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兩歲寶寶的行為教育應該如何進行?

生兒容易養兒難, 要教育好孩子, 那更是難上加難。 尤其是2歲左右的寶寶, 說不懂事好像又懂一點, 有些時候還能完成大人的“使命”。 但此時的孩子必竟什麼都不懂, 不管他們做什麼“壞事”, 我們既不能和他講道理, 也不能用打罵來制止。 面以這種情況, 家庭教育該如何進行才好呢?

兩歲寶寶如何教育?

2歲之前, 孩子處於生理快速成長期, 學習吃喝拉撒, 爬坐立走, 聽音說話, 欲求基本都能跟家長的意願合拍。 2歲左右以後, 孩子會進入情感發展階段, 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 具有獨立做出選擇的衝動。

然而,

Advertisiment
限於他們不能像大人一樣用語言表達, 只能把喜怒哀樂寫在臉上。 他們經常會反抗大人的決定, 天冷了不肯增加衣服;流感季節非要往人群裡紮;家長變著花樣做吃的, 孩子卻不領情, 該不吃還不吃。  

兩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思考問題, 開始形成自己處世的觀點, 並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這時, 身體和動作的發育使他們可以通過動作表示反抗, 抵制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對此, 兒童早期發展中心副主任醫師表示, 孩子在2歲左右表現出的“反抗精神”是他們必經的發育階段, 家長需要做的是正確疏導, 而不是施以“管教”。  

首先, 家長要明白, 孩子在2歲時, 特別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援, 因此父母不要強制要求孩子“不准幹什麼”和“必須幹什麼”,

Advertisiment
而是要給他們一些選擇機會。 “比如給孩子補充維生素, 不要簡單地命令他們吃蘋果, 而是將香蕉、蘋果、橘子、獼猴桃等富含維生素的水果擺在孩子面前, 讓他們自行選擇。 ”假如他們選蘋果後又變卦了, 家長也別急, 因為這是孩子在學習如何做抉擇。  

其次, 可以和孩子平等地進行“條件”交換。 閆琦舉例說, 如果孩子在大風天非要出門, 但又不想戴帽子。 此時, 家長就可以這樣跟孩子說:“爸爸媽媽都答應帶你出門了, 你是不是也該答應我們戴上帽子啊?”給予孩子尊重, 也教會他們尊重別人, 可謂一舉兩得。  

最後, 家長要學會讓步。 閆琦建議父母們, 如果孩子的行為與父母意願不一致, 但孩子也不會因此而遭遇危險、疾病等,

Advertisiment
最好能讓孩子自己做主, 父母沒必要強加干涉。  

國外的媽媽們當聽到孩子對自己說“不”的時候會興奮地跳起來, 因為, 她們認為這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標誌(2歲左右), 說明自己的孩子是健康成長的。 而孩子唯唯諾諾、百依百順並不是好現象, 長大以後他可能會成為“問題”少年, 用製造麻煩代替說“不”。  

當聽到自己的“小尾巴”對自己說“不”的時候, 我們的媽媽不要有受傷或者失敗的想法。  

孩子的否定行為表明孩子開始產生自主意識, 試圖瞭解周圍的環境, 建立自己的好惡觀念, 表達個人的需求, 在現實生活中, 經常表現為孩子對媽媽的話說“不”。 雖然孩子有“自我主張”是一件積極的事情, 如果媽媽處理不好, 也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兩歲左右的孩子還太小, 不知道行為的後果, 不能預見可能發生的危險。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