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媒體都會翻天覆地的向大家傳達大量營養資訊:富含營養、低脂肪、無脂肪、優質脂肪、高蛋白、素食主義、無糖分、低碳水化合物、優質碳水化合物、流質食物、純素食、食物多樣化、完整食物、未加工食物……可選擇的食物清單, 即使是一個已具備相應知識的人也得勞心費神。 特別是眼花繚亂、名目繁多、噱頭響亮的奶粉廣告, 真不知道應該選哪一種, 很多父母就閉著眼睛選最貴的, 可拿回家給寶寶吃, 寶寶未必接受:大便乾燥、腹瀉、消化不良、濕疹等問題層出不窮。 這種養育觀念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寶寶從外表看都是一個鼻子、兩個眼睛,
Advertisiment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對於自然完整的食物來說, 沒什麼不可以吃!關鍵是, 我們要衡量其中的利弊,
Advertisiment
吃什麼食物要先問問寶寶的身體適合不適合, 中醫提出“熱者寒之, 寒者熱之, 虛者補之, 實者瀉之”, 翻譯成白話就是:熱性體質要吃涼性食物, 寒性體質要吃溫性食物, 實性體質要吃瀉性食物, 虛性體質要吃補性食物, 燥性體質要吃潤性食物, 濕性體質要吃利尿食物。 任何人食用任何食材、藥物,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平衡陰陽(涼熱調和)。 也就是說, 每種食材都有它的屬性, 食材進入體內就會產生寒、熱、溫、涼的作用。 不同體質的寶寶吃的食物一定要有側重, 尤其是體弱的寶寶一定要根據體質挑選合適的食物。
Advertisiment
除了要瞭解寶寶的體質外, 還要尊重寶寶的生長規律, 知道什麼時候是身高發育的關鍵期, 怎樣利用食物中的天然促生長激素(不是所有激素都是好的)來幫助寶寶長得更高;什麼時候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 哪些食物能讓寶寶更聰明敏捷;當寶寶會爬、會走, 活動量增加的時候, 需要給寶寶增加哪些食物?針對寶寶的發育需求調整飲食, 促進寶寶的生長。 這些是健康育兒有序化管理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理念。
但促進不是揠苗助長, 吃得多並不等於營養多。 吃進去了, 能吸收才能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營養。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著名的木桶理論講:木桶的存水量不是由最長的板子決定的, 而是由最短的板子決定的。 寶寶的身體健康也是這個道理。 父母要知道, 在某一個階段寶寶健康的短板在哪裡, 怎樣才能通過飲食調養把短板修復得更長。 如果寶寶總是咳嗽、咽喉紅腫, 父母應該想一想:寶寶健康的短板是不是在肺功能方面?如果總是腹瀉、便秘、消化不良, 是不是腸胃功能比較弱?濕疹、皮膚過敏是因為免疫力降低了嗎?根據自家寶寶的症狀去調理, 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寶寶積食的時候, 肉、蛋、魚等高蛋白食物是需要減少攝入量的。 正常情況下, 對成人來說, 高蛋白食物應該占整個膳食結構的15%~20%, 大運動量的時候需要的更多;而對寶寶來說,整個膳食結構中7%~15%是高蛋白食物就可以了。如果按照成人的膳食結構安排寶寶的飲食,腸胃蠕動和吸收功能強、活動量大也許能接受,而多數內臟器官尚未發育完善的寶寶則會出現消化不良,甚至導致營養不良等症狀。
知道了寶寶的需要量,下面就是怎麼吃的問題。家長可以把肉、蛋、魚等熬成湯,做成精細的食物(並不給寶寶吃固體,只用湯,這樣就減少了整體的攝入量,同時大大增加了吸收比例,但湯的濃度要掌握好),同時輔以幫助消化運轉的青菜、粗糧、堅果等(維生素和礦物質),對積食的寶寶很有幫助。
中醫食療講究的是宏觀,西方營養學講究的是微觀,但中西醫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症下藥。西醫對儀器檢測的結果比較重視,而日常生活中,父母養育寶寶多數是靠用眼睛看、鼻子聞、耳朵聽、手指觸摸等宏觀的生理症狀去觀察寶寶。所以,每次做營養諮詢,我都會先問一些問題,細細梳理下來,結合西醫檢測結果,最後總結問題所在,開出建議食療和護理方法,而能不能好轉則大部分要看家長的理解力、細心、耐心和恒心了。
比如:胖寶寶應該選擇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瘦寶寶應該選擇健脾養胃的食物;內熱的寶寶應該側重于清熱去火;虛寒的寶寶應該溫養脾胃……
再比如:寶寶的媽媽就是脾胃不和、吸收不良導致的免疫力低下,寶寶遺傳了媽媽的弱不禁風,飲食和護理原則就應該以健脾養胃、提高免疫力為主,減少或者杜絕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變態反應(過敏症狀)的食物。
有經驗的家長再次來做營養諮詢,就會先說明父母和寶寶的體質、最近的飲食和環境變化、在寶寶身上有什麼樣的症狀、需要改善什麼樣的狀況等,這樣積累幾次、實踐幾次,家長就能做到對寶寶的體質心中有數,不用再諮詢也可以游刃自如,遇到問題自然不會束手無策,心慌意亂了。
大運動量的時候需要的更多;而對寶寶來說,整個膳食結構中7%~15%是高蛋白食物就可以了。如果按照成人的膳食結構安排寶寶的飲食,腸胃蠕動和吸收功能強、活動量大也許能接受,而多數內臟器官尚未發育完善的寶寶則會出現消化不良,甚至導致營養不良等症狀。知道了寶寶的需要量,下面就是怎麼吃的問題。家長可以把肉、蛋、魚等熬成湯,做成精細的食物(並不給寶寶吃固體,只用湯,這樣就減少了整體的攝入量,同時大大增加了吸收比例,但湯的濃度要掌握好),同時輔以幫助消化運轉的青菜、粗糧、堅果等(維生素和礦物質),對積食的寶寶很有幫助。
中醫食療講究的是宏觀,西方營養學講究的是微觀,但中西醫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症下藥。西醫對儀器檢測的結果比較重視,而日常生活中,父母養育寶寶多數是靠用眼睛看、鼻子聞、耳朵聽、手指觸摸等宏觀的生理症狀去觀察寶寶。所以,每次做營養諮詢,我都會先問一些問題,細細梳理下來,結合西醫檢測結果,最後總結問題所在,開出建議食療和護理方法,而能不能好轉則大部分要看家長的理解力、細心、耐心和恒心了。
比如:胖寶寶應該選擇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瘦寶寶應該選擇健脾養胃的食物;內熱的寶寶應該側重于清熱去火;虛寒的寶寶應該溫養脾胃……
再比如:寶寶的媽媽就是脾胃不和、吸收不良導致的免疫力低下,寶寶遺傳了媽媽的弱不禁風,飲食和護理原則就應該以健脾養胃、提高免疫力為主,減少或者杜絕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變態反應(過敏症狀)的食物。
有經驗的家長再次來做營養諮詢,就會先說明父母和寶寶的體質、最近的飲食和環境變化、在寶寶身上有什麼樣的症狀、需要改善什麼樣的狀況等,這樣積累幾次、實踐幾次,家長就能做到對寶寶的體質心中有數,不用再諮詢也可以游刃自如,遇到問題自然不會束手無策,心慌意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