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入秋後孩子睡覺總出虛汗是怎麼回事?

夏季過後, 受營養不足、疾病等因素影響, 小兒機體相對處於較虛弱的狀態, 夜間大量出汗不但會著涼、引發呼吸道感染, 還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 對於這些出“虛汗”的孩子, 要從調理入手, 使機體陰陽達到平衡狀態。

多汗小兒的症狀

一般經常出虛汗的孩子體型消瘦, 情緒不穩定, 易煩躁。 打不起精神來, 顯得沒有力氣, 在幼稚園不願意參與集體活動。 在家中喜歡靜坐, 選擇那些運動量小的遊戲。 飲食上挑剔, 食量小, 偏愛粥湯類較稀的食物。 常感覺口幹, 因而飲水較多。 家長可發現孩子的面色沒有光澤,

Advertisiment
口唇淡紅, 舌質淡, 舌苔少, 並且手足心發低熱。 大量出汗會引起傷風感冒等疾病, 引發支氣管炎、喉炎、鼻咽甚至肺炎, 對小兒的身體影響較大。

秋季多汗的中醫理論

小兒夜間出汗, 醒來後出汗停止, 中醫稱為“盜汗”, 多為陰虛, 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出虛汗”。

炎熱夏季, 小兒苦於高溫熱浪, 身體排汗量增加, 致使氣陽不足、津液虧損, 機體內津液處於不平衡狀態。 而且天熱小兒大量飲水以及生冷瓜果的攝入, 會影響食欲, 表現不愛吃飯, 有飽腹感, 這樣食物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補充不及時, 抵抗力也隨之下降, 因而有很多孩子患上了疾病, 病癒後的機體同樣處於較虛弱的狀態。 白天, 小兒活動量大, 皮膚汗液隨之蒸發不易積存。

Advertisiment
而夜間由於蓋被過厚、睡前喝牛奶、熱飲料等原因, 身體產熱增多有助於體內津液隨之發洩出來, 因此, 小兒才會表現出大汗淋漓。

中醫治“虛汗”重在調理

提到飲食調整, 很多家長肯定首先想到的是補藥、補品、大魚大肉。 不管自己孩子的身體情況, 讓孩子突擊食用人參、鹿茸、雞鴨蝦魚肉、生猛海鮮等, 以 “大補”。 這種想法實在是不可取, 秋涼後進食大量難以消化的食物, 勢必加重脾胃的負擔, 甚至損害小兒正常的消化功能。 結果造成胃腸功能紊亂, 食物得不到有效的消化, 營養物質就不能被人體所吸收利用, 甚至還會引起疾病。

可通過中藥和飲食進行調理, 使機體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 可應用中藥百合、太子參、五味子配合其它藥物煎服,

Advertisiment
或每晚睡前服用龍骨、牡蠣粉等, 以滋陰潛陽。 通過益氣固表, 加強身體的斂汗止汗功能。

其實, 只要做到一日三餐飲食規律, 高蛋白食物、穀類、蔬菜、水果粗細搭配合理, 保證充足的營養供應就可以了。 多喝粥類, 如紅棗蓮子粥, 冰糖銀耳粥、百合龍眼粥等等, 對滋陰益氣有很大的好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