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面解剖小兒營養不良現象

寶寶3-6歲時, 年輕的媽媽們特別擔心寶寶吃不飽吃不好, 害怕看到寶寶瘦弱瘦弱的, 認為這可是營養不良!人們通常把消瘦、發育遲緩乃至貧血等營養缺乏性疾病, 作為判斷孩子營養不良的指標。 此法雖然可靠, 但如果發展到了這種田地, 孩子的健康已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 給人留下“亡羊補牢”之憾, 顯然不是上策。

其實, 孩子營養狀況滑坡往往是疾病出現之前就已有種種信號出現。 父母若能及時發現這些信號, 並採取相應措施, 就可將營養不良扼制在萌芽狀態之中。

最新研究表明, 以下信號特別值得家長留心:

Advertisiment

一、情緒變化

美國兒科醫生的大量調查資料顯示, 當孩子情緒不佳, 發生異常變化時, 應疑及體內某些營養素缺乏。

如孩子變得鬱鬱寡歡, 反映遲鈍, 表情麻木, 多提示體內缺乏蛋白質與鐵元素, 應多給孩子安排一些水產品, 肉類, 乳製品, 畜禽血, 蛋黃等高鐵、高蛋白食品。

若孩子憂心忡忡, 驚恐不安、失眠健忘, 可能表明休內B族維生素不足, 此時補充一些豆類、動物肝、核桃仁、土豆等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大有裨益。

如果情緒多變, 愛發脾氣, 這些甜食過多有關, 醫學上稱為“嗜糖性精神煩躁症”, 除減少甜食外, 多安排點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大有必要。

至於固執創任性, 膽小怕事, 則可能維生素A、B、C與鈣元素不足, 故動物肝、魚、蝦、奶類,

Advertisiment
果蔬等食物便成為必吃食品了。

二、行為反常

營養不良也可引起孩子行為反常, 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不愛交往, 行為孤僻, 動作笨拙, 多為機體內缺乏維生素C的結果。 在飲食中添加富含此種維生素的食物如番茄、桔子、蘋果、白菜與萵苣等為最佳“治療方法”, 奧妙 在於這些食物所含的甲莖水植酸和維生素C可增強神經的資訊傳遞功能, 從而緩解或消除這些症狀。

行為與年齡不相稱, 較同齡孩子幼稚可笑。 表明氨基酸不足, 宜增加高蛋白食物如瘦肉、豆類、奶、蛋等。

夜間磨牙, 手腳抽動, 易驚醒, 常是缺乏鈣元素的一個信號, 應及時增加綠色蔬菜、乳製品、魚鬆、蝦皮等。

喜吃紙屑、煤渣、泥土等異物, 稱為“異食癖”,

Advertisiment
多與缺乏鐵、鋅、錳等元素有關。 海帶、木耳、蘑菇等含鋅較多, 禽肉入牡蠣等海產品中鋅、錳含量高, 應是此類孩子較為理想的盤中餐。

營養不良六大誘因要知道

(1)長期餵養不當, 熱量不足:出生無母乳或母乳不足, 未能合理選擇主食, 而以米湯、米糊等低蛋白低熱量食品作為主食;或添加輔食不及時, 到了8~9個月以菜湯拌稀飯。

(2)驟然斷奶:不能有計劃有步驟為小兒斷奶, 而是突然斷奶, 從流汁直接到固體;或原一日六餐減到一日三餐, 使小兒腸胃不能適應, 民間俗稱“奶癆”。

(3)腸胃疾病:長期腹瀉, 先天性畸形如唇裂、愕裂、幽門狹窄、賁門鬆弛, 過敏性結腸炎, 頻繁嘔吐等, 影響食品的消化與吸收。

(4)慢性消耗性疾病:肝炎、腎炎、肺結核、肺炎、肺膿瘍、麻疹、百日咳、敗血症。

Advertisiment
因長期發熱, 食欲不振, 消耗增加而致營養不良。

(5)體弱兒:低體重兒、雙胎、多胎或因難產及窒息等意外引起的體弱兒容易得營養不良。

(6)呼吸道感染或腹瀉、嬰兒濕疹:由於這些因素而忌食高蛋白的食品, 比如長期不吃雞蛋、魚、肉而只吃素食, 使蛋白質攝入不足;或因濕疹而斷奶, 改用米糊之類。

小兒營養不良吃什麼

營養不良小兒應選含優質營養素、高蛋白、高熱能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井同時給予充足的多種維生素。 嬰兒以母乳、牛乳、乳製品為最合適。 重症可先試用脫脂奶, 逐步過渡到半脫脂及全脂奶。 也可用豆漿、豆奶給小兒當主食。 每日吃少量魚泥和植物油。 如果消化功能好, 逐漸過渡到蒸蛋羹、肉末、肝末以補充蛋白質。

Advertisiment
碳水化合物以米湯、稀粥、米糊過渡到厚粥、麵條, 2歲後可以吃軟飯。 魚和蛋羹是比較容易消化的。 豆製品對營養不良嬰兒也比較適宜。 甲魚、鰻和黃鱔營養價值雖高, 但不易消化, 有時反而引起腹瀉或食欲不振。 增加營養應從少到多、少量多餐開始, 切不能操之過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