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兩歲寶寶愛生氣,媽咪找對原因再處理

寶寶已經兩歲了, 家長會發現寶寶自從兩點歲之後就想變了一個人一樣, 很容易發脾氣, 而且還是那種蠻不講理的, 想發脾氣立馬就就生氣了。 其實兩歲的寶寶正處於叛逆期, 很多時候都是有爆發點的, 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將爆發的危險降到最小呢?或者可以從寶寶為什麼會生氣來看看哦~

寶寶生氣的原因

生氣原因1:媽媽不明白我的意思 

我叫鬧鬧, 剛過完一周歲的生日。 在大人的扶持下我已經可以跌跌撞撞地走路了。 那天我走到書櫃下, 仰頭看見書櫃上方有一個非常漂亮的水晶相片,

Advertisiment
我很想瞧瞧, 可惜我太矮, 夠不到, 於是我咿咿呀呀地對扶住我的媽媽“說話”, 然後望望書櫃上方。 只聽到媽媽說:“寶寶, 你要什麼?是書嗎?媽媽給你拿啊。 ”媽媽從書櫃上拿下了一本識字圖片。 不對不對, 媽媽你沒明白我的意思, 於是我繼續用我的語言“說話”, 媽媽以為拿錯書, 又換了一本給我, 還是不對, 我開始急了, 壞脾氣來了, 媽媽我不是要書, 你怎麼就不明白我的意思呢?! 

理解寶貝 

在寶寶還不能流利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時, 瞭解寶寶的心意的確是考驗大人的一個難題。 但是這個時候寶寶的意願並不複雜, 他們正處於好奇探索的階段, 對於新鮮的事物總是想去一探究竟, 因此寶寶除去餓了、渴了、如廁等生理需求外,

Advertisiment
往往對於新的、顏色豔麗的物品格外感興趣。 當寶寶對於某樣事物產生興趣時, 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意願, 比如發出聲音, 用小手指物等等。 父母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細心觀察, 就能瞭解寶寶表達需求的方式。  

消氣法: 

1.媽媽需要有足夠好的耐心, 當寶寶對你誤解開始“生氣”時, 請大人有大量, 不要因此也不耐煩。 你可以將寶寶抱起, 可以讓寶寶更近距離地接近他所要拿到的物品。  

2.媽媽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教寶寶一些生活手語, 當寶寶話語不能表達的時候, 可以使用這些生活手語來表達需要。 比如, 肚子餓了, 拍拍自己肚子;要看圖畫書, 可以小手攤開。  

生氣原因2:我想自己動手 

“呶呶, 這個杯子不要碰。 你要喝水媽媽給你拿。

Advertisiment
”“呶呶, 你自己用不好勺子的, 媽媽喂你。 ”媽媽就是這樣, 總喜歡幫我做好所有的事情。 其實, 很多次, 我都想自己動手, 我可以自己用小勺子的, 但她就是擔心我把飯菜弄得滿桌子都是。 但我真得很想親自嘗試一下, 那一定非常有趣。 為此, 我對媽媽的幫忙很不滿意。  

理解寶貝 

寶寶到了一定的年齡, 喜歡自己親自去探索事物的本質, 很多事情, 他們不再仰仗父母的幫助, 他們更樂意自己獨立去完成。 比如吃飯, 媽媽餵飯是很舒服, 但是勺子怎麼能盛起飯菜呢, 不自己試試, 怎麼會明白?又比如穿褲子, 當兩隻小腿伸進一個褲腿的時候會發生什麼現象?我想試試。 寶寶強烈的好奇心, 促使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想一探究竟, 而大人的從旁協助並不能就此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Advertisiment
他們享受自己動手的快樂, 喜歡完成這些事時的成就感和獨立感。  

消氣法: 

1.寶寶在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 是抱著玩的心態, 所以他很可能會反復擺弄手裡的東西, 比如, 讓他獨自把褲子的拉鍊拉好, 待他拉好後, 他會覺得這個過程很好玩, 於是想要再玩一次。 當寶寶陷入反復探索的階段時, 父母不要立即打斷他, 給寶寶一點時間, 讓他自己探索發現。  

2.當寶寶想要自己動手完成的事情有難度, 甚至有一定危險時, 父母應從旁協助, 可以讓他完成其中的一部分。 比如寶寶想把優酪乳倒出來, 但是瓶蓋比較結實, 你可以幫寶寶把瓶蓋打開, 然後再讓寶寶倒優酪乳。 而且有父母的參與,

Advertisiment
寶寶會更樂於探索。  

生氣原因3:你破壞了我的秩序 

晚飯後, 照例是去公園散步的時間, 然後回家吃水果, 每天都如此, 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飯後消遣。 但是今天爸爸有客人來, 所以散步時間押後, 先吃水果。 這讓我有點不爽。 但我氣量很大, 不計較了。 可令人氣惱的是, 吃水果的時候, 爸爸和客人叔叔竟然坐錯了位置, 叔叔坐在了爸爸常坐的位置, 而爸爸坐到媽媽常坐的位置。 亂了亂了, 更平常不一樣了。 我開始大哭, 這樣的秩序大亂讓我不舒服。  

理解寶貝 

寶寶的秩序感是天生而來的, 從寶寶兩歲起, 秩序感的發展就到了敏感期。 秩序感會隨著寶寶的逐漸長大, 在心理體驗上深化為安全感、歸屬感。 當他被置於雜亂無章、陌生的環境中, 寶寶就會哭鬧。在寶寶的記憶中,每個人都有固定的座位,不能更改的,這是他既定的一個生活環境,當你無意坐錯了位置,也就是打破了寶貝的生活空間,使他覺得規律的生活開始不一樣,不安全感就會油然而生。 

消氣法: 

1.父母是寶寶秩序感發展的“引領人”,對寶寶秩序感的態度很重要,父母應理解寶寶的心理狀態,儘量按照寶寶的生活習慣,不要做過多的更改。待寶寶再長大點了,再讓他適應更多的變化。 

2.面對寶寶的發脾氣,父母在瞭解原委後,應給寶寶安慰,並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舒緩寶寶的情緒。在一定要改變秩序或生活環境時,應提前和寶寶商量,給他一定的心理準備。太過突然,寶寶也會難以接受。 

寶寶消氣法

1、千萬要保持冷靜

當“憤怒的小人”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做父母的你絕對不要硬碰硬,因為這樣不但沒有熄滅孩子的怒火,反而還會兩敗俱傷——孩子的情緒會繼續不受控制,而你也會非常生氣和著急。正確的做法是,你要保持冷靜。

爸爸媽媽是與孩子聯繫最緊密的人,如果爸爸媽媽使孩子的計畫落空了,孩子會覺得很無助,會大發脾氣。因為他還太小,不能一下子控制這麼複雜的內心感受,只能大聲喊叫。那麼,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呢?不管怎樣,都不要向孩子大喊,也不要自己大叫,而是應該保持冷靜,做神呼吸,心裡默默數數,數到50,等孩子停止吵鬧,安慰孩子。通過這樣的舉動讓孩子知道:儘管我有時候像一個長滿刺的仙人球,但是爸爸媽媽依然愛我。

2、給寶寶兩個選擇

丁丁有一大堆車子,每次出門都要帶上一輛或者幾輛出去。平時一次過帶幾輛小的出去媽媽還可以接受,可是有一天出門,丁丁要求同時帶上自行車和扭扭車這兩大件出門,他媽媽不幹了,丁丁也不幹了,於是丁丁嚎啕大哭起來,不帶上兩個車不肯出門。

其實,有時候爸爸媽媽還可以預見性地巧妙避開一些爆發點。經常在很多情況下,爸爸媽媽給了孩子太多的選擇:你想去游泳場,還好去運動場,還是喂鴨子,還是在花園裡的兒童戲水池中玩?有時候,選擇太多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對一個兩三歲的孩子來說,你所說的事情他所有都想玩!其實每次爸爸媽媽只提兩個建議讓孩子選擇即可。

對了,最好不要帶孩子去那種琳琅滿目的零食店,或者有著30多種巧克力的超市,去超市儘量避開那些零食區,這樣你家孩子在超市地上打滾後者賴著不肯走的情況要少得多。

3、不洗澡就要穿黏黏的衣服

包包是一個愛動的小男孩,同時也是一個有點懶的孩子。在外面“瘋”了一天,回到家裡就累了不想洗澡。但是,髒兮兮的身子怎麼說也都要洗一洗的。這不,怒火“引爆”了。“不要!不要!我就不洗澡!就不!”媽媽不同意了,包包鬧得更厲害了,連隔壁的鄰居都過來關心問候了……

有些孩子就是懶,懶得動。那麼,你就告訴他“可以不洗澡”。什麼?讓他不洗澡?怎麼可能!但是,你要在這句話後面加上“但是……”。

“你可以不洗澡,但如果那樣的話,你就得一直穿著黏黏的衣服睡覺哦,臉上還沾滿了霜淇淋,還得睡在硬硬的地板上!”小傢伙認真想想,這樣的自己還是比較吃虧,改變注意了,主動坐到了浴缸裡。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家的小乖不乖了,非要按照自己一套來做事,你可以先答應他的要求,但是要在後面告訴他的後果。又或者,你跟小孩說,如果聽媽媽話做這件事情會有多好,可以激起寶寶的興趣。

4、買同樣的東西

每天早上起床,蘇蘇都要和媽媽們來場拉鋸戰,原因就是蘇蘇想天天穿那條有小花貓的褲子,可是,那條小花貓的褲子總有洗了的時候啊,媽媽強制要求蘇蘇穿上別的褲子,於是蘇蘇就大喊大叫,又是蹬腿又是號哭的……

“我只喜歡紅色的褲子,我就不穿這條黑色的。”如果每天早上小傢伙都要因為挑衣服這件事激怒你,事情其實最好解決不過了,他喜歡的顏色和圖案的褲子給他多買幾條即可。

5、買相同的東西

“一年四季穿同樣的色調,幹嘛不換換新花樣?”這只是你的想法,對這群小傢伙來說,他們的喜好就是這樣固執,他們是不會考慮單調不單調這個問題的。

同樣的,你還可以給他一次性購買3個他最喜歡的紅色杯子,這樣當其中兩個杯子在洗碗機中時,,孩子還可以繼續使用紅色杯子。

小編總結:其實,有時候你也可以檢查一下有哪些事情是孩子絕不能做的,你是不是可以容忍,或者一定要嚴格執行?因為很多時候,讓孩子大發雷霆的事情都是一些無關經緊要的事情。

寶寶就會哭鬧。在寶寶的記憶中,每個人都有固定的座位,不能更改的,這是他既定的一個生活環境,當你無意坐錯了位置,也就是打破了寶貝的生活空間,使他覺得規律的生活開始不一樣,不安全感就會油然而生。 

消氣法: 

1.父母是寶寶秩序感發展的“引領人”,對寶寶秩序感的態度很重要,父母應理解寶寶的心理狀態,儘量按照寶寶的生活習慣,不要做過多的更改。待寶寶再長大點了,再讓他適應更多的變化。 

2.面對寶寶的發脾氣,父母在瞭解原委後,應給寶寶安慰,並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舒緩寶寶的情緒。在一定要改變秩序或生活環境時,應提前和寶寶商量,給他一定的心理準備。太過突然,寶寶也會難以接受。 

寶寶消氣法

1、千萬要保持冷靜

當“憤怒的小人”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做父母的你絕對不要硬碰硬,因為這樣不但沒有熄滅孩子的怒火,反而還會兩敗俱傷——孩子的情緒會繼續不受控制,而你也會非常生氣和著急。正確的做法是,你要保持冷靜。

爸爸媽媽是與孩子聯繫最緊密的人,如果爸爸媽媽使孩子的計畫落空了,孩子會覺得很無助,會大發脾氣。因為他還太小,不能一下子控制這麼複雜的內心感受,只能大聲喊叫。那麼,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呢?不管怎樣,都不要向孩子大喊,也不要自己大叫,而是應該保持冷靜,做神呼吸,心裡默默數數,數到50,等孩子停止吵鬧,安慰孩子。通過這樣的舉動讓孩子知道:儘管我有時候像一個長滿刺的仙人球,但是爸爸媽媽依然愛我。

2、給寶寶兩個選擇

丁丁有一大堆車子,每次出門都要帶上一輛或者幾輛出去。平時一次過帶幾輛小的出去媽媽還可以接受,可是有一天出門,丁丁要求同時帶上自行車和扭扭車這兩大件出門,他媽媽不幹了,丁丁也不幹了,於是丁丁嚎啕大哭起來,不帶上兩個車不肯出門。

其實,有時候爸爸媽媽還可以預見性地巧妙避開一些爆發點。經常在很多情況下,爸爸媽媽給了孩子太多的選擇:你想去游泳場,還好去運動場,還是喂鴨子,還是在花園裡的兒童戲水池中玩?有時候,選擇太多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對一個兩三歲的孩子來說,你所說的事情他所有都想玩!其實每次爸爸媽媽只提兩個建議讓孩子選擇即可。

對了,最好不要帶孩子去那種琳琅滿目的零食店,或者有著30多種巧克力的超市,去超市儘量避開那些零食區,這樣你家孩子在超市地上打滾後者賴著不肯走的情況要少得多。

3、不洗澡就要穿黏黏的衣服

包包是一個愛動的小男孩,同時也是一個有點懶的孩子。在外面“瘋”了一天,回到家裡就累了不想洗澡。但是,髒兮兮的身子怎麼說也都要洗一洗的。這不,怒火“引爆”了。“不要!不要!我就不洗澡!就不!”媽媽不同意了,包包鬧得更厲害了,連隔壁的鄰居都過來關心問候了……

有些孩子就是懶,懶得動。那麼,你就告訴他“可以不洗澡”。什麼?讓他不洗澡?怎麼可能!但是,你要在這句話後面加上“但是……”。

“你可以不洗澡,但如果那樣的話,你就得一直穿著黏黏的衣服睡覺哦,臉上還沾滿了霜淇淋,還得睡在硬硬的地板上!”小傢伙認真想想,這樣的自己還是比較吃虧,改變注意了,主動坐到了浴缸裡。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家的小乖不乖了,非要按照自己一套來做事,你可以先答應他的要求,但是要在後面告訴他的後果。又或者,你跟小孩說,如果聽媽媽話做這件事情會有多好,可以激起寶寶的興趣。

4、買同樣的東西

每天早上起床,蘇蘇都要和媽媽們來場拉鋸戰,原因就是蘇蘇想天天穿那條有小花貓的褲子,可是,那條小花貓的褲子總有洗了的時候啊,媽媽強制要求蘇蘇穿上別的褲子,於是蘇蘇就大喊大叫,又是蹬腿又是號哭的……

“我只喜歡紅色的褲子,我就不穿這條黑色的。”如果每天早上小傢伙都要因為挑衣服這件事激怒你,事情其實最好解決不過了,他喜歡的顏色和圖案的褲子給他多買幾條即可。

5、買相同的東西

“一年四季穿同樣的色調,幹嘛不換換新花樣?”這只是你的想法,對這群小傢伙來說,他們的喜好就是這樣固執,他們是不會考慮單調不單調這個問題的。

同樣的,你還可以給他一次性購買3個他最喜歡的紅色杯子,這樣當其中兩個杯子在洗碗機中時,,孩子還可以繼續使用紅色杯子。

小編總結:其實,有時候你也可以檢查一下有哪些事情是孩子絕不能做的,你是不是可以容忍,或者一定要嚴格執行?因為很多時候,讓孩子大發雷霆的事情都是一些無關經緊要的事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