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不妨看看下面這8件事, 對比自己做過的事和說過的話, 看看有沒有膝蓋中槍的……
有的家長為了吸引孩子進幼稚園,
提前把幼稚園說得天花亂墜,
等孩子進幼稚園後,
發現不是家長講的那個樣子,
孩子一方面會因失望而不願去幼稚園,
另一方面會不再信任家長,
以後再講多少去幼稚園的道理,
就都沒用了。
也有的家長會以幼稚園的規矩來恐嚇孩子, 希望收收孩子的骨頭, 讓孩子聽話, 這樣的孩子對幼稚園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 入園適應也就需要更長的時間。
可以試著這樣做、這樣說……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熟練, 不會在家長包辦替代的情況下出現, 也不會在“你怎麼這麼笨, 一點點小事都做不好”的貶低打擊下成長。 只有在不斷得到鼓勵、讚賞與肯定的氛圍中, 在耐心的引導下, 小進步才能成長為大進步, 小能力蛻變為大能力, 讓孩子獲得自己可以做、自己能夠行的自信。
可以試著這樣做、這樣說……
活動小提示:(1)爸爸媽媽與孩子外出、坐地鐵或進行戶外活動時,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與無視孩子的情緒都是為了避免讓孩子出現負面情緒, 都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 但是情緒是客觀存在, 家長應該做的是既不是無條件的滿足也不是毫不在意的忽視, 而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傾聽孩子的說話, 引導孩子的談話內容, 避免給出空洞和負面的反應, 面對孩子的各種情緒, 做出恰當的反應, 表達真實的感受。
可以試著這樣做、這樣說……
活動小提示:(1)爸爸媽媽逐一出示孩子不同情緒的照片, 請孩子觀察照片中他的表情,Advertisiment
如果以物質進行誘惑,與孩子討價還價,會讓孩子建立錯誤的價值觀念,認為只要有誘惑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而如果父母高高在上,經常以命令的口吻對孩子說話、叫孩子做事,要麼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更加對著幹,要麼孩子唯唯諾諾,只會跟隨父母的指令做事。
想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是正確的、是好的,不妨讓家長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並給予足夠的耐心,讓孩子在耳聞目染中辨別如何做。
可以試著這樣做、這樣說……
活動小提示:(1)給孩子能吃完的份量以鼓勵孩子自己進食。(2)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切勿催促孩子進食。(3)容許孩子弄髒衣服、桌子及地面。(4)提醒孩子咀嚼食物時不要說話。(5)提醒孩子要坐好進食。(6)爸爸媽媽示範一手握緊勺子,另一手穩穩地拿著碗,舀起食物,張開口,把食物放入口裡,用牙齒咀嚼食物(約十下),然後吞下。(7)爸爸媽媽做出很喜歡進食的表情。(8)讓孩子觀察和模仿爸爸媽媽的動作。(9)著重讓孩子用牙齒咀嚼食物後吞下,讓孩子知道自己有牙齒可以咀嚼食物。(10)給孩子具體的讚賞。 談話小提示:“你看看,爸爸媽媽拿著勺子在做什麼?”“你可以跟爸爸媽媽拿著勺子一起吃早餐嗎?”“爸爸媽媽用牙齒咀嚼食物。”“爸爸媽媽用什麼把食物咬開成小塊?”“唔……真美味!”“你看看,爸爸媽媽把食物吞了。”“你會怎樣拿勺子?”“另一隻手怎樣拿著碗?”“你會自己舀起食物嗎?”“你嘴裡有什麼東西幫你咀嚼食物?”“你會吞下食物嗎?” 讚賞的話:“你的牙齒真有用,能把食物咬成小塊,然後再吞下食物。”“你做得很好,會拿著勺子自己吃東西。”家長經常會以警告和威脅讓孩子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但語言的恐嚇除了會讓孩子內心恐懼,很少會讓他們內心真正意識到錯誤的源頭或者原因。
規矩不是一朝形成,但是卻可以一朝打破,如果孩子覺得規矩是不必遵守的,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不遵守規矩的話也沒有什麼可怕,同時如果規矩也只是針對孩子,家長並沒有以身作則,那麼這條規矩就會變得越來越名存實亡。
在給孩子訂立規矩之前,傾聽一下孩子的想法,最好是跟孩子進行一次充分的討論,而不是對孩子進行控制。比如孩子沒有主動收拾玩具,是因為不知道怎麼收拾?不知道放在哪裡?還是因為有其他更著急的事情要去做?傾聽、瞭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再給孩子制定規矩。如果再調整之後仍舊故態復萌,再約定相應的懲罰措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可以試著這樣做、這樣說……
活動小提示:(1) 爸爸媽媽將玩具從玩具筐裡面拿出來,和孩子一起玩玩具。(2) 玩完玩具之後,爸爸媽媽和孩子商量應該怎麼做。(3) 爸爸媽媽觀察孩子自己收拾玩具,並在過程中給予一定的知道。(4) 除了整理玩具,爸爸媽媽還可以讓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書籍,知道看完書後要將書籍當道指定的地方。(5) 給孩子具體的讚賞。 談話小提示:“我們一起玩玩具(或看書)真開心。”“你看看爸爸媽媽每次看完書、用完東西都會放到固定的地方。”“你從哪裡拿的玩具(或書)?”“請你幫助玩具(或書)找到它們的家。”“將玩具(或書)放回原來的地方可以方便我們下次很容易地就找到它們。” 讚賞的話:“你真能幹,可以將玩具(或書)送回原來的地方。”“你真是一個愛整潔的好孩子。”
杜布森博士在《勇於管教》一書中有一段話談說規矩:“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再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欄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規矩)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其實,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但如果在“愛孩子”與“立規矩”之間做起了非此即彼的單選題,則必然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過度愛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沒規矩,不懂禮貌不懂尊重;後者則讓孩子謹小慎微、循規蹈矩。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愛,造成了孩子的自私與懶惰,讓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與教養,那這種愛就是貽害無窮的。
可以試著這樣做、這樣說……
活動小提示:(1) 爸爸媽媽可與孩子說一些說“謝謝”的故事。(2) 爸爸媽媽要經常留意自己的行為,注意對身邊的人要有禮貌,經常向別人說:“謝謝。”為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榜樣,讓孩子學習和模仿。(3) 爸爸媽媽給孩子食物時,提醒孩子說:“謝謝。”(4) 孩子說出:“謝謝”時,爸爸媽媽豎起拇指稱讚他是個有禮貌的孩子。(5) 對一些仍未能用說話表達的孩子,爸爸媽媽可鼓勵他用身體語言表達,例如微笑點頭,同樣要稱讚孩子的這種表現。(6) 給孩子具體的讚賞。 談話小提示:“加加是位很有禮貌的小朋友,老師分點心給她的時候,她會說什麼?”“我知道你也是很有禮貌的小朋友,老師分點心給你的時候,你會說什麼?”“爸爸也是位很有禮貌的爸爸,媽媽遞給爸爸一碗飯的時候,爸爸會說:‘謝謝。’”“為什麼我們要說‘謝謝’?”“什麼時候,我們要說‘謝謝’?”“你在學校吃點心的時候,你會向誰說‘謝謝’?”“你在家裡吃東西的時候,你會向誰說‘謝謝’?”“媽媽替你洗澡的時候,你會向媽媽說什麼?”“爸爸替你拿東西的時候,你會向爸爸說什麼?” 讚賞的話:“你真是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懂得說‘謝謝。’”
學會自己上廁所,或者有如廁需求時會向成人清楚表達是幼稚園希望新生能夠具備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有些寵愛孩子的家長,會容忍孩子用只有自己才能懂的語言來表達需求,或者替孩子包辦,孩子缺少了建立起自主自理的意識和能力的機會。這樣的孩子在進入幼稚園之後會面臨較大的挑戰,因為老師和孩子交流時並不熟悉他之前的溝通方式,無法理解孩子不同尋常的表達方式,那就更不用說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了。
而另一部分家長則會用訓練或者恐嚇的方式希望孩子迅速學會自理技能,如果孩子出現不足或者閃失則會認為他是故意的繼而惱怒。
其實,這類自理能力的習得並非需要刻意的訓練,利用日常生活的契機,輕鬆並且自然而言地傳遞給孩子如果做、如果說,對孩子來說壓力就不會這麼大,親子間的親密度也更加和諧與健康。
可以試著這樣做、這樣說……
活動小提示:(1) 帶孩子到商場,先與孩子到處逛逛,在孩子有如廁需要時便帶往廁所。(2) 進入廁所前,提示孩子要先看看男廁和女廁外的標誌。(3) 進入廁所後,告訴或讓孩子發現廁所裡全都是男孩子/女孩子。(4) 請男孩拉下褲子、內褲、站好小便,然後拉好內褲和褲子。如女孩穿裙子,請女孩拉下內褲、拿好裙擺,坐好小便、用廁紙清潔,然後拉好內褲。(5) 如廁後,讓孩子洗手和用紙巾擦手。(6) 離開廁所時再看看門外的標誌。(7) 給孩子具體的讚賞。 談話小提示:“這裡有男廁和女廁,我們要進入哪個廁所呢?”“你看看廁所外的標誌,你說它像什麼?”(爸爸媽媽根據孩子的答案來回應,可提示孩子:“這個標誌像穿著裙子。” “這個標誌像穿著褲子。”等)“我們都是男孩子/女孩子,一起進入男廁/女廁上廁所了。”“你看看男廁/女廁裡的人全都是什麼人?”“他們/她們全都是男孩子/女孩子。”“廁所裡很多人在等候上廁所,我們要怎樣做呢?”“有一些廁所設有小朋友專用的小便池和坐便器,我們找找看。”“上廁所後,我們要做什麼?” 讚賞的話:“你真棒,知道我們要進入男廁/女廁上廁所。” “你真守規則,知道我們使用廁所前要排隊。”
很多時候,家長會代替孩子做出選擇,自認為是在保護孩子。例如,當孩子正玩得開心時不停地打斷孩子,詢問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吃東西、幫孩子擦汗等等。或者當孩子想要出門時,直接幫孩子做出決定,讓孩子乖乖呆在家裡,認為孩子在很熱的天氣下無法好好地照顧自己。
如果家長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而不是一個沒有能力需要他人來照顧或沒有判斷需要他人來做決定的弱者,孩子的成長速度也許會更令人眼前一亮。家長不妨給到孩子選擇的權利,清楚告訴他們如何行動的方法,當孩子做得好時不吝嗇給予鼓勵。當孩子獲得了自信,成長也就發生了。
可以試著這樣做、這樣說……
活動小提示:(1)與孩子一起到戶外活動時,例如到公園玩、到動物園看動物,爸爸媽媽可做示範,表達感到很熱、出汗,然後拿出紙巾或毛巾擦汗。(2)告訴孩子,天氣熱會容易出汗。到公園玩或外出時要預備濕毛巾放在毛巾盒裡,用濕毛巾擦臉會感到較舒服。(3)當孩子滿頭大汗時,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玩完後的感覺,例如:“我感到很熱。”(4)提問孩子可以怎樣做,請孩子表達他需要喝水以及用毛巾擦汗。(5)用毛巾擦汗後,可以請孩子用毛巾再擦臉。然後,由孩子把毛巾折好,放回盒子裡。(6)如果在家裡玩至出汗情況,鼓勵孩子說他很熱,需要擦汗。(7)用毛巾擦汗後,可以請孩子跟著爸爸媽媽去浴室,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開水龍頭,自己扭毛巾洗臉。(8)每次孩子擦汗、洗臉後,引導孩子知道那是涼快的感覺。(9)在活動後,提問孩子,天氣熱的時候可以怎樣做,為什麼會感到很熱。(10)引導孩子知道,在戶外活動時,要保護自己,例如:可以戴帽子、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塗防曬乳等。(11)給孩子具體的讚賞。 談話小提示:“夏天外出時,為什麼天氣那麼熱呢?”“因為太陽很猛烈。”“我們現在感到很熱和出汗,可以怎樣做呢?”“可以先用毛巾擦汗,然後用濕毛巾擦臉、擦脖子,就會感到很舒服了。”“每次流汗的時候,你用什麼東西擦汗?”“用完毛巾擦汗後,你的感覺是怎樣的?”“太陽出來了,陽光很猛烈,我們感到很熱,可以怎樣做呢?”“我們要保護自己:多喝水、戴帽子遮擋陽光、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塗防曬乳和搧扇子。”“在家時,我們可以怎樣令自己感覺舒服呢?”“我們可以喝水、坐下來休息、開風扇,或在很有需要的時候開空調。” 讚賞的話:“你真棒!能夠自己擦汗,也能用濕毛巾擦臉。” “真好啊!你會告訴爸爸媽媽天氣很熱。” 及向同學有禮地提出要求,表示一起玩玩具。(7)給孩子具體的讚賞。 談話小提示:“你看看這些照片,你正在做什麼?”“爸爸媽媽知道你當時/現在(開心、不開心、生氣),所以(笑、哭、發脾氣)。”“告訴爸爸媽媽你當時/現在為什麼(開心、不開心、生氣)?”“爸爸媽媽知道當時/現在(開心、不開心、生氣),因為(孩子經驗的事情,例如:媽媽稱讚你會收拾玩具、媽媽不許你吃果凍、自己打翻了果汁、爸爸不給你買玩具、小朋友搶了你的玩具、你想玩別人的玩具、碰倒了同學的玩具等)。”對應上述情境,爸爸媽媽可以這樣響應:“你會收拾玩具,真是個乖孩子。”“你不開心,你哭,因為你生病了,不可以吃果凍,現在你可以選一個你喜歡的麵包吃,待康復後再吃果凍。”“不小心打翻了果汁,不要緊。你要小心拿好杯子,爸爸媽媽會給你另一杯果汁。”“爸爸媽媽不給你買玩具,是因為家裡已經有玩具了,我們可以玩家裡的玩具,不用不開心/生氣/發脾氣。”“在學校,有同學搶你的玩具,你可以怎樣做?”“你可以告訴老師,向搶玩具的同學說:‘大家可以一起玩。’也可以說:‘我不開心,因為你搶了我正在玩的玩具。’”“在學校,你想玩其他同學正在玩的玩具,你可以怎樣做?”“你可以有禮貌地向同學說:‘大家一起玩,好嗎?’也可以等同學玩完再玩。”“在學校,不小心碰倒了同學玩的玩具,你可以怎樣做?”“你可以向同學說對不起。” 讚賞的話:“爸爸媽媽很開心呀,你會告訴我們開心/ 不開心/ 生氣的事情!”“爸爸媽媽很欣賞你呀,你會告訴我們開心/ 不開心/ 生氣時會怎樣做!”
如果以物質進行誘惑,與孩子討價還價,會讓孩子建立錯誤的價值觀念,認為只要有誘惑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而如果父母高高在上,經常以命令的口吻對孩子說話、叫孩子做事,要麼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更加對著幹,要麼孩子唯唯諾諾,只會跟隨父母的指令做事。
想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是正確的、是好的,不妨讓家長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並給予足夠的耐心,讓孩子在耳聞目染中辨別如何做。
可以試著這樣做、這樣說……
活動小提示:(1)給孩子能吃完的份量以鼓勵孩子自己進食。(2)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切勿催促孩子進食。(3)容許孩子弄髒衣服、桌子及地面。(4)提醒孩子咀嚼食物時不要說話。(5)提醒孩子要坐好進食。(6)爸爸媽媽示範一手握緊勺子,另一手穩穩地拿著碗,舀起食物,張開口,把食物放入口裡,用牙齒咀嚼食物(約十下),然後吞下。(7)爸爸媽媽做出很喜歡進食的表情。(8)讓孩子觀察和模仿爸爸媽媽的動作。(9)著重讓孩子用牙齒咀嚼食物後吞下,讓孩子知道自己有牙齒可以咀嚼食物。(10)給孩子具體的讚賞。 談話小提示:“你看看,爸爸媽媽拿著勺子在做什麼?”“你可以跟爸爸媽媽拿著勺子一起吃早餐嗎?”“爸爸媽媽用牙齒咀嚼食物。”“爸爸媽媽用什麼把食物咬開成小塊?”“唔……真美味!”“你看看,爸爸媽媽把食物吞了。”“你會怎樣拿勺子?”“另一隻手怎樣拿著碗?”“你會自己舀起食物嗎?”“你嘴裡有什麼東西幫你咀嚼食物?”“你會吞下食物嗎?” 讚賞的話:“你的牙齒真有用,能把食物咬成小塊,然後再吞下食物。”“你做得很好,會拿著勺子自己吃東西。”家長經常會以警告和威脅讓孩子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但語言的恐嚇除了會讓孩子內心恐懼,很少會讓他們內心真正意識到錯誤的源頭或者原因。
規矩不是一朝形成,但是卻可以一朝打破,如果孩子覺得規矩是不必遵守的,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不遵守規矩的話也沒有什麼可怕,同時如果規矩也只是針對孩子,家長並沒有以身作則,那麼這條規矩就會變得越來越名存實亡。
在給孩子訂立規矩之前,傾聽一下孩子的想法,最好是跟孩子進行一次充分的討論,而不是對孩子進行控制。比如孩子沒有主動收拾玩具,是因為不知道怎麼收拾?不知道放在哪裡?還是因為有其他更著急的事情要去做?傾聽、瞭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再給孩子制定規矩。如果再調整之後仍舊故態復萌,再約定相應的懲罰措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可以試著這樣做、這樣說……
活動小提示:(1) 爸爸媽媽將玩具從玩具筐裡面拿出來,和孩子一起玩玩具。(2) 玩完玩具之後,爸爸媽媽和孩子商量應該怎麼做。(3) 爸爸媽媽觀察孩子自己收拾玩具,並在過程中給予一定的知道。(4) 除了整理玩具,爸爸媽媽還可以讓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書籍,知道看完書後要將書籍當道指定的地方。(5) 給孩子具體的讚賞。 談話小提示:“我們一起玩玩具(或看書)真開心。”“你看看爸爸媽媽每次看完書、用完東西都會放到固定的地方。”“你從哪裡拿的玩具(或書)?”“請你幫助玩具(或書)找到它們的家。”“將玩具(或書)放回原來的地方可以方便我們下次很容易地就找到它們。” 讚賞的話:“你真能幹,可以將玩具(或書)送回原來的地方。”“你真是一個愛整潔的好孩子。”
杜布森博士在《勇於管教》一書中有一段話談說規矩:“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再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欄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規矩)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其實,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但如果在“愛孩子”與“立規矩”之間做起了非此即彼的單選題,則必然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過度愛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沒規矩,不懂禮貌不懂尊重;後者則讓孩子謹小慎微、循規蹈矩。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愛,造成了孩子的自私與懶惰,讓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與教養,那這種愛就是貽害無窮的。
可以試著這樣做、這樣說……
活動小提示:(1) 爸爸媽媽可與孩子說一些說“謝謝”的故事。(2) 爸爸媽媽要經常留意自己的行為,注意對身邊的人要有禮貌,經常向別人說:“謝謝。”為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榜樣,讓孩子學習和模仿。(3) 爸爸媽媽給孩子食物時,提醒孩子說:“謝謝。”(4) 孩子說出:“謝謝”時,爸爸媽媽豎起拇指稱讚他是個有禮貌的孩子。(5) 對一些仍未能用說話表達的孩子,爸爸媽媽可鼓勵他用身體語言表達,例如微笑點頭,同樣要稱讚孩子的這種表現。(6) 給孩子具體的讚賞。 談話小提示:“加加是位很有禮貌的小朋友,老師分點心給她的時候,她會說什麼?”“我知道你也是很有禮貌的小朋友,老師分點心給你的時候,你會說什麼?”“爸爸也是位很有禮貌的爸爸,媽媽遞給爸爸一碗飯的時候,爸爸會說:‘謝謝。’”“為什麼我們要說‘謝謝’?”“什麼時候,我們要說‘謝謝’?”“你在學校吃點心的時候,你會向誰說‘謝謝’?”“你在家裡吃東西的時候,你會向誰說‘謝謝’?”“媽媽替你洗澡的時候,你會向媽媽說什麼?”“爸爸替你拿東西的時候,你會向爸爸說什麼?” 讚賞的話:“你真是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懂得說‘謝謝。’”
學會自己上廁所,或者有如廁需求時會向成人清楚表達是幼稚園希望新生能夠具備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有些寵愛孩子的家長,會容忍孩子用只有自己才能懂的語言來表達需求,或者替孩子包辦,孩子缺少了建立起自主自理的意識和能力的機會。這樣的孩子在進入幼稚園之後會面臨較大的挑戰,因為老師和孩子交流時並不熟悉他之前的溝通方式,無法理解孩子不同尋常的表達方式,那就更不用說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了。
而另一部分家長則會用訓練或者恐嚇的方式希望孩子迅速學會自理技能,如果孩子出現不足或者閃失則會認為他是故意的繼而惱怒。
其實,這類自理能力的習得並非需要刻意的訓練,利用日常生活的契機,輕鬆並且自然而言地傳遞給孩子如果做、如果說,對孩子來說壓力就不會這麼大,親子間的親密度也更加和諧與健康。
可以試著這樣做、這樣說……
活動小提示:(1) 帶孩子到商場,先與孩子到處逛逛,在孩子有如廁需要時便帶往廁所。(2) 進入廁所前,提示孩子要先看看男廁和女廁外的標誌。(3) 進入廁所後,告訴或讓孩子發現廁所裡全都是男孩子/女孩子。(4) 請男孩拉下褲子、內褲、站好小便,然後拉好內褲和褲子。如女孩穿裙子,請女孩拉下內褲、拿好裙擺,坐好小便、用廁紙清潔,然後拉好內褲。(5) 如廁後,讓孩子洗手和用紙巾擦手。(6) 離開廁所時再看看門外的標誌。(7) 給孩子具體的讚賞。 談話小提示:“這裡有男廁和女廁,我們要進入哪個廁所呢?”“你看看廁所外的標誌,你說它像什麼?”(爸爸媽媽根據孩子的答案來回應,可提示孩子:“這個標誌像穿著裙子。” “這個標誌像穿著褲子。”等)“我們都是男孩子/女孩子,一起進入男廁/女廁上廁所了。”“你看看男廁/女廁裡的人全都是什麼人?”“他們/她們全都是男孩子/女孩子。”“廁所裡很多人在等候上廁所,我們要怎樣做呢?”“有一些廁所設有小朋友專用的小便池和坐便器,我們找找看。”“上廁所後,我們要做什麼?” 讚賞的話:“你真棒,知道我們要進入男廁/女廁上廁所。” “你真守規則,知道我們使用廁所前要排隊。”
很多時候,家長會代替孩子做出選擇,自認為是在保護孩子。例如,當孩子正玩得開心時不停地打斷孩子,詢問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吃東西、幫孩子擦汗等等。或者當孩子想要出門時,直接幫孩子做出決定,讓孩子乖乖呆在家裡,認為孩子在很熱的天氣下無法好好地照顧自己。
如果家長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而不是一個沒有能力需要他人來照顧或沒有判斷需要他人來做決定的弱者,孩子的成長速度也許會更令人眼前一亮。家長不妨給到孩子選擇的權利,清楚告訴他們如何行動的方法,當孩子做得好時不吝嗇給予鼓勵。當孩子獲得了自信,成長也就發生了。
可以試著這樣做、這樣說……
活動小提示:(1)與孩子一起到戶外活動時,例如到公園玩、到動物園看動物,爸爸媽媽可做示範,表達感到很熱、出汗,然後拿出紙巾或毛巾擦汗。(2)告訴孩子,天氣熱會容易出汗。到公園玩或外出時要預備濕毛巾放在毛巾盒裡,用濕毛巾擦臉會感到較舒服。(3)當孩子滿頭大汗時,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玩完後的感覺,例如:“我感到很熱。”(4)提問孩子可以怎樣做,請孩子表達他需要喝水以及用毛巾擦汗。(5)用毛巾擦汗後,可以請孩子用毛巾再擦臉。然後,由孩子把毛巾折好,放回盒子裡。(6)如果在家裡玩至出汗情況,鼓勵孩子說他很熱,需要擦汗。(7)用毛巾擦汗後,可以請孩子跟著爸爸媽媽去浴室,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開水龍頭,自己扭毛巾洗臉。(8)每次孩子擦汗、洗臉後,引導孩子知道那是涼快的感覺。(9)在活動後,提問孩子,天氣熱的時候可以怎樣做,為什麼會感到很熱。(10)引導孩子知道,在戶外活動時,要保護自己,例如:可以戴帽子、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塗防曬乳等。(11)給孩子具體的讚賞。 談話小提示:“夏天外出時,為什麼天氣那麼熱呢?”“因為太陽很猛烈。”“我們現在感到很熱和出汗,可以怎樣做呢?”“可以先用毛巾擦汗,然後用濕毛巾擦臉、擦脖子,就會感到很舒服了。”“每次流汗的時候,你用什麼東西擦汗?”“用完毛巾擦汗後,你的感覺是怎樣的?”“太陽出來了,陽光很猛烈,我們感到很熱,可以怎樣做呢?”“我們要保護自己:多喝水、戴帽子遮擋陽光、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塗防曬乳和搧扇子。”“在家時,我們可以怎樣令自己感覺舒服呢?”“我們可以喝水、坐下來休息、開風扇,或在很有需要的時候開空調。” 讚賞的話:“你真棒!能夠自己擦汗,也能用濕毛巾擦臉。” “真好啊!你會告訴爸爸媽媽天氣很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