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六歲前挨打,孩子更易成功

導讀:據澳大利亞新聞網4日報導, 最新研究發現, 那些曾在6歲以前被父母打過的孩子, 遠比那些從來沒挨過打的孩子, 生活得更快樂, 而且更可能成功。

據報導, 接受調查的總共有2600人, 其中四分之一的人從來沒有挨過打。

6歲之前挨過父母打的孩子, 上學後很可能成為校園裡的好學生, 而且冒險的欲望和考大學的欲望, 會比那些從來沒有挨過打的孩子強烈得多。

相對而言, 只有那些一直被父母打到大的孩子, 會出現這樣那樣的行為問題。 英國兒童組織和立法者曾千方百計將父母打孩子的行為認定為“不合法”。

Advertisiment
這些反對體罰兒童的人士聲稱, 打孩子是一種虐待行為, 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

如今, 這樣的研究成果無疑是對傳統觀念的有力反駁。 美國密西根州急流城加爾文大學心理學教授馬喬裡?古諾指出, 自己牽頭的這項研究表明:“打屁股是一種危險的方式, 不過有時候要完成一項重要的工作也會用到危險的工具。 只要我們能很好地使用, 就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

嘴硬的強孩子該如何教育

孩子為什麼會嘴硬

孩子犯倔, 犯擰, 不馴服, 實質是性格倔強, 有主意, 與父母的意志發生違背, 堅持自己的感覺造成的。

做父母的首先要考慮, 自己是否也屬於控制欲望很強的人, 通常來說, “擰”孩子都有“擰”父母, 這裡, 先天的因素佔有很大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因此, 家長不能認為全是孩子的錯;但也有父母都很隨和而孩子非常倔強的, 這種情況就很有可能是後天父母嬌慣造成的, 那就更是父母的教育不得法占主要原因。 對於這兩種情況, 父母都要注意把握對孩子的評價和態度。

最常見的不正確的做法就是平時對孩子干涉過多。 絮絮叨叨的勸告, 無端的訓斥, 會使孩子感到厭煩, 而不認真對待父母的指令, 甚至把所有指令都當成耳邊風, 有時還會頂幾句嘴, 明知自己不對, 還為自己辯解, 因為他要把握最後對自己的一點點的接受, 他才會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 在這個時候, 他要展示他的最後一點尊嚴, 最後一點權利, 因此, 他會採取報復的方式。

Advertisiment
如不向大人讓步, 從而用來取得更大的勢力範圍。

如何理解嘴硬的孩子

倔強的孩子讓人感到難以管理, 難以溝通, 影響孩子的學習認知, 會影響智力和非智力的發展, 影響他的人際關係, 因為這樣的孩子經常讓自己處在一個高危的心理環境中生活, 隨時都會有衝突因他而起, 而最終的受害者是他自己。 因此, 嘴硬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隨和的社會性。

但同時, 這種孩子也有可愛的一面, 他有很大的優勢, 我們的家長不妨也欣賞一下自己嘴硬的孩子:他們個性強, 有自己的主意, 執著, 堅強, 有勇氣, 有氣魄, 不怕懲罰, 有管理和支配能力, 想堅持自己的主意, 控制別人和事物的發展, 至少不容易受欺負, 這都證明嘴硬不是完全不好。

Advertisiment

怎樣教育嘴硬的孩子

孩子不同的執拗行為可以有不同的原因和目的, 懂得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對症下藥, 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緊張和衝突, 最有效地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慣于用批評, 懲罰, 說教來使孩子接受錯誤, 其實還有更有效的幫助孩子克服嘴硬行為的方法。

多注意孩子的需求, 也就是說, 對於這種意志力堅強的孩子, 對他提出的每個要求都要仔細分析一下, 這樣就能避免許多孩子因要求得不到滿足而與父母發生的衝突。 因此, 父母要定期與孩子花時間呆在一起, 保持理解的態度, 經常做一些表示對他們的感情的動作, 例如點點頭, 拍拍肩膀, 摸摸他們的頭, 俯下身問他剛才說了什麼等。

Advertisiment

對於那些向父母示威的孩子, 要和孩子共同商量解決方法, 給孩子多一些選擇, 父母要適時地做出一些讓步, 慢慢培養孩子理解道理的能力。

家長最好在衝突發生時及時撤離戰場, 要採用潤物細無聲的辦法, 避免對他的行為做出強烈的反應, 以致捲入與孩子的抗衡, 失去主導的控制, 這樣就會有足夠的時間和餘地讓孩子反省, 同時, 孩子在試探自己的勢力範圍的時候突然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戰場空空如也, 遠不如合作好玩得多。

父母容易做過火的4方面

古人經常提醒人們“辦什麼事都要掌握火候, 過火了就會適得其反, 不如不辦。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過猶不及”。

家庭教育中, 如何把握分寸, 防止“過猶不及”, 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過分親昵:

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十分必要,但也要根據年齡特點。

對較大的孩子過分親呢,常常會影響性別角色的形成。常見的“戀母情結”往往就是由於這個原因。

前不久,德國漢堡大學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紮比內·梅爾巴迪博士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為如何教育不同性情、氣質的孩子,提供了啟迪。

如果你的孩子屬於活潑型的孩子,你就會發現他喜動厭靜,生命力旺盛。這樣的孩子往往不願意老老實實地呆在父母身旁,而是喜歡自己到處亂跑,結交一些同年齡的朋友,有時,還會捅出一些紕漏,幹出一些讓你想像不到的“壞事情”來。

對於特別活躍的孩子,你應該不時給他一點點小小的教訓,使他從中學到一些有益的東西。如果你過分地溺愛他,完全順著他的性子來,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以後,就有可能會目空一切,無所顧忌,不知天高地厚。

2、過分關懷:

對兒童的照顧應隨兒童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過多的替代就是對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剝奪,促使孩子向退縮心理發展。

在賞識教育理論的引導下,不少家長總不忘記對孩子說些好聽的話。殊不知,漂亮話也要看怎麼說。不會說的話——漂亮話未必就管用。

下面這些漂亮話你一定對孩子說過不止一次,因為不少家教文章就是這麼教父母的。說真的,每每看到這些文章,讓人簡直懷疑那些作者有沒有當過父母——沒錯,那些話聽起來蠻好聽,也挺鼓勁的,似乎也符合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

可認真分析,它們每分鐘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小凡從幼稚園回來後對媽媽說:“我一點也不喜歡小明。”

媽媽回答:“別這麼說,小明是個好孩子。”

分析:你本意是希望孩子能與他人友好相處,不想他對別人過分地指責。但孩子畢竟是在向你表達觀點,你不加分析地就一口否定,等於也否認他對小夥伴的判斷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後判斷他人、發展人際關係的能力。

建議:孩子不喜歡他人總有一些理由。還是同孩子聊聊吧,問問他:“小明對你怎麼了?他做了什麼事情讓你不高興了?下次碰到他準備怎麼辦?”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孩子間的問題。

3、過度教育:

超出孩子能力範圍、過多的學習內容佔據了孩子休息遊戲的時間,搞得孩子疲憊不堪,反而什麼也學不好。

對於今天的10歲孩子們來說,每天花幾個小時看電視或玩電腦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

但是,他們知道爬樹、建沙堡或是在草地上打滾的樂趣嗎?

英國專家最近提出了10歲以下兒童應該做的32件事,電腦遊戲並不在列。

英國國際遊戲協會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如今孩子的生活中,很多曾經帶給他們父母童年無限美好回憶的傳統遊戲已經消失了。為此,專家們制定出一個10歲以下兒童遊戲清單,列出了他們應該做的32件事如:草地上打滾、做泥餅、玩麵團。

4、期望值過高:

適當的期望值可以成為孩子進步的動力,促進成才。但如不根據孩子年齡特點、智力水準,盲目地期望過高,孩子雖經努力還是達不到要求,就會使孩子喪失信心。這種期望就會變成失望。

要讓孩子尊重你,你首先得尊重孩子。那麼,家長如何才能獲得孩子們的尊重呢?

比如提醒孩子該做作業了,可以這樣說:“到時間了,你是不是該做作業了?”而不要直來直去地說:“別看電視了,快去做作業!”

再比如請孩子給家長做一件事情,可以這樣說:“你能幫我把那件衣服拿來一下嗎?”而不要說“把那件衣服給我遞來。”

如果孩子幫你做了,你還要記得說一聲“謝謝”。這樣,孩子就會感覺你很尊重他,心情會很愉快,而且也很願意聽家長的話。

美國孩子不打不罵也能成才?

來美國前,我就對美國人不打不罵,卻能教育好孩子這一點很好奇。在美國,體罰或言語羞辱孩子,造成孩子身體或心理傷害,當事人要受法律懲罰,父母當然不能例外。

成材,不僅僅指學業上的成就,應該包括廣泛的含義:遵紀守法、誠實誠信、禮貌修養、團隊精神、和身心健康等等。

捷來美時,已是小學生了,那時我對美國的幼稚教育沒有體會。最近瑞和可心陸續參加一些課程,讓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幼稚教育老師,以及更多家長。每個孩子不同,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能自覺自理,家長可以少費心,可是我家幾個調皮小子特費勁。教育幼兒的一些原則和方法,對我來說是新課程,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第一課:尊重他人。

在美國,個人及其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所以要教育孩子從小遵從規矩,不至於讓一些壞習慣長大後害人害己。

孩子從會講話開始,最重要學的是:“Please”、“Can I”、“May I”,想得到幫助或其他朋友的玩具、與別人一起玩,都需要徵求別人的意見,對父母也是這樣。

美國人對於外人的隨意觸碰會感到很不舒服,甚至認為是侵犯。所以小孩子也被教育不可以隨意觸碰別的小朋友,更不可以推擠別人,不禮貌和有傷別人的話語也是絕對禁止的。

未經許可,不能觸動別人的東西。這一點可嚴格了,父母發現小孩有這傾向立刻嚴肅制止,“You can’t touch other people’s property !” 而且會教孩子請求主人的許可:“Ask nicely.”久之,孩子就習慣了。

第二課:謙讓分享。

謙讓和團隊協作精神是美國人特別注重提倡的良好品格,這也需要從小培養。和其他小朋友共用玩具和遊樂場所,“Share”和“Take turn”是老師和家長常提醒孩子的話。即使只有兩個小朋友,也要輪流。

還有,在教室裡,老師即使有多餘的蠟筆,也不會都分發給小朋友們,而是故意放置有限數量在一張桌子上,讓同學們輪流使用,學習分享。

第三課:哭鬧無效。

以前孩子一哭,我就忙著滿足他們的要求,可是老師提醒說,這樣做孩子就習慣于用哭鬧與你交流,而不是心平氣和講道理。

我常見到父母嚴肅地對吵鬧的孩子說:“You can’t ask by harassing me.”,或“Use your words”之類的話。如果孩子為達目的而哭鬧,他們可能會讓孩子哭很長時間而不讓步,堅決制止孩子使用這種方法。課堂上也是如此。所以美國人的孩子很少哭鬧,他們從小學會講道理。

第四課:堅持原則。

不打罵孩子,要糾正不良行為,培養好習慣,大人需要特別的智慧和耐心。比如要求小孩收拾地上的玩具,大家一起唱:“Clean Up,Clean Up, Everybody, Everywhere”。小孩只有整理乾淨這一套玩具,才可以進行下一個節目。同時,離開座位時,也需要把椅子推回原來的位置。

如果孩子不守紀律咋辦?父母和老師需要探索有效辦法,如沒收心愛玩具,不可以參加下一個活動。有的被“Time-out”,讓違規者在一旁靜坐,小孩的自尊心可強了,這項懲罰特有效。在家裡如果不按要求做事,也可以做“Time-out”,呆在一個角落或房間裡(當然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動靜),幾分鐘後結束,還是要求他們繼續把事情做好。

對於一些特別難改的壞習慣和嚴重錯誤,要使用“非常手段”了,比如打手打屁股,讓孩子感到痛,但絕不可造成身心傷害,(不宜在公共場所使用)。當然,還要賞罰分明,如果孩子表現好或改正錯誤,得到的表揚也是特別誇大的,還有獎勵措施。

幼小的孩子畢竟是以父母和老師為大的,如果我們堅持原則,他們終究要服從的。孩子從小,父母就樹立威信,今後才不至於失控。

第五課:樹立榜樣。

教育從牙牙學語就開始了,孩子,說到底是以大人為榜樣,所以父母和老師須以身作則。想像一下,粗魯的大人如何帶出有修養的孩子?

很少見到美國父母喝斥孩子,一位父親叫2歲的孩子把外套脫了,孩子照辦,他認真地說:“Thank you”。父母送孩子到學校,親切地打招呼:“Have a nice day!”“ I love you!”這樣的好話自然可以雙向、多向傳播。

雖然孩子的言行受到一定控制,但是他們並不死板,比如3、4歲的孩子上課時,老師鼓勵每個孩子參與發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美國人不打不罵,其實教育出的孩子十分守規矩,服從指令。他們在思想上比較自由,有很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言行舉止有許多制約。

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過分親昵:

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十分必要,但也要根據年齡特點。

對較大的孩子過分親呢,常常會影響性別角色的形成。常見的“戀母情結”往往就是由於這個原因。

前不久,德國漢堡大學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紮比內·梅爾巴迪博士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為如何教育不同性情、氣質的孩子,提供了啟迪。

如果你的孩子屬於活潑型的孩子,你就會發現他喜動厭靜,生命力旺盛。這樣的孩子往往不願意老老實實地呆在父母身旁,而是喜歡自己到處亂跑,結交一些同年齡的朋友,有時,還會捅出一些紕漏,幹出一些讓你想像不到的“壞事情”來。

對於特別活躍的孩子,你應該不時給他一點點小小的教訓,使他從中學到一些有益的東西。如果你過分地溺愛他,完全順著他的性子來,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以後,就有可能會目空一切,無所顧忌,不知天高地厚。

2、過分關懷:

對兒童的照顧應隨兒童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過多的替代就是對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剝奪,促使孩子向退縮心理發展。

在賞識教育理論的引導下,不少家長總不忘記對孩子說些好聽的話。殊不知,漂亮話也要看怎麼說。不會說的話——漂亮話未必就管用。

下面這些漂亮話你一定對孩子說過不止一次,因為不少家教文章就是這麼教父母的。說真的,每每看到這些文章,讓人簡直懷疑那些作者有沒有當過父母——沒錯,那些話聽起來蠻好聽,也挺鼓勁的,似乎也符合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

可認真分析,它們每分鐘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小凡從幼稚園回來後對媽媽說:“我一點也不喜歡小明。”

媽媽回答:“別這麼說,小明是個好孩子。”

分析:你本意是希望孩子能與他人友好相處,不想他對別人過分地指責。但孩子畢竟是在向你表達觀點,你不加分析地就一口否定,等於也否認他對小夥伴的判斷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後判斷他人、發展人際關係的能力。

建議:孩子不喜歡他人總有一些理由。還是同孩子聊聊吧,問問他:“小明對你怎麼了?他做了什麼事情讓你不高興了?下次碰到他準備怎麼辦?”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孩子間的問題。

3、過度教育:

超出孩子能力範圍、過多的學習內容佔據了孩子休息遊戲的時間,搞得孩子疲憊不堪,反而什麼也學不好。

對於今天的10歲孩子們來說,每天花幾個小時看電視或玩電腦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

但是,他們知道爬樹、建沙堡或是在草地上打滾的樂趣嗎?

英國專家最近提出了10歲以下兒童應該做的32件事,電腦遊戲並不在列。

英國國際遊戲協會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如今孩子的生活中,很多曾經帶給他們父母童年無限美好回憶的傳統遊戲已經消失了。為此,專家們制定出一個10歲以下兒童遊戲清單,列出了他們應該做的32件事如:草地上打滾、做泥餅、玩麵團。

4、期望值過高:

適當的期望值可以成為孩子進步的動力,促進成才。但如不根據孩子年齡特點、智力水準,盲目地期望過高,孩子雖經努力還是達不到要求,就會使孩子喪失信心。這種期望就會變成失望。

要讓孩子尊重你,你首先得尊重孩子。那麼,家長如何才能獲得孩子們的尊重呢?

比如提醒孩子該做作業了,可以這樣說:“到時間了,你是不是該做作業了?”而不要直來直去地說:“別看電視了,快去做作業!”

再比如請孩子給家長做一件事情,可以這樣說:“你能幫我把那件衣服拿來一下嗎?”而不要說“把那件衣服給我遞來。”

如果孩子幫你做了,你還要記得說一聲“謝謝”。這樣,孩子就會感覺你很尊重他,心情會很愉快,而且也很願意聽家長的話。

美國孩子不打不罵也能成才?

來美國前,我就對美國人不打不罵,卻能教育好孩子這一點很好奇。在美國,體罰或言語羞辱孩子,造成孩子身體或心理傷害,當事人要受法律懲罰,父母當然不能例外。

成材,不僅僅指學業上的成就,應該包括廣泛的含義:遵紀守法、誠實誠信、禮貌修養、團隊精神、和身心健康等等。

捷來美時,已是小學生了,那時我對美國的幼稚教育沒有體會。最近瑞和可心陸續參加一些課程,讓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幼稚教育老師,以及更多家長。每個孩子不同,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能自覺自理,家長可以少費心,可是我家幾個調皮小子特費勁。教育幼兒的一些原則和方法,對我來說是新課程,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第一課:尊重他人。

在美國,個人及其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所以要教育孩子從小遵從規矩,不至於讓一些壞習慣長大後害人害己。

孩子從會講話開始,最重要學的是:“Please”、“Can I”、“May I”,想得到幫助或其他朋友的玩具、與別人一起玩,都需要徵求別人的意見,對父母也是這樣。

美國人對於外人的隨意觸碰會感到很不舒服,甚至認為是侵犯。所以小孩子也被教育不可以隨意觸碰別的小朋友,更不可以推擠別人,不禮貌和有傷別人的話語也是絕對禁止的。

未經許可,不能觸動別人的東西。這一點可嚴格了,父母發現小孩有這傾向立刻嚴肅制止,“You can’t touch other people’s property !” 而且會教孩子請求主人的許可:“Ask nicely.”久之,孩子就習慣了。

第二課:謙讓分享。

謙讓和團隊協作精神是美國人特別注重提倡的良好品格,這也需要從小培養。和其他小朋友共用玩具和遊樂場所,“Share”和“Take turn”是老師和家長常提醒孩子的話。即使只有兩個小朋友,也要輪流。

還有,在教室裡,老師即使有多餘的蠟筆,也不會都分發給小朋友們,而是故意放置有限數量在一張桌子上,讓同學們輪流使用,學習分享。

第三課:哭鬧無效。

以前孩子一哭,我就忙著滿足他們的要求,可是老師提醒說,這樣做孩子就習慣于用哭鬧與你交流,而不是心平氣和講道理。

我常見到父母嚴肅地對吵鬧的孩子說:“You can’t ask by harassing me.”,或“Use your words”之類的話。如果孩子為達目的而哭鬧,他們可能會讓孩子哭很長時間而不讓步,堅決制止孩子使用這種方法。課堂上也是如此。所以美國人的孩子很少哭鬧,他們從小學會講道理。

第四課:堅持原則。

不打罵孩子,要糾正不良行為,培養好習慣,大人需要特別的智慧和耐心。比如要求小孩收拾地上的玩具,大家一起唱:“Clean Up,Clean Up, Everybody, Everywhere”。小孩只有整理乾淨這一套玩具,才可以進行下一個節目。同時,離開座位時,也需要把椅子推回原來的位置。

如果孩子不守紀律咋辦?父母和老師需要探索有效辦法,如沒收心愛玩具,不可以參加下一個活動。有的被“Time-out”,讓違規者在一旁靜坐,小孩的自尊心可強了,這項懲罰特有效。在家裡如果不按要求做事,也可以做“Time-out”,呆在一個角落或房間裡(當然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動靜),幾分鐘後結束,還是要求他們繼續把事情做好。

對於一些特別難改的壞習慣和嚴重錯誤,要使用“非常手段”了,比如打手打屁股,讓孩子感到痛,但絕不可造成身心傷害,(不宜在公共場所使用)。當然,還要賞罰分明,如果孩子表現好或改正錯誤,得到的表揚也是特別誇大的,還有獎勵措施。

幼小的孩子畢竟是以父母和老師為大的,如果我們堅持原則,他們終究要服從的。孩子從小,父母就樹立威信,今後才不至於失控。

第五課:樹立榜樣。

教育從牙牙學語就開始了,孩子,說到底是以大人為榜樣,所以父母和老師須以身作則。想像一下,粗魯的大人如何帶出有修養的孩子?

很少見到美國父母喝斥孩子,一位父親叫2歲的孩子把外套脫了,孩子照辦,他認真地說:“Thank you”。父母送孩子到學校,親切地打招呼:“Have a nice day!”“ I love you!”這樣的好話自然可以雙向、多向傳播。

雖然孩子的言行受到一定控制,但是他們並不死板,比如3、4歲的孩子上課時,老師鼓勵每個孩子參與發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美國人不打不罵,其實教育出的孩子十分守規矩,服從指令。他們在思想上比較自由,有很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言行舉止有許多制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