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面解析:什麼是胎兒“臀位”?

全面解析胎兒“臀位”

正常的胎兒位置(胎位), 應該是胎頭朝向骨盆, 胎臀朝向母體頭端的“倒立式”, 稱“之為頭位。 當胎臀朝向骨盆, 胎頭朝上, 取“坐位”, 稱之為臀位, 屬異常胎位。 臀位是最常見的異常胎位。

臀位的成因

形成臀位的原因主要有:

胎兒在宮腔內活動過大, 比如產婦腹壁鬆弛、羊水過多或胎兒較小等, 使胎兒在宮腔內活動過於自由;胎兒在宮腔內活動受限, 比如初產婦腹壁緊張;雙胎、羊水過少及子宮畸形等, 影響胎頭不能自然下轉;胎頭銜接受阻, 比如骨盆狹窄、頭盆不稱、前置胎盤、軟產道阻塞及臍帶過短等;胎兒畸形,

Advertisiment
如腦積水、無腦兒等, 皆不易以胎頭銜接入盆。 這些原因通過婦科及B超檢查大多能夠及時發現。

臀位的危害

臀位之所以屬於病理性胎位, 是因為臀位在分娩過程中易發生種種意外。

1.難產率高

對於胎兒來講, 身體最寬的部位是頭部, 其次是肩部, 最窄的部位則是臀部。 頭位分娩之所以屬生理順產, 是由於胎頭首當其衝先通過產道, 只要胎頭能娩出, 那麼肩部和臀部都可經頭部擴張過的產道順利娩出了。 況且, 胎頭一出產道, 口腔與鼻腔內分泌物被清理乾淨, 新生兒便可自由呼吸, 其餘胎位部分再慢性娩出, 也無大礙。

胎兒的頭與成人不同, 它是由有彈力的幾塊顱骨組成, 每塊顱骨之間由薄膜組成的顱縫相連,

Advertisiment
幾塊顱骨匯合處又形成囟門。 縫合與囟門則構成了緩衝“地帶”。 當頭位兒頭部通過產道時, 為適應產道的容積與形狀, 胎頭經產道擠壓可變形(變成長圓形), 顱骨之間又相互重疊, 使頭顱的體積縮小, 以利於通過產道。

而臀位兒的胎頭最後經產道娩出, 沒有頭位分娩中那種適應性的變形過程。 因此, 臀位兒最後娩出沒有變形的胎頭時, 可能發生困難。 胎頭娩出過於延遲時, 胎兒可能被憋死在母體產道中。

2.臍帶脫垂

臀位兒, 尤其足先露者, 胎足前方的羊水囊容易發生早期破膜(早破水), 胎兒的一足或雙足, 可順著僅開大4~5釐米的宮口伸到陰☆禁☆道裡。 有時, 還可脫出陰☆禁☆道口外。 臀位早破水或胎足經宮口向外脫出時,

Advertisiment
可將臍帶沖帶至宮口外, 醫學上稱之為“臍帶脫垂”。 臍帶, 是胎兒的“生命帶”, 胎兒靠著臍帶通過胎盤而從母體吸取營養與氧氣, 以維持生命與發育。 突然脫出在陰☆禁☆道裡的臍帶, 被胎足、胎臀擠壓, 臍帶中血液中斷後, 使胎兒在宮內突然斷了氧氣與營養的供應, 只需6~7分鐘, 胎兒即可死于宮內。

3.併合症多

臀位兒自然娩出的機會少, 大多需助產人員用力將其牽出, 因此, 在助產過程中, 有可能發生胎兒肢體骨折、頸椎脫位、脊髓損傷、臀叢神經損傷、頭顱骨折、顱內出血、新生兒窒息、吸入性肺炎等併合症。

臀位糾正法

懷孕7個月以上發現臀位時, 大可不必驚慌, 因為此階段, 胎兒小, 羊水多, 胎兒如同一個小皮球樣, 在羊水裡漂來滾去, 胎位隨時都在變化。

Advertisiment

在妊娠7個半月時胎兒仍取臀位時, 應遵照醫囑, 爭取在分娩前將胎位糾正成頭位。

常用的矯正胎位的方法有三種:

1.胸膝臥立:在床上進行, 做時解開腹帶, 使腹部不受束縛並排空小便。 胸部貼在床上, 雙膝及小腿也貼在床上, 兩腿分開, 小腿與大腿呈90度直角, 從5分鐘開始, 逐步加長至10~15分鐘, 每天早晚各做1次, 做完後靜靜地側著身子躺在床上休息。

胸膝臥位糾正胎位的方法不適宜血壓高、有心臟病的孕婦。 胸膝臥位2周左右, 胎兒仍未轉成頭位時, 可採用針刺至陰穴轉轉。

2.針刺至陰穴:適用于腹壁緊張度適中者效果理想;多是由於腹壁過度緊張或鬆弛, 羊水量過少, 胎臀已固定於盆腔者。 因子宮畸形, 骨盆狹窄或胎兒本身所引起的胎位不正,

Advertisiment
針灸治療不夠理想, 應該用其它方法治療。

3.外倒轉術:就是醫生用手經孕婦腹壁將胎頭推向骨盆, 胎臀推向宮底, 使呈頭位的操作。 術前應先做B超, 瞭解胎兒發育是否正常, 有無臍帶繞頸, 胎盤位置, 有無胎盤早剝及羊水量多少等。 若發現胎兒發育異常、有臍帶繞頸、前置胎盤、羊水過少等情況, 則不宜行外倒轉術。

經外倒轉術胎位變成頭位後, 立即用腹帶包紮腹部, 以防胎兒再轉成臀位。 外倒轉術後, 醫生會觀察胎兒胎心率, 若正常則可回家。 孕婦回家後, 要認真自我監護胎兒――自數胎動。 每日至少數三個小時(早晨、中午、晚上)。 若發現胎動極為活躍或胎動減少或變弱, 要馬上就醫。 如果這些方法都不管用, 或有不宜經陰☆禁☆道分娩的情況,應果斷選擇刮宮產術。

或有不宜經陰☆禁☆道分娩的情況,應果斷選擇刮宮產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