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妍也說:“妍妍, 要睡覺了, 太晚了。 ”
媽媽嚴肅地說:“睡覺了。 ”
妍妍:“睡覺了。 ”
媽媽:“趕緊換睡衣。 ”
妍妍:“趕緊換睡衣。 ”
媽媽有點惱, 她皺了皺眉抬高了聲音:“你到底睡不睡?”妍妍這才換衣服睡覺。
孩子是不是故意氣人呀?
孩子語言敏感期中的第1個行為特徵
上面的故事, 其實是孩子語言敏感期中的第1個行為特徵——鸚鵡學舌,Advertisiment
孩子鸚鵡學舌如何應對?
首先是理解, 知道鸚鵡學舌是所有孩子都會經歷的, 是值得爸媽保護的階段。 父母不能對孩子表現出厭煩或氣惱, 父母這時候還可以有意識地儘量說些帶豐富詞彙的話語, 比如使用成語等。
孩子語言敏感期的第2個行為特徵
故事:豆丁從幼稚園回家, 進門的第一句就是“媽媽,
Advertisiment
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第2個行為特徵, “咀咒”, 也叫“髒話期”。 孩子會說出他們聽到的最“髒”的字眼, 比如“你傻瓜”、“把你撕了”、“你說pì話”……
孩子咀咒說狠話如何應對?
不理會。 把他們的咀咒當普通的話語平淡應對, 不責駡不批評, 他們的咀咒其實沒有針對任何人, 當聽話的人聽到這樣的咀咒時, 如果表現出強烈的情緒,
Advertisiment
孩子語言敏感期的第3個行為特徵
故事:一天晚上, 木木跑到爸爸身邊, 嘴巴對著爸爸的耳朵說起了悄悄話, 說完後問:“聽到了嗎?”爸爸困惑地搖頭。 木木又湊到爸爸的耳邊繼續輕聲說, 爸爸點頭, 自己也把嘴巴湊近木木也說起了悄悄話。 媽媽疑惑:“難道有什麼秘密瞞著我嗎?趕緊告訴我。 ”爸爸搖頭, 說這是他們的秘密。 木木偷笑, 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樣子。 當木木睡著後, 媽媽跟爸爸打聽孩子說了啥悄悄話, 爸爸笑了:“木木沒有說任何話, 只說了一堆沒有意義的亂碼”。 第二天, 木木又對爺爺說起了悄悄話……
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第3個行為特徵, 悄悄話。
Advertisiment
那麼大人盡情配合就對了。
孩子語言敏感期的第4個行為特徵
故事:“嘟嘟……嘟嘟……”聽到電話響起, 英子撒腿跑到電話機旁, 拎起電話後, 英子一股腦將要說的話一口氣說完了:“喂, 你好, 我是李XX(爸爸的名字), 我現在不在, 就這樣, 再見, 拜拜。 ”還未等電話那頭吱聲, 英子就掛掉了電話, 一副滿有成就的樣子。 電話那頭的媽媽好笑又好氣, 她再次撥打了電話, 英子還是如法炮製。 看來家有熊孩子,
Advertisiment
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第4個行為特徵, “一口氣接電話”, 這其實也是孩子學習大人接電話的語言模仿。 但他們還沒有跟電話互動的意識, 他們只是按照看到的表像, 一股腦將關鍵話語說完。 家裡使用電話機的, 孩子還要煞有其事地蓋上電話, 以表示事情的完美結束。 孩子看似是在跟電話玩遊戲, 但也是語言快速發展的表現。
如何應對呢?
不批評指責, 如果實在是妨礙了大人的電話溝通, 建議爸爸媽媽可以特意選擇一個沒什麼電話撥入的時間, 通過撥打家裡的電話讓孩子接的方式, 多次滿足孩子一口氣接電話的心理需求, 很快, 孩子心理滿足後便會停止類似的負面行為。
孩子語言敏感期的第5個行為特徵
故事:男男聽到開門聲便沖出房門,興奮地要告訴媽媽一件事:“媽媽……我明……明天有……有個……”糟糕,怎麼口吃了?這時爸爸在一旁斥責:“別結巴,毛毛躁躁的幹嘛呢?”這時,男男似乎更緊張了:“媽……媽……我……我……”,“我我我,別說了,一句話也說不好!”聽到爸爸的批評,男男委屈地哭了。從那天起,男男似乎經常說話結結巴巴,總是不順暢,已經三個多月了,這怎麼回事,難道孩子真的結巴了?以後如何是好呀,媽媽很擔憂,她一直琢磨著是否該帶孩子看醫生。
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第5個行為特徵,暫時口吃期。表現為平時說話利索的孩子,突然說話結巴了,尤其是興奮或緊張時更為明顯。一些不明就裡的父母會貿貿然帶孩子看醫生,這是不建議的,看醫生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心理暗示,可能會把臨時口吃變成永久性口吃。因為這時候孩子的口吃是暫時的,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年甚至兩年。這種臨時口吃,其實也是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在發展的表現。
如何應對呢?
不嘲諷挖苦孩子,不給孩子貼“結巴”的負面標籤,父母也不用過於擔憂,更不能把孩子當說話有問題的兒童對待。當孩子出現口吃時,父母要以平和的心態安撫孩子:“別著急,慢慢說。”慢慢地,孩子這種臨時口吃狀況就會消失。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鸚鵡學舌、咀咒、悄悄話、“一口氣接電話”、結巴,你都做對了麼?
故事:男男聽到開門聲便沖出房門,興奮地要告訴媽媽一件事:“媽媽……我明……明天有……有個……”糟糕,怎麼口吃了?這時爸爸在一旁斥責:“別結巴,毛毛躁躁的幹嘛呢?”這時,男男似乎更緊張了:“媽……媽……我……我……”,“我我我,別說了,一句話也說不好!”聽到爸爸的批評,男男委屈地哭了。從那天起,男男似乎經常說話結結巴巴,總是不順暢,已經三個多月了,這怎麼回事,難道孩子真的結巴了?以後如何是好呀,媽媽很擔憂,她一直琢磨著是否該帶孩子看醫生。
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第5個行為特徵,暫時口吃期。表現為平時說話利索的孩子,突然說話結巴了,尤其是興奮或緊張時更為明顯。一些不明就裡的父母會貿貿然帶孩子看醫生,這是不建議的,看醫生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心理暗示,可能會把臨時口吃變成永久性口吃。因為這時候孩子的口吃是暫時的,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年甚至兩年。這種臨時口吃,其實也是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在發展的表現。
如何應對呢?
不嘲諷挖苦孩子,不給孩子貼“結巴”的負面標籤,父母也不用過於擔憂,更不能把孩子當說話有問題的兒童對待。當孩子出現口吃時,父母要以平和的心態安撫孩子:“別著急,慢慢說。”慢慢地,孩子這種臨時口吃狀況就會消失。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鸚鵡學舌、咀咒、悄悄話、“一口氣接電話”、結巴,你都做對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