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對物體的大小是怎樣感知的呢?經常有孩子站在高高的橋上伸出手去想抓橋下的木船, 或者伸出手想去碰天上的星星。 孩子的不自量力常常逗得大人哈哈大笑。
眾所周知, 在我們視線遠處的房子似乎變小了, 事實上, 房子還是保持它實際的大小;隔一個街區遠遠站著的朋友也沒有忽然變成侏儒。 遠處的物體在我們視網膜上的形象會隨著距離變遠而顯得越來越小, 但我們在知覺上依然保持了人和物的實際大小。
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的大小對於人知覺到的物體大小有很大影響。
Advertisiment
心理學家鮑爾(1966)採用條件反射法作了一系列的研究。
他先在出生僅6星期嬰兒身邊1米遠處, 放一塊色彩鮮豔的30釐米立方體的積木, 看了一會兒, 嬰兒似乎有些看膩了, 頭轉向了左邊。 陪在身邊的媽媽捂著臉與嬰兒玩起了“藏貓貓”的遊戲, 嬰兒顯得特別興奮。 這樣幾個反復之後, 嬰兒就學會了看見立方體積木時就向左邊轉頭。 隨後, 研究者在距嬰兒1米和3米遠的地方放置了一大一小兩塊積木, 分別為30釐米和90釐米。
嬰兒的反應會如何呢?
如果嬰兒有大小恒常性,
Advertisiment
實驗結果表明, 嬰兒只對放在3米遠的30釐米的立方體積木產生轉頭反應, 而對1米遠的90釐米立方體積木沒有轉頭反應。
研究者在不同距離上呈現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積木, 結果發現, 即使是投射在視網膜上的成像與訓練用的立方體積木大小相同, 但擺放距離與實際大小都不相同, 嬰兒的轉頭反應也很少發生, 嬰兒並不認為這些積木與原來的立方體積木大小是一樣的。 這說明嬰兒已經具有大小知覺和距離知覺。
Advertisiment
6個月的嬰兒能夠判斷身邊的母親和遠處走來的母親是同一個人, 同樣, 無論母親是正對著他、側對著他還是背對著他, 他也認得出是自己的母親。 可見, 嬰兒不僅具備了大小知覺恒常性, 在對形狀的知覺上也具備了同樣的能力。
一扇關著的門在我們的視網膜上產生一個矩形印象, 半開的門會產生一個梯形的印象, 而一扇打開的門則形成一個細長條的形狀。 一般我們把這三種印象都感知為矩形。
研究者為我們揭示了嬰兒早期知覺發展的世界, 在驚歎于嬰兒所具有的敏感性和潛力的同時, 也告訴我們, 在嬰兒時期要注重給予寶寶豐富的環境刺激, 發展他們的知覺能力。 蔡蓓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