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六方法培養孩子做事情的條理性 從此不再丟三落四

每天上學之前都特別匆忙, 不是忘了帶作業本, 就是忘記把鋼筆注墨水, 要不就把公交卡漏掉了。 每次出門之前, 都得大人去幫他檢查一次, 看是不是會有什麼學習用品漏了沒帶,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有些家長以為, 這是因為孩子還小, 所以做起事情來才沒有條理, 等長大點自然會把這個不良行為改掉的。 其實,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從小養成的。 所以, 這種忘東忘西的不良習慣, 就應該從小培養。

培養孩子做事情的條理性, 在生活上, 爸爸媽媽要做出榜樣。 爸爸媽媽不妨打開自己的衣櫃看一看,

Advertisiment
裡面的衣服是收拾得井井有條, 該掛起的、該折疊擺放的、該分類收納的, 都歸置有序, 而且衣櫃空間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還是衣服胡亂堆放起來, 想要找一件什麼的時候需要翻好半天, 而且很多空間其實沒有被好好利用起來, 衣服卻總不夠地方放?

再舉一個例子, 喜歡收藏書、雜誌或者CD的爸爸媽媽, 你們的書架和CD櫃裡, 不說目錄學方法, 有簡單的分類擺放策略嗎, 還是就隨意那麼一塞?這些都是條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在孩子們的生活中也是一樣。 比方說, 現在差不多每個孩子都會擁有很多件玩具, 你家的孩子, 是在玩好以後就那樣任由玩具散落在地上、沙發上、桌子上, 還是會把它們收拾起來,

Advertisiment
放到專門的地方去?

收拾玩具的架子、箱子裡, 是隨意地堆成一團, 還是會按照一些基本規則分類擺放, 比方按照形狀、材質、顏色等等?然後, 他的書包、書桌、衣櫃、床鋪、房間地面……簡單觀察一下, 你就知道條理性對他能否擁有相對舒適的生活而言有多重要。

在學習中, 爸媽要有意識引導

如果孩子能具備較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懂得安排做功課的時間和玩的時間, 也懂得根據功課的難易程度分配不同的時間段(簡單說, 就是把難題留在最後面, 前面的事情都做完了, 心態就會輕鬆, 而且花多長時間在那上頭都不著急), 學習起來就會輕鬆很多。 而且同樣的習慣和方法對孩子長大以後在工作中的表現也很重要。

Advertisiment

現在, 很多爸爸媽媽都會不厭其煩地陪伴孩子做功課, 督促他們, 可是有些時候卻收效甚微, 家長和孩子都由此備感挫折。 個中原因以及解決方式兒童心理專家與大家分享一下:

在孩子年幼時, 如果沒有意識到收拾東西的重要性(這是很正常的, 很多時候他是真的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不好), 爸爸媽媽可以提出要求, 並且不需要多加解釋, 只是堅決地讓他把這件事情做掉就可以了。 當孩子完成了爸爸媽媽的要求之後, 可以再向他進行說明, 為什麼要求他這樣做, 告訴他“做事情要有頭有尾”或者“做事情要有條理”。

每一階段只對孩子提出少數幾項要求, 等他全部做到之後, 再增加新的要求。 基本上一年級的孩子3條要求、二年級的孩子5條要求,

Advertisiment
就可以了, 而且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做到它們。 爸爸媽媽如果一下子介入太多, 反而會干擾孩子自己的發展軌跡。

分配任務的能力、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的能力、統籌安排的能力……這些都是要等孩子的大腦發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具備的高級技能, 一般來說, 孩子要到高小甚至中學階段才能做到這一步。 爸爸媽媽如果在此之前就提出這些要求, 容易讓孩子因為做不到而產生挫折感與抵觸情緒。 比較好的辦法是:把它們當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但不是當下的評判指標。

同樣的習慣和方法對孩子長大以後在工作中的表現也很重要

小學高年級階段以後計劃性與統籌思維

孩子10歲左右(小學高年級階段),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可以增加對他的計劃性方面的要求了。 可以有意識地問問孩子:“你的計畫是什麼?”當孩子逐步習慣了在行動之前做計畫後, 他就會養成先計畫後辦事的好習慣。

在這一過程中, 爸爸媽媽可以耐心地與孩子討論他的計畫, 並使計畫趨於可行。 孩子不是在說教中、而是在模仿中學習的, 所以爸爸媽媽的示範作用非常重要。

爸媽現在能做的:

教孩子做計畫

爸爸媽媽可以把自己的計畫告訴孩子, 並且徵求孩子的意見, 讓孩子幫著一起計畫。 比如在週末的清晨, 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今天我想好好安排我們的生活, 吃完早飯後, 我們到公園去看花展, 然後回來吃午飯, 午飯後你小睡一會, 下午1點我們去少年宮學畫畫, 3點我帶你去海洋館,回來後,你要寫一篇一天的見聞,你覺得這樣安排好不好?

”這種示範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計畫的重要性,而且能讓他學著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對計畫做出調整

如果孩子對爸爸媽媽的計畫提出疑問,或者孩子有自己的計畫,那麼,爸爸媽媽就可以讓孩子來安排一下。比如,一家人有老有小,在週末的時候去公園玩,孩子往往會喜歡玩一些新奇刺激的項目,像碰碰車什麼的,這時可以讓孩子將一些活動,如划船、拍照、玩碰碰車、釣魚,按一定的次序和時間來安排,既要照顧到大家,也要考慮到自己的喜好。

如果孩子安排得合理,就按照孩子的安排去做。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就要跟孩子講清為什麼,再一起來作修正。這種實踐性的鍛煉最能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的習慣。

每一階段只對孩子提出少數幾項要求

不用忙著糾正

有時候,孩子的計畫未必合乎情理,爸爸媽媽不要急於指點,不妨讓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從結果的回饋中去調整計畫。比如,要去遠足了,讓孩子自己決定、收拾要帶的物品,孩子的想法、做法可能很正確,也可能不周全,爸爸媽媽暫且不置可否。

在遠足時,孩子會自己感受到:單肩包老是滑不適合帶著行走,吃的東西帶得太多會很累贅,沒帶玩的東西很無聊,不帶飲水實在渴得慌,等等。等孩子回來了再一起聊聊這些心得,這些被總結出來的經驗就可能被孩子用到下次的旅遊計畫中,從而自然地對原有計劃做出調整。

讓孩子按計劃辦事

當計畫被制定,而且孩子也同意了以後,就必須按照計畫辦事,不能半途而廢。而在這一過程中,爸爸媽媽可能需要引導孩子,主動地按計劃對心理和行為做出調節,發動不想做而必須做的事,抑制想做而不該做的事。

當孩子有計劃地做事並完成得很好的時候,爸爸媽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並使他意識到計畫與效果密切相關,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於做事有計劃有條理了。

3點我帶你去海洋館,回來後,你要寫一篇一天的見聞,你覺得這樣安排好不好?

”這種示範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計畫的重要性,而且能讓他學著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對計畫做出調整

如果孩子對爸爸媽媽的計畫提出疑問,或者孩子有自己的計畫,那麼,爸爸媽媽就可以讓孩子來安排一下。比如,一家人有老有小,在週末的時候去公園玩,孩子往往會喜歡玩一些新奇刺激的項目,像碰碰車什麼的,這時可以讓孩子將一些活動,如划船、拍照、玩碰碰車、釣魚,按一定的次序和時間來安排,既要照顧到大家,也要考慮到自己的喜好。

如果孩子安排得合理,就按照孩子的安排去做。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就要跟孩子講清為什麼,再一起來作修正。這種實踐性的鍛煉最能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的習慣。

每一階段只對孩子提出少數幾項要求

不用忙著糾正

有時候,孩子的計畫未必合乎情理,爸爸媽媽不要急於指點,不妨讓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從結果的回饋中去調整計畫。比如,要去遠足了,讓孩子自己決定、收拾要帶的物品,孩子的想法、做法可能很正確,也可能不周全,爸爸媽媽暫且不置可否。

在遠足時,孩子會自己感受到:單肩包老是滑不適合帶著行走,吃的東西帶得太多會很累贅,沒帶玩的東西很無聊,不帶飲水實在渴得慌,等等。等孩子回來了再一起聊聊這些心得,這些被總結出來的經驗就可能被孩子用到下次的旅遊計畫中,從而自然地對原有計劃做出調整。

讓孩子按計劃辦事

當計畫被制定,而且孩子也同意了以後,就必須按照計畫辦事,不能半途而廢。而在這一過程中,爸爸媽媽可能需要引導孩子,主動地按計劃對心理和行為做出調節,發動不想做而必須做的事,抑制想做而不該做的事。

當孩子有計劃地做事並完成得很好的時候,爸爸媽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並使他意識到計畫與效果密切相關,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於做事有計劃有條理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