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澳大利亞皇家醫院心理治療專家所作的一項新研究,目前“小兒多動症”的發病率已達6%左右,而且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其中男童的發病率又比女童高出5―10倍。 作為一種在少年兒童中日趨常見的疾患,只要及時求醫、科學診治,小兒多動症本身其實並不是太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對於這種疾病,包括教師、家長在內的成人社會之中有著很多誤解,隨時可能導致我們對孩子作出錯誤的判斷――
誤解之一:學齡前就能確診
誠然,一些學齡前兒童確實已顯現出某些多動症症狀,如:早在嬰兒期就手腳不停、多吵鬧,不肯好好吃、好好睡;上幼稚園後不能靜靜地聽老師講課,“小動作”多、話多等等。
Advertisiment
誤解之二:不必在意“多動症傾向”
有些家長認為,既然學齡前兒童表現出來的多動症狀只是所謂的“多動症傾向”,那就不必過分關注。 事實上,如果學齡前兒童出現了這種“傾向”又未能得到及時糾正,那麼在進入學齡期後便很可能發展為多動症。 研究顯示,對“多動症傾向”糾正得越早、方法越科學,恢復正常的時間往往越短,康復的可能就越大。
Advertisiment
誤解之三:患兒不過是太
活潑好動而已多動症孩子的“多動”與正常孩子的“活潑好動”是有本質區別的:前者“多動”完全是盲目的,時時、處處都在胡鬧搗亂,不分場合;後者的“活潑好動”卻可能是有目的性的,換在另一些場合就會安靜下來。
誤解之四:多動症系頑皮所致
家長應明白:多動症患者表現出來的行為異常是心理異常導致的,孩子的“多動”並非出於頑皮,而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誤解之五:“管教不嚴”可導致多動症
有人把患病孩子的症狀歸因於家長的“管教不嚴”或“過分溺愛”。 於是開始使用棍棒教育,但孩子仍然我行我素,並未取得任何積極的效果。
誤解之六:多動症孩子多是壞孩子
Advertisiment
由於多動症孩子往往“劣跡斑斑”,常常會被成人社會視作“問題少年”。 而實際上,這些孩子的本質並不壞,只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所作所為罷了。
誤解之七:多動症難以治療
其實對付多動症,不僅有藥物治療,還有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如果能進行這些綜合治療,療效就會大大提高。 而且,治療愈早、愈到位,治癒率就愈高。
誤解之八:多動症與食譜無關
研究已顯示,某些食物確實會誘發或加重多動症症狀,包括含水楊酸鹽類豐富的食物(如蘋果、番茄、橘子等),含鉛較多的食物(如貝類、甘藍、皮蛋、爆米花、葵花子、蝦類等),以及胡椒等調味晶。 因此,如果孩子已出現多動症症狀,就應少吃或不吃這類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