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六個月內寶寶鵝口瘡護理有方法

一般人口腔內多少都有念珠菌存在, 並與其他口內菌共存共生只要免疫力正常, 這些念珠菌並不會產生病症, 不過, 因為小寶寶有時候抵抗力比較弱或是奶瓶清潔做得不夠好時, 就會發生鵝口瘡

Advertisiment

什麼是鵝口瘡?

鵝口瘡是發生在寶寶口腔裡的疾病, 好發於六個月內的嬰幼兒, 這是因為受到白色念珠菌(屬於黴菌的一種細菌)的感染, 而造成口腔內或嘴唇附近出現塊狀或點狀類似像奶垢的斑點, 不過, 奶垢通常輕輕擦拭或喝水就會脫落, 而鵝口瘡不易脫落, 如果用力擦拭就可能會發生出血的現象。

鵝口瘡的症狀表現

如果只是輕微的鵝口瘡, 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當寶寶抵抗力比較好時, 也可能會自行痊癒, 不過, 如果寶寶鵝口瘡較嚴重時, 喝奶會覺得不舒服變得更加疼痛, 因此奶量可能減退, 而且情緒上也會顯得較為躁動, 此時, 就需要請小兒科醫師給予藥物治療。

Advertisiment
專家提醒媽媽若覺得家中的小寶寶, 好像突然這幾天不太愛喝奶, 而且不好安撫時, 也可以留意一下是否長了鵝口瘡。

鵝口瘡該如何治療?

當發現寶寶患鵝口瘡時, 醫師會給予治療黴菌的專用藥物。 媽媽只要依照醫師指示, 將藥物塗抹在寶寶口腔內(如果是滴劑就直接滴入口腔), 塗抹藥物後20~30分鐘內先不要吃東西或喝水, 大約需要治療七~十天左右的時間才能痊癒。

不過, 有些媽媽擦了兩、三天藥之後, 覺得好像快好了就自行停藥, 這樣容易造成再次復發, 專家提醒, 應該遵照醫師的建議塗抹至完全痊癒, 同時媽媽也要加強奶瓶、奶嘴等用品的清潔。 如果寶寶抵抗力依舊不是很好或是經常感冒生病,

Advertisiment
鵝口瘡也可能會反反覆覆出現, 此時, 就要儘量提高寶寶的免疫力以減少復發的問題。

媽咪要注意交互傳染

如果寶寶發生了鵝口瘡, 而媽媽在餵奶時也覺得乳☆禁☆頭有疼痛感, 就要注意母親的乳☆禁☆頭可能也受到了感染, 此時, 媽媽就要請醫師給予合適的外用藥膏塗抹在乳☆禁☆頭上, 和寶寶同步一起進行治療。 而平時媽媽則要加強注意乳☆禁☆頭及胸部的清潔, 在餵奶前可先以開水或乳☆禁☆頭潔淨棉擦拭過乳☆禁☆房, 另外, 也要留意內衣的清潔及乾燥, 防溢乳墊也要勤於更換。

免疫力和口腔清潔是重點

寶寶會發生鵝口瘡通常和免疫力與口腔清潔有關係, 所以, 蔡佳憲醫師提醒需要加強哺喂用品的衛生以及寶寶口腔內的清潔,

Advertisiment
才能做好預防。 另外, 多數寶寶在六個月過後, 抵抗力會提高, 通常就比較少再發生鵝口瘡。

預防鵝口瘡發生的方法:

1. 殺菌和消毒

奶瓶、奶嘴使用過後, 都需要經過蒸氣消毒鍋的殺菌及消毒, 或是以滾水煮沸做消毒, 避免細菌的殘留, 此外, 安撫奶嘴也別忘了要進行消毒。

2. 清潔玩具

寶寶可能會放入口中的玩具也要注意乾淨, 必要時要進行清洗或曝曬太陽。

3. 清潔口腔

每次喝完奶之後, 最好再讓寶寶喝幾口開水, 避免奶水殘留在口腔內, 每天洗澡時也要用開水及紗布巾幫寶寶做口腔清潔擦拭。

4. 少出入公共場所

平時少帶寶寶出入公共場所, 減少寶寶生病的機會, 避免抵抗力下降。

5. 生活規律

規律的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

Advertisiment
可使寶寶免疫力提高, 減少鵝口瘡的發生。

醫師小叮嚀

鵝口瘡在小兒門診中是常見的疾病, 家長如果懷疑寶寶發生鵝口瘡就儘快帶去請醫師確認, 通常只要配合治療, 很快就能解決問題。 但是如果鵝口瘡拖太久都沒有治療, 可能會使黴菌由腸道排出, 進而造成念珠菌尿布疹感染, 所以, 如果寶寶發生鵝口瘡時, 也有尿布疹問題就要請醫師一併做檢查。

若寶寶過了一歲之後, 還是經常有鵝口瘡的問題, 就要考慮是否有免疫力不足的情況, 需要再與醫師做討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