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輸液的護理原則

當寶寶出現高燒不能進食飲水時, 醫生會採取輸液的治療的手段。 輸液能迫使病兒臥床休息, 提供給藥途徑, 促進體內毒素排出, 控制輸入液體的速度、數量和成分, 達到治病目的。

輸液兒童有一定的護理要求:

(1)媽媽須和寶寶在一起, 便於經常餵奶或餵食。 給孩子進食時須抬高上半身, 有嘔吐者可少量多次的喂給, 以防食物吸入氣管導致窒息。
(2)對於精神緊張或煩燥不安的寶寶, 醫生會給予適量鎮靜藥, 以防寶寶手足亂動至針管回血阻塞或將針頭拔出。
(3)發高燒的寶寶為了降低他們的體溫, 可減少蓋的被子,

Advertisiment
並多喂清潔飲料或涼開水。
(4)輸液過程中寶寶尿量明顯增多, 無論何時尿布濕了, 要及時更換, 以防褥瘡形成。
(5)計數液體滴數, 要求根據不同病情控制輸液速度, 先向醫護人員請教。
(6)輸入液體還剩10~15毫升, 及時通知護士換藥瓶或拔針, 以防液體滴完後將空氣擠入血管內。

輸液如同用藥一樣, 人體有時也會發生不良反應, 即輸液反應。 據統計, 最常見的輸液反應為發熱反應, 約占80%以上。 一般認為, 輸液反應基本特徵如下:

(1)在輸液的過程中, 病兒突然畏寒或出現寒戰, 數分鐘後發熱, 體溫迅速上升達39~41℃或更高;
(2)一般多發生在輸液開始後30~60分鐘內, 滴入液體100~250毫升時;
(3)通常在停止輸液後數小時, 或使用鎮靜、脫敏藥後, 病兒畏寒或寒戰現象消失,

Advertisiment
體溫能較快地恢復正常。

一旦發現病兒出現輸液反應, 應立即減慢輸液速度或停止輸液;若病兒的病情還需要輸液, 應及時更換輸液管、藥物及液體;注射非那根, 嚴重者(發生休克)常規靜脈注射地塞米松, 並予以吸氧及抗休克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 “能吃藥不打針, 能打針不輸液”的原則。 孩子生病後尤其是普通感冒合併發熱, 一般不必輸液, 也不必隨意靜滴抗生素。 理由有:

(1)這類患兒用些對症治療藥2?|3天后多能退熱而逐漸痊癒;
(2)在氣候炎熱的夏季, 高熱患兒易出現輸液反應, 重者可引起高熱驚厥進而危及生命;
(3)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對輸液都有嚴格的規定, 很多孩子有病發燒都是吃藥治療, 這樣做可以避免輸液反應的發生。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