出來,而不是抽象地呼喊,這種兒童詩才具有童稚而優美的意境,也才能感動兒童。如劉饒民的《月亮》:“天上月亮圓又圓,/照在海裡像玉盤。/一群魚兒游過來,/玉盤碎成兩三片。/魚兒嚇得快逃開,/一直逃到岩石邊。/回過頭來看一看,/月亮還是圓又圓。”在月照大海的靜態美景中,通過魚兒的“逃”和“看”的動態加入,在精巧的構思中,創造出一群小魚兒戲水觀月的優美意境,既有童話般的境界,又有盎然的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