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億元中央財政投入;約1億兒童——9月初, 一場全國性的麻疹疫苗強化免疫運動拉開大幕。
9月11日至20日, 全國范圍內將統一開展一次以8月齡至4周歲兒童為主要接種對象的麻疹疫苗強化免疫。 其中, 北京、黑龍江、上海、河南和廣西等省(區、市)強化免疫年齡范圍擴大至14周歲, 吉林、海南和青海等省強化免疫年齡范圍擴大至6周歲。
大幕剛剛開啟, 首先迎來的卻是公眾的質疑。
新學期剛開學, 北京大學免疫學系副教授王月丹在女兒幼兒園的小黑板上看到了一則強化接種麻疹疫苗的通知。 王月丹隨即在自己的博客表達了對強化免疫的“遺憾、傷心”,
Advertisiment
對于他的某些觀點, 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醫科大學、武漢大學免疫學界相關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不能認同”;而王也在次日發表博文, 稱自己“對于這次疫苗的接種, 只是站在一個父親的角度”。
這些都不能阻擋其博文在網絡上的迅速傳播, 他的觀點更因“免疫學副教授”的身份格外引人注目。 與此同時, “麻疹疫苗是慢性毒藥”、“神秘疫苗”等說法也浮出水面。
許多家長也有一個共同的疑惑:他們的孩子都按照國家計劃免疫的步驟, 在第8個月和第18個月(2005年之前是8個月和6周歲)接種了麻疹疫苗。 他們的問題是, “既然打過了, 為什么還要打?”
Advertisiment
最感疑惑的莫過于廣東等地家長。 2009年3月至4月, 廣東對全省范圍內所有8個月至14歲兒童進行了一次麻疹強化免疫, 今年再次加入了全國性的強化免疫。 這意味著, 當前26個月至4歲的廣東兒童, 如果一直參加常規免疫, 今年將是第四次接種麻疹疫苗。
幾天前, 一位北京家長發現, 依據“知情、同意、自愿、免費”原則制定的強化免疫《知情同意書》上, “竟然沒有"不同意"這一欄。 ”
在人類戰勝疾病的歷史上, 強化免疫并不鮮見。 只是, 耗資巨大, 涉及范圍如此之廣的全國性麻疹疫苗強化免疫, 果真是一項當前必須實施的公共衛生運動嗎?目前的實施方案, 是否精心挑選后的最佳方案?
麻疹高發成因
在解釋此次強化免疫的目的時,
Advertisiment
麻疹發病率居高, 是實施此次強化免疫的主要理由之一。
“盡管2009年麻疹發病處于我國歷史的最低水平, 但病例數仍達5萬人, 仍然有39人因為麻疹死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梁曉峰多次提及這組數據。
北京某大型傳染病醫院的劉醫生(化名)的直觀感受頗能印證這一點。 “2005年, 僅我們醫院就一下子接收了大約1000例麻疹病人, 這兩年的病例也都在700例-800例之間。
Advertisiment
中國政府報告給世界衛生組織(下稱WHO)的統計數據顯示, 2005年之后, 中國的麻疹發病率一路攀高, 在2008年達到頂點, 為13.1萬例。
中國麻疹發病率偏高的原因何在?王月丹在博客中曾經懷疑:也許是病毒的種類發生了變化?不過, 《中國疫苗與免疫》雜志一篇對中國2008年麻疹實驗室網絡運轉情況分析后顯示, 中國本土的麻疹病毒并未變異, “全部為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中的H1a亞型”。
在很多人看來, 流動人口的免疫空白, 是麻疹病例增多理所當然的因素。
“流動人口增多, 他們常常是接種的盲點。 ”北京某社區醫療中心防保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生對財新記者表示。
Advertisiment
多項研究的確證明了這一點。 一篇《2008年鄭州市麻疹流行病學特征分析》論文顯示, 市城區麻疹病例數約占全部病例數的三分之二, 全市范圍內流動人口病例占病例總數的32.82% , 而市區內流動人口病例則占相應地區病例總數的44. 89%。 在流動人口密集的市城區內, 全人群的麻疹發病率也明顯高于其他區域。
麻疹疫苗的保存不當使疫苗效力減弱也是原因之一。
2009年《中國預防醫學雜志》上一篇對高淳縣75例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 “14例免疫后病例中12例在8歲后發病, 提示今后應進一步規范冷鏈運轉與接種技術管理, 提高免疫成功率,確保免疫接種工作質量。”
此外,麻疹發病率還呈現出新的人群特征。前述針對鄭州的研究也顯示,不滿8月齡兒童病例在確診病例中的構成比為19.01%,已超過此前的一些報道,也高于2006年-2007年全國的平均水平。
專家據此懷疑,這些兒童的母親盡管生于1978年實施計劃免疫后,但很多人的免疫史仍然空白,或者疫苗免疫效力已經喪失,致使兒童不能胎傳抗體獲得麻疹免疫力。
真實接種率
在劉醫生看來,中國麻疹高發病率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過去麻疹疫苗接種的劑量不足”。
WHO中國辦公室免疫規劃組組長Lisa Cairns博士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也指出,“盡管中國報告的日常免疫接種率很高,中國2009年報告的麻疹病例仍占西太平洋地區所有病例數的86%,因此,接下來的強化免疫運動將是中國以及西太平洋地區邁向消除麻疹的重要一步。”
如Lisa Cairns所言,中國報告給WHO的麻疹日常免疫接種率很高。除2001年麻疹疫苗第一針、第二針的接種率均不足80%,2005年接種率分別為86%、84%以外,2001年以來的其余年份,兩針接種率均超過90%,甚至2002年、2003年、2009年均接近100%。
這無疑是一組近乎完美的數據。
事實上,將這組數據和麻疹發病率相聯系,很容易讓人懷疑疫苗的質量。正如一位廣東家長所懷疑的:“近年來,廣東已多次要求全面補種。這只能說明一個情況,多年來廣東地區接種的麻疹疫苗是無效的。”
但接受財新記者采訪的多位流行病學、免疫學專家均表示,相信中國產麻疹疫苗的質量。衛生部和中國疾控中心也在多個場合強調中國疫苗的質量與安全性。
“中國生產、使用麻疹疫苗已經長達幾十年,質量沒有問題,麻疹疫苗本身也被證明是安全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建始對財新記者說。2009年初冬,黃建始曾對剛剛上市的甲流疫苗說“不”,但對此次麻疹疫苗強化免疫,他投了“贊成票”。
有關接種率的數據,在黃建始看來,“就如同房價翻了幾番,而統計局的結果仍然顯示房價上漲60%一樣——不可信。”
現實的接種率究竟是怎樣的?
發表于今年5月《中國公共衛生》上的一篇文章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在對2005年-2008年天津麻疹疫情升高原因進行分析時,作者指出,“近5年來, 8月齡-7歲病例的麻疹疫苗免疫史不詳者占65% ,有1劑次以上免疫史僅為35%,其中外來流動人口僅為25%。推算2005年-2008年8月齡-15歲兒童的麻疹疫苗基礎免疫接種率分別為72.155%、69.135%、74.103%、74.103%,其中本地兒童分別為83.173%、78.159%、81.113%、79.118%,外來流動兒童分別為45.159%、53.151%、44.106%、54.105%。”
不難發現,2008年年齡為8個月至7歲的兒童,接種麻疹疫苗的時間恰是2002年之后“完美數據”誕生之際。而作者推算出的接種率卻距離近100%的“完美數據”相去甚遠。
天津,這個2009年GDP總量排名第20位的直轄市的“現實”并非孤例。一項對云南迪慶州2005年-2007年麻疹監測分析現實,迪慶州麻疹發病呈現明顯的回升趨勢,疫情特征為流動人口病例占了一定比例(9.19%),20歲以下病例占大多數(72.11%),未免疫和免疫史不詳的病例占大多數(82.19%)。
另一項對甘肅省甘南州2008年麻疹監測的分析也顯示,甘南州麻疹發病呈現明顯的回升趨勢,疫情特征為流動人口病例占了一定的比例(10.78%),15歲以下病例占大多數(75.144%) ,未免疫和免疫史不詳的病例占大多數(56.158%)。
如此“現實”之下,“完美數據”從何而來?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趙根明向財新記者介紹,當前,疫苗接種率統計采取的是上報機制,即由各地社區衛生院、鄉鎮衛生院等負責疫苗接種的單位定期向上級疾控部門上報疫苗接種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2004年發布的“全國常規免疫接種率監測方案”規定,在接種單位的轄區范圍內,常住戶口和外來人口的適齡兒童均為“應種人數”,而本次接種某疫苗某針(次)應種人數中的實際接種人數為“實種人數”。后者除以前者再乘以100%即得出“接種率”。
實際的工作遠非簡單的加減乘除。趙根明表示,“當前人口流動太快,外來人口常常難以納入統計。”
計劃生育政策也是橫亙在這一上報機制前的一道障礙。劉醫生對財新記者說,“很多超生人口,根本不愿意讓你知道他的存在,又如何統計呢?在人口普查之前,政府也并不掌握這些人口的狀態。”
還有更復雜的原因。2007年發表于《中國公共衛生》雜志的《兒童計劃免疫疾病抗體水平與報告接種率比較》一文直言,“由于接種率的重要性,各級政府及衛生部門對此較為敏感,接種率的報告與調查常受到人為因素干擾;專家估計的實際接種率與常規免疫報告接種率常有一定差距,部分地區差距甚至較大。”
基于對這些“現實”的了解,黃建始說,此次全國性的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是公共衛生界所做的一件造福于民的事。”
社會動員缺失
但一個新的問題是,全國性的強化免疫,是不是填補免疫空白、降低麻疹發病率的惟一途徑?
事實上,對某些疫情爆發嚴重的地方實施強化免疫,在國際上并不鮮見。在黃建始的記憶中,上個世紀80年代,他在美國芝加哥就曾遭遇過一次當地的麻疹暴發。當時,芝加哥政府采取的措施正是在當地實施強化免疫。
“中國現在的情況和上個世紀80年代的美國很像,你不知道到底誰接種了,誰沒有接種。”黃建始說,“在這種情況下,強化免疫就是最好的辦法。”
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料,2000年至2008年期間,在世界衛生組織六個區域中,共136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407次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活動。
在中國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區,許多國家通過強化免疫運動來實現消除麻疹的目標。“這些國家包括菲律賓和越南。此次在中國使用的方法也在拉丁美洲,如巴西和阿根廷使用過,并且是由WHO推薦的。”Lisa Cairns博士說。
中國近鄰韓國、日本實施的強化免疫,均采取了分批次、分年齡組的靈活應對方式,同樣效果不俗。韓國2000年-2001年發生了麻疹大規模暴發疫情,之后韓國政府提出到2006年消除麻疹的目標。2001年5月-7月,針對8-16歲學齡兒童開展了麻疹強化免疫,再輔以對3-6歲學齡前兒童開展高質量的入學查驗接種證,對3歲以下兒童加強常規兩劑次免疫,使接種率大于95%,使得韓國在2002年-2006年間一直維持著消除麻疹的狀態。
日本從2008年開始針對13-18歲兒童分年齡組分別開展強化免疫,持續五年。2009年麻疹發病數較2008年下降了93%,目前麻疹發病維持在較低水平。
但是,中國此次進行麻疹全國強化免疫,還有另一重原因:2006年,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承諾2012年實現消除麻疹目標。如今,距離2012年只有兩年,為了和時間賽跑,從理論上來講,全國性強化免疫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方式,于是“消除麻疹”大躍進應運而生。
一位疫苗領域的資深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證實:中國方面早在一年前便對此事進行了籌備,而世界衛生組織也派出專家團隊對此進行了支持。
“問題是時機不對。”該人士說,“經歷了今年3月的山西疫苗案,當前正是民眾對疫苗信任度最低的時候。”
在該人士看來,本次強化免疫忽視了廣泛的社會動員。“國際上做這件事時一般都得提前3-6個月預熱,讓大家廣泛接受。”
在WHO公布的一份“關于計劃與實施麻疹與風疹強化免疫運動的指南”上,社會動員也被認為“非常重要”。加強與媒體溝通,保持信息暢通更是其中重要一環。
9月7日,Lisa Cairns博士在參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的在線訪談時,特別提出,“要和公眾保持交流,讓公眾一直能明白強化免疫活動為什么要進行,它有哪些好處”,以及“要對公眾保持透明度”。
一個假設是,如果沒有“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標,如果把“消除麻疹”的時間推后一些,中國此次強化免疫一定是必須的嗎?
國內某知名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向財新記者坦言,“也許那樣,就不必推行這一次的全國性強化免疫了。”
而在北京某傳染病醫院劉醫生看來,對于消除傳染病而言,疫苗見效最快,卻不是根本的方法。“來我們醫院就診的傳染病患者70%-80%都是流動人口,居住環境差、營養不良、醫療資源的匱乏是他們患病的主要社會因素。”
“更好地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是讓人民健康的治本之法。” 劉醫生對財新記者說。 提高免疫成功率,確保免疫接種工作質量。”
此外,麻疹發病率還呈現出新的人群特征。前述針對鄭州的研究也顯示,不滿8月齡兒童病例在確診病例中的構成比為19.01%,已超過此前的一些報道,也高于2006年-2007年全國的平均水平。
專家據此懷疑,這些兒童的母親盡管生于1978年實施計劃免疫后,但很多人的免疫史仍然空白,或者疫苗免疫效力已經喪失,致使兒童不能胎傳抗體獲得麻疹免疫力。
真實接種率
在劉醫生看來,中國麻疹高發病率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過去麻疹疫苗接種的劑量不足”。
WHO中國辦公室免疫規劃組組長Lisa Cairns博士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也指出,“盡管中國報告的日常免疫接種率很高,中國2009年報告的麻疹病例仍占西太平洋地區所有病例數的86%,因此,接下來的強化免疫運動將是中國以及西太平洋地區邁向消除麻疹的重要一步。”
如Lisa Cairns所言,中國報告給WHO的麻疹日常免疫接種率很高。除2001年麻疹疫苗第一針、第二針的接種率均不足80%,2005年接種率分別為86%、84%以外,2001年以來的其余年份,兩針接種率均超過90%,甚至2002年、2003年、2009年均接近100%。
這無疑是一組近乎完美的數據。
事實上,將這組數據和麻疹發病率相聯系,很容易讓人懷疑疫苗的質量。正如一位廣東家長所懷疑的:“近年來,廣東已多次要求全面補種。這只能說明一個情況,多年來廣東地區接種的麻疹疫苗是無效的。”
但接受財新記者采訪的多位流行病學、免疫學專家均表示,相信中國產麻疹疫苗的質量。衛生部和中國疾控中心也在多個場合強調中國疫苗的質量與安全性。
“中國生產、使用麻疹疫苗已經長達幾十年,質量沒有問題,麻疹疫苗本身也被證明是安全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建始對財新記者說。2009年初冬,黃建始曾對剛剛上市的甲流疫苗說“不”,但對此次麻疹疫苗強化免疫,他投了“贊成票”。
有關接種率的數據,在黃建始看來,“就如同房價翻了幾番,而統計局的結果仍然顯示房價上漲60%一樣——不可信。”
現實的接種率究竟是怎樣的?
發表于今年5月《中國公共衛生》上的一篇文章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在對2005年-2008年天津麻疹疫情升高原因進行分析時,作者指出,“近5年來, 8月齡-7歲病例的麻疹疫苗免疫史不詳者占65% ,有1劑次以上免疫史僅為35%,其中外來流動人口僅為25%。推算2005年-2008年8月齡-15歲兒童的麻疹疫苗基礎免疫接種率分別為72.155%、69.135%、74.103%、74.103%,其中本地兒童分別為83.173%、78.159%、81.113%、79.118%,外來流動兒童分別為45.159%、53.151%、44.106%、54.105%。”
不難發現,2008年年齡為8個月至7歲的兒童,接種麻疹疫苗的時間恰是2002年之后“完美數據”誕生之際。而作者推算出的接種率卻距離近100%的“完美數據”相去甚遠。
天津,這個2009年GDP總量排名第20位的直轄市的“現實”并非孤例。一項對云南迪慶州2005年-2007年麻疹監測分析現實,迪慶州麻疹發病呈現明顯的回升趨勢,疫情特征為流動人口病例占了一定比例(9.19%),20歲以下病例占大多數(72.11%),未免疫和免疫史不詳的病例占大多數(82.19%)。
另一項對甘肅省甘南州2008年麻疹監測的分析也顯示,甘南州麻疹發病呈現明顯的回升趨勢,疫情特征為流動人口病例占了一定的比例(10.78%),15歲以下病例占大多數(75.144%) ,未免疫和免疫史不詳的病例占大多數(56.158%)。
如此“現實”之下,“完美數據”從何而來?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趙根明向財新記者介紹,當前,疫苗接種率統計采取的是上報機制,即由各地社區衛生院、鄉鎮衛生院等負責疫苗接種的單位定期向上級疾控部門上報疫苗接種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2004年發布的“全國常規免疫接種率監測方案”規定,在接種單位的轄區范圍內,常住戶口和外來人口的適齡兒童均為“應種人數”,而本次接種某疫苗某針(次)應種人數中的實際接種人數為“實種人數”。后者除以前者再乘以100%即得出“接種率”。
實際的工作遠非簡單的加減乘除。趙根明表示,“當前人口流動太快,外來人口常常難以納入統計。”
計劃生育政策也是橫亙在這一上報機制前的一道障礙。劉醫生對財新記者說,“很多超生人口,根本不愿意讓你知道他的存在,又如何統計呢?在人口普查之前,政府也并不掌握這些人口的狀態。”
還有更復雜的原因。2007年發表于《中國公共衛生》雜志的《兒童計劃免疫疾病抗體水平與報告接種率比較》一文直言,“由于接種率的重要性,各級政府及衛生部門對此較為敏感,接種率的報告與調查常受到人為因素干擾;專家估計的實際接種率與常規免疫報告接種率常有一定差距,部分地區差距甚至較大。”
基于對這些“現實”的了解,黃建始說,此次全國性的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是公共衛生界所做的一件造福于民的事。”
社會動員缺失
但一個新的問題是,全國性的強化免疫,是不是填補免疫空白、降低麻疹發病率的惟一途徑?
事實上,對某些疫情爆發嚴重的地方實施強化免疫,在國際上并不鮮見。在黃建始的記憶中,上個世紀80年代,他在美國芝加哥就曾遭遇過一次當地的麻疹暴發。當時,芝加哥政府采取的措施正是在當地實施強化免疫。
“中國現在的情況和上個世紀80年代的美國很像,你不知道到底誰接種了,誰沒有接種。”黃建始說,“在這種情況下,強化免疫就是最好的辦法。”
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料,2000年至2008年期間,在世界衛生組織六個區域中,共136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407次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活動。
在中國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區,許多國家通過強化免疫運動來實現消除麻疹的目標。“這些國家包括菲律賓和越南。此次在中國使用的方法也在拉丁美洲,如巴西和阿根廷使用過,并且是由WHO推薦的。”Lisa Cairns博士說。
中國近鄰韓國、日本實施的強化免疫,均采取了分批次、分年齡組的靈活應對方式,同樣效果不俗。韓國2000年-2001年發生了麻疹大規模暴發疫情,之后韓國政府提出到2006年消除麻疹的目標。2001年5月-7月,針對8-16歲學齡兒童開展了麻疹強化免疫,再輔以對3-6歲學齡前兒童開展高質量的入學查驗接種證,對3歲以下兒童加強常規兩劑次免疫,使接種率大于95%,使得韓國在2002年-2006年間一直維持著消除麻疹的狀態。
日本從2008年開始針對13-18歲兒童分年齡組分別開展強化免疫,持續五年。2009年麻疹發病數較2008年下降了93%,目前麻疹發病維持在較低水平。
但是,中國此次進行麻疹全國強化免疫,還有另一重原因:2006年,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承諾2012年實現消除麻疹目標。如今,距離2012年只有兩年,為了和時間賽跑,從理論上來講,全國性強化免疫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方式,于是“消除麻疹”大躍進應運而生。
一位疫苗領域的資深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證實:中國方面早在一年前便對此事進行了籌備,而世界衛生組織也派出專家團隊對此進行了支持。
“問題是時機不對。”該人士說,“經歷了今年3月的山西疫苗案,當前正是民眾對疫苗信任度最低的時候。”
在該人士看來,本次強化免疫忽視了廣泛的社會動員。“國際上做這件事時一般都得提前3-6個月預熱,讓大家廣泛接受。”
在WHO公布的一份“關于計劃與實施麻疹與風疹強化免疫運動的指南”上,社會動員也被認為“非常重要”。加強與媒體溝通,保持信息暢通更是其中重要一環。
9月7日,Lisa Cairns博士在參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的在線訪談時,特別提出,“要和公眾保持交流,讓公眾一直能明白強化免疫活動為什么要進行,它有哪些好處”,以及“要對公眾保持透明度”。
一個假設是,如果沒有“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標,如果把“消除麻疹”的時間推后一些,中國此次強化免疫一定是必須的嗎?
國內某知名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向財新記者坦言,“也許那樣,就不必推行這一次的全國性強化免疫了。”
而在北京某傳染病醫院劉醫生看來,對于消除傳染病而言,疫苗見效最快,卻不是根本的方法。“來我們醫院就診的傳染病患者70%-80%都是流動人口,居住環境差、營養不良、醫療資源的匱乏是他們患病的主要社會因素。”
“更好地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是讓人民健康的治本之法。” 劉醫生對財新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