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兩代人不同的教育寶寶方式

父母工作一旦多起來, 就很少有時間照顧寶寶, 這時就要麻煩到爺爺奶奶了。 可是兩代人的教養理念不同, 常常發生矛盾。 如何讓兩代人一起科學地照顧寶寶, 一起到文章中找找吧!
對於忙碌的雙職工家庭而言, 很多時候教養寶寶的責任會落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 老一輩的經驗固然可貴, 但是如何讓他們也能相容並蓄地吸收新一代的教養方式呢?溝通是最好的方法。

在現實的壓力之下, 爸爸媽媽雖然很想自己親自帶寶寶, 但是為了維持一定的經濟水準, 往往只能將最親愛的寶寶託付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來帶。

Advertisiment
老一輩的人, 雖然在養護寶寶方面經驗豐富, 但是往往會利用許多“過時”的觀念, 或者太寵寶寶或者對寶寶期望太深, 反而造成寶寶對爸媽教養方式的不適應問題。

其實,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共同教育寶寶, 在態度和方式上是要取得一致的。 如何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取得教育觀念的協同, 年輕爸媽們可以這樣做:
1.讓老人瞭解教育誤區
不同的時代對於教育的觀念也是不同的。 在祖輩時期, 早期教育與智力開發幾乎是畫等號的。 而且, 很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容易因為愛孫心切, 而會幫寶寶做太多事情, 間接地讓寶寶失去學習的機會。 因此, 如何讓祖輩瞭解新一代教育的核心概念,

Advertisiment
請他們一起配合爸媽, 是教育寶寶的關鍵。
2.早期教育不等於智力開發
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 把教育片面理解為傳授書本知識, 把智力開發等同於提前進行讀、寫、算等技能訓練, 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 各種早期教育方案的效果追蹤研究表明, 早期教育若只放在讀、寫、算的訓練上, 得到的效果是短期的(最多持續到小學4年級左右)。 所以, 智力的開發只能算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而嬰幼稚教育更多的重點應放在感官經驗的獲得、生活知識的培養、良好情商及性格的培養以及做好書寫預備和數學前置經驗的預備等方面。 爸媽可以通過一些方式讓寶寶的視、聽、嗅、觸等感覺更靈敏, 例如讓寶寶自己抱奶瓶、自己用勺子把飯送進嘴巴、自己尿便後提起褲子、自己將鞋帽歸位、自己收拾玩具、幫助成人擺放碗筷、可以自由地塗鴉、可以從容地做完手中的事情等。
Advertisiment
像這樣讓寶寶自己體驗生活、接受不同的刺激、讓他自己作決定, 對寶寶來說是更好的。

3.尊重寶寶自己做事的願望
哪怕到了吃飯、喝果汁的時間也要等寶寶完成手中的“工作”;尊重寶寶的正當要求, 即便是嫌寶寶動作太慢, 擔心他自己吃飯把飯吃涼, 也要尊重寶寶自己吃飯的要求;即便是屋外太冷, 擔心他受凍感冒, 也要尊重他想跟你一起忙年貨的要求。 把寶寶當作一個個體, 尊重他的選擇, 不要因為擔心他做不好而幫他做原本應該讓他自己做的事情。
4.不要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
嬰幼兒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

Advertisiment
沒有社會經驗和固定的模式, 所以經常會犯各種“錯誤”, 如果時時處處都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 就會讓寶寶失去信心。 爸媽對寶寶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若干個“第一次”, 要給予積極正面的鼓勵。
5.不要過早進行專業訓練
過早確定目標, 過早進行高強度訓練, 不利於寶寶身心健康發展。 雖然這些看起來可能都不是祖輩眼裡的大事, 但是, 讓老人認清楚這一點, 對寶寶未來的成功卻是至關重要的。 這些教育的誤區不僅僅要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明白, 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更應該深諳其中的重要性, 不要把寶寶的優秀潛質扼殺於我們不明了的“教育”裡。
6.與老人保持正確的一致性
在老人幫我們帶寶寶的過程中,
Advertisiment
他們未必會瞭解我們的教育觀念。 我們可以學習“哈佛女孩——劉亦婷”的媽媽, 在外公外婆帶寶寶之前先讓他們惡補一下嬰兒生理心理知識, 瞭解教育的方法。 當我們與老人在教育觀念上發生差異時, 我們首先要堅持聆聽。
老人有時候會固守一些傳統的育兒理念, 大多數還是可以被我們接受的, 比如生理護理, 比如輔食製作。 只要不是嚴重的觀念問題, 我們就可以先聽從或借鑒老人的意見, 然後再慢慢和風細雨地把我們的觀念闡述出來。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希望孫兒好的, 只要我們做晚輩的用合適的方式與他們交流, 他們是會願意接受我們的正確理念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