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入園焦慮

克服入園焦慮的心理準備

1、相信孩子

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 樹立孩子的信心, 引導孩子嘗試著去做, 主動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家長應該堅信孩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只要家長和老師給予適當的幫助, 上幼稚園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2、相信老師

相信老師也很重要。 在選擇幼稚園時就要對幼稚園的師資水準進行考察, 既然認定了幼稚園的教師就要相信他們。 幼稚園的老師都是經過專業培訓, 瞭解幼兒的心理, 是很有愛心和責任心的。 家長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對老師會是很好的激勵。

3、不做負面的心理暗示

Advertisiment

父母特別是祖父母可能對孩子上幼稚園不放心, 並在言行中有意無意流露出來。 孩子是很敏感的, 而且他很容易以父母的情緒來體會幼稚園, 他會從大人的態度中感覺到幼兒不是個有趣、安全的地方。 諸如此類的話, 甚至會讓孩子認為幼稚園黑黑暗, 老師很嚴厲, 從而對幼稚園產生抵觸甚至恐懼的心理。

4、少叮囑告誡

父母親不要在送孩子上幼稚園的路上, 叮囑他要聽老師的話, 要守紀律, 要懂禮貌, 唱歌時要大聲, 畫畫時要畫大些, 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感到無法達到要求而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

5、熟悉幼稚園, 減少陌生感

有條件的家長不妨給孩子報一個親子班, 讓孩子感受幼稚園的生活,

Advertisiment
熟悉園所環境。 實踐證明, 上過親子班的幼兒很少有“分離焦慮”的現象發生。

克服入園焦慮的物質準備

1、替換衣物, 褲子要多準備一些

孩子進入新的環境, 因為緊張或興奮, 常常會大小便失禁;另外進餐的時候, 孩子也可能會把湯汁弄在衣服上, 所以要多準備一些替換衣服, 衣服儘量是舒適易穿脫的。 把那些不易穿脫的裙子和背帶褲收起來。

2、便於穿脫的輕便軟底防滑鞋。

9月份入園, 天氣比較熱, 孩子平常穿的多是涼鞋, 進入幼稚園後, 孩子的運動量有所加大, 活動場所也各式各樣, 所以要準備合適的鞋子, 比如輕便軟底防滑鞋, 便於孩子運動, 防止發生意外。

3、小毛巾

孩子玩耍時出汗較多, 可以用小毛巾墊在背後替換,

Advertisiment
以免衣服濕透, 這樣便於孩子保持清潔也可預防感冒。 當然, 這種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經過一段時間的督促和訓練。 毛巾可以由孩子親手挑選, 買三四條輪換用, 最好花樣相似, 以便識別。 也可以繡上名字等標誌。

4、孩子喜歡的玩具。

準備一件孩子喜歡的、其他孩子可能也喜歡的玩具, 鼓勵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分享, 這樣孩子能比較快地被別的小朋友認識和接納。 注意, 一開始不宜帶圖書和可拆卸的玩具去幼稚園, 因為孩子整理、管理起來不方便。

5、孩子的依戀物

有的孩子可能有比較依戀的物品, 它是孩子感情的一種寄託, 可能是一個毛絨熊, 也可能是一個小枕頭, 或者是一條小毛毯, 即使在睡覺的時候也要帶著。

Advertisiment
記得在“愛心包”裡放這些孩子的依戀物, 它可以讓孩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感到安心和舒適。

幼兒出現入園焦慮怎麼辦

新學期伊始, 3-6歲的幼兒們在家長的護送下進入幼稚園學習。 多數幼兒都能夠喜氣洋洋、歡天喜地地入園, 認識新老師, 結識新朋友, 開始走上學習的征程。 但是, 也有一部分幼兒對親人的依戀感特強, 不習慣離開親人, 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生活、學習。 他們不願意親人離開幼稚園, 否則就要撒嬌、哭喊、吵鬧, 對幼稚園的新環境不太適應, 對幼兒教師陌生, 對小朋友不能接納、不信任, 沒有安全感。 一旦他們沒有看見親人, 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說明他們產生了入園焦慮。

入園焦慮是幼兒的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

Advertisiment
由於幼兒長期與親人生活在一起, 對親人產生了一種極度的依戀情感, 表現為時時看見親人在身邊, 與他們保持親密的身體接觸, 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自己是被關愛的, 而且是唯一的受寵者, 感到安心、安全。 幼兒初次入園, 面臨陌生的環境, 陌生的老師, 陌生的小朋友, 心理忐忑不安;如果家長離開, 他會感到自己被拋棄了;同時, 幼兒教師要照顧許多的小朋友, 不可能只關注唯一的人, 於是幼兒會產生一種失落感、不安全感與焦慮感。 幼兒出現了入園焦慮怎麼辦呢?

一、家長陪同幼兒入園學習

既然幼兒離不開家長, 要求時時刻刻看到家長, 家長不妨陪同幼兒入園學習, 緩解他(她)的心理壓力, 使幼兒安定下來, 慢慢地適應幼稚園的環境。

二、鼓勵幼兒參與同伴遊戲

當幼兒隨家長留在幼稚園之後,應積極鼓勵幼兒參與同伴遊戲,並且表揚同伴的積極表現,讓孩子模仿學習。家長還可以適當地發發感慨:“幼稚園裡真好,環境優美,老師親切,同伴可愛,玩具豐富,比家裡好玩多了!”讓幼兒意識到幼稚園的好處,逐漸喜歡幼稚園。

三、獎勵幼兒入園積極表現

回家後不要批評幼兒的入園焦慮,而是提醒幼兒講述在幼稚園裡發生的令他(她)開心的事情,對於他(她)的積極表現要濃墨重彩地表揚,並且給予他(她)期待的獎勵。從而讓孩子產生對幼稚園的美好印象,並且記憶深刻。幼兒出現入園焦慮並不可怕,說明幼兒對爸爸媽媽很依戀,對幼稚園很陌生。關鍵是引導幼兒熟悉並喜歡幼稚園,對幼兒教師也產生依戀就好了。

入園前家長絕對不能跟孩子說的三句話

不少孩子出現入園難的現象,這成了家長們的一塊心病。一些孩子哭、鬧不肯入園;一些孩子在與父母分離時難捨難分,家長甚至不得不“一起入園”;一些孩子在幼稚園裡不吃不喝,嚴重影響了身心發展。這除了孩子與父母分離焦慮的正常因素外,早教專家指出,很多時候由於家長無意中為孩子做了“負面強化”,也導致孩子對幼稚園的嚴重恐懼。早教專家總結出“家長絕對不能跟孩子說的三句話”,給各位已經或即將入園的孩子家長們提個醒。

第一句:“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稚園去,讓老師收拾你!”

長期以來,家長兒時所受到過的“恐嚇”教育自覺不自覺地影響著家長對下一代的教育。在遇到孩子不聽話或者調皮搗蛋的時候,“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稚園去,讓老師收拾你”,這句話往往脫口而出。這句話不僅會削弱家長的威信,還為孩子製造這樣一個印象:幼稚園是個可怕的地方,老師是個可怕的人。只有不聽話的孩子才去幼稚園,上幼稚園是對孩子的懲罰。當孩子不斷聽到家長這樣的“嘮叨”教育之後,對幼稚園和老師的恐懼心理不斷強化,並出現拒絕入園的行為。

第二句:“等你上了幼稚園,可就沒有這麼自在開心了。”

孩子入園前,家長們有時會有意無意看著孩子這樣說。這一負面資訊會令孩子在入園前就有了一種恐懼:幼稚園將限制他的自由或快樂。家長不要將孩子現在的生活與幼稚園進行任何負面的比較,否則會助長孩子對入園的抵觸情緒。

第三句:“你再這樣下去,到了幼稚園可怎麼辦啊?”

有一些家長沒有用心去教育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當孩子自理和自立能力比同齡孩子弱之後,又會批評責怪孩子。當家長看著將入園的孩子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穿脫衣服、不會自己收拾自己的物件時,往往會忍不住發牢騷。首先要強調的是,孩子從1歲開始就要讓他學習自己吃飯了,不要等到了入園年齡才“突擊”,學習需要過程。當家長這麼說的時候,孩子首先會懊惱自己,會覺得自己笨,失去信心,同時覺得幼稚園沒有人能管他,沒有人能幫助他,自然不想入園。

慢慢地適應幼稚園的環境。

二、鼓勵幼兒參與同伴遊戲

當幼兒隨家長留在幼稚園之後,應積極鼓勵幼兒參與同伴遊戲,並且表揚同伴的積極表現,讓孩子模仿學習。家長還可以適當地發發感慨:“幼稚園裡真好,環境優美,老師親切,同伴可愛,玩具豐富,比家裡好玩多了!”讓幼兒意識到幼稚園的好處,逐漸喜歡幼稚園。

三、獎勵幼兒入園積極表現

回家後不要批評幼兒的入園焦慮,而是提醒幼兒講述在幼稚園裡發生的令他(她)開心的事情,對於他(她)的積極表現要濃墨重彩地表揚,並且給予他(她)期待的獎勵。從而讓孩子產生對幼稚園的美好印象,並且記憶深刻。幼兒出現入園焦慮並不可怕,說明幼兒對爸爸媽媽很依戀,對幼稚園很陌生。關鍵是引導幼兒熟悉並喜歡幼稚園,對幼兒教師也產生依戀就好了。

入園前家長絕對不能跟孩子說的三句話

不少孩子出現入園難的現象,這成了家長們的一塊心病。一些孩子哭、鬧不肯入園;一些孩子在與父母分離時難捨難分,家長甚至不得不“一起入園”;一些孩子在幼稚園裡不吃不喝,嚴重影響了身心發展。這除了孩子與父母分離焦慮的正常因素外,早教專家指出,很多時候由於家長無意中為孩子做了“負面強化”,也導致孩子對幼稚園的嚴重恐懼。早教專家總結出“家長絕對不能跟孩子說的三句話”,給各位已經或即將入園的孩子家長們提個醒。

第一句:“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稚園去,讓老師收拾你!”

長期以來,家長兒時所受到過的“恐嚇”教育自覺不自覺地影響著家長對下一代的教育。在遇到孩子不聽話或者調皮搗蛋的時候,“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稚園去,讓老師收拾你”,這句話往往脫口而出。這句話不僅會削弱家長的威信,還為孩子製造這樣一個印象:幼稚園是個可怕的地方,老師是個可怕的人。只有不聽話的孩子才去幼稚園,上幼稚園是對孩子的懲罰。當孩子不斷聽到家長這樣的“嘮叨”教育之後,對幼稚園和老師的恐懼心理不斷強化,並出現拒絕入園的行為。

第二句:“等你上了幼稚園,可就沒有這麼自在開心了。”

孩子入園前,家長們有時會有意無意看著孩子這樣說。這一負面資訊會令孩子在入園前就有了一種恐懼:幼稚園將限制他的自由或快樂。家長不要將孩子現在的生活與幼稚園進行任何負面的比較,否則會助長孩子對入園的抵觸情緒。

第三句:“你再這樣下去,到了幼稚園可怎麼辦啊?”

有一些家長沒有用心去教育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當孩子自理和自立能力比同齡孩子弱之後,又會批評責怪孩子。當家長看著將入園的孩子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穿脫衣服、不會自己收拾自己的物件時,往往會忍不住發牢騷。首先要強調的是,孩子從1歲開始就要讓他學習自己吃飯了,不要等到了入園年齡才“突擊”,學習需要過程。當家長這麼說的時候,孩子首先會懊惱自己,會覺得自己笨,失去信心,同時覺得幼稚園沒有人能管他,沒有人能幫助他,自然不想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