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德庸《絕對小孩》中我們看到小孩幸福生活的定義:所有的大人都變成小孩子, 和孩子一起玩;所有的玩具都變成活的, 和孩子一起玩;所有的食物都變成甜的, 孩子一起吃……現實生活中, 小孩子會用樂觀的眼光看待大人, 而大人用悲觀的眼光看待小孩。 大人總是擔心“你這麼慢, 怎麼辦呀!”“你總是寫不好這個字, 以後怎麼能學習得好呢?”“你總是不能整理好自己的桌子, 這樣丟三落四如何是好呢?”大人用盡方法想把小孩拉到他們的世界裡, 小孩卻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 因為埋怨、催促、擔憂, 大人總是生活在焦慮的、名利的、競爭的成人世界中,
Advertisiment
當翻開爸爸或者媽媽童年的相冊, 當聽到老師在課堂上無意間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生活, 孩子就會特別開心, 原來大人們也有“小時候”, 他們也有頑皮的模樣, 他們也會有我們一樣的想法, 彼此的心拉近了。
在假期推薦書目中, 我們讓孩子、父母、教師共讀一套叢書——“我們小時候”, 彙集了王安憶的《放大的時間》、蘇童的《自行車之歌》、遲子建的《會唱歌的火爐》、張梅溪的《林中小屋》、畢飛宇的《蘇北少年“堂吉訶德”》、周國平的《侯家路》……這套叢書是不同時期的作家回憶“小時候”, 正如編者在序言中所講,
Advertisiment
閱讀是一種對話, 是書中的兒童、生活中的兒童, 還有長大的兒童三者之間的多維對話。 共讀一套叢書, 讓父母、老師有了重返童年的契機, 重溫童年的樂趣, 不必戴著面具掩飾, 將自己還原為“赤子童心”。
一個班、一家人、一個微型閱讀社團, 我們不僅可以靜靜地獨立閱讀, 也可以專注地聽一位老師或一個夥伴朗讀, 閱讀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
共讀一本書, 會帶來許多驚喜。 獨立閱讀是在沉思、靜默中獲得一種自我的愉悅和享受, 夥伴閱讀, 師生共讀, 親子讀書, 這將形成一種閱讀群體,
Advertisiment
當我給孩子們讀《蘇北少年“堂吉訶德”》一書中的《湯圓》時, 孩子們被畢飛宇生動詼諧的文字迷住了, 鄉下特有的風俗, 哪家做了好吃的, 關起門來獨吞是一件十分不得體的事情。 所以鄉下人永遠都不會去燒單純的“紅燒肉”, 他們只會做“青菜燒肉”“蘿蔔燒肉”“芋頭燒肉”, 滿滿的一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要送。
孩子們聽了眼睛都直發光。 接著, 我又饒有興趣地講述了自己兒時的故事——送水餃, 因為在鄉下包一次水餃不容易, 所以總是從橋東送到橋西, 再從橋西送到橋東, 一路捧著, 一路聞著, 耐不住誘惑, 偷偷捏兩個餃子, 先下肚解解饞。
在聽讀中, 師生沉浸在一個有趣的故事中,
Advertisiment
閱讀是一個發端, 是一個對話情境, 是一種積澱與豐富。 習作是表達, 是彼此分享, 是內心的傾訴與彼此成長。 當孩子、父母、家長同讀一套叢書“小時候”, 我們每位元教師以此為話題, 邀請中高年級的學生、有興趣的家長, 同題寫作, 彙編成集。
孩子們置身于童年的花園裡, 他們也有小時候, 準確地說是小小時候。 在寫作中, 圍繞“小小時候”玩過的東西、好吃的、小夥伴和自己的夢想。
Advertisiment
父母在燈光下、在案幾前, 凝望著熟睡的孩子, 翻開自己泛黃的相冊, 打開曾經稚拙的日記, 溫習漸已淡忘的童年。 原來兒時的秘密如此可愛, 原來小時候也那麼期盼有只狗作伴, 原來小時候也會有那麼多擔憂和害怕……
因為同題寫作, 父母和老師會更接近孩子, 感受到童年的珍貴, 童年的記憶不僅需要學習, 更需要自由的生活, 需要等待。 成長是漫長的, 習作讓父母與孩子一同經歷著成長。
賞析,贊“小時候”童心童樂當“小時候”文章彙編成集後,孩子們興奮地捧讀著。我們讓學生學會賞析,或將相同題材的文章進行閱讀比較,或把相似寫法的文章進行賞析,或勾畫最精彩的語段彼此分享,或從特別的題目中感受擬題的新意。
在賞析中,我們發現不同時代的“小時候”玩過的東西明顯不同,大孩子們的“小時候”裡有《我的器材玻璃球》《我主演的“戲”》《記憶中的小人書》《紫色的桑樹果》《爬樹》……小孩子們的“小小時候”有《黑牙和白糖》《我和芭比娃娃》《舞蹈伴我成長》……讀了大人的文章,小小孩們發現了鄉村的野趣,發現了自製玩具的快樂,只要我們生了玩心,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成為玩具。玩到後來,我們也就會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在賞析中,我們感受到不同時代的“小時候”都有一顆好奇的心。你看,接近退休的林老師回憶起兒時的《“暗戰”》,是那般的神奇有趣;數學牛老師動情地寫《小時候,做想做的事》,無拘無束,一切都是新的;音樂胡老師寫下《那些年,我的“遭遇”》更讓人忍俊不禁,瘋丫頭竟然喝墨水充“英雄”……質疑成人世界的規則,打破習以為常的自然,這就是童年,童年蘊藏創造的勇氣,蘊涵無限的可能。
父母、家長與孩子牽手執筆作文,共讀一套書,共寫一篇文,其最重要的意義、最深遠的價值究竟在哪裡呢?應該是共同成長,成就彼此。因此,我們不僅要閱讀,還要珍藏,不僅要敘述,還要銘刻。這不僅是書寫,更是生命的歌唱,童年的禮贊。
賞析,贊“小時候”童心童樂當“小時候”文章彙編成集後,孩子們興奮地捧讀著。我們讓學生學會賞析,或將相同題材的文章進行閱讀比較,或把相似寫法的文章進行賞析,或勾畫最精彩的語段彼此分享,或從特別的題目中感受擬題的新意。
在賞析中,我們發現不同時代的“小時候”玩過的東西明顯不同,大孩子們的“小時候”裡有《我的器材玻璃球》《我主演的“戲”》《記憶中的小人書》《紫色的桑樹果》《爬樹》……小孩子們的“小小時候”有《黑牙和白糖》《我和芭比娃娃》《舞蹈伴我成長》……讀了大人的文章,小小孩們發現了鄉村的野趣,發現了自製玩具的快樂,只要我們生了玩心,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成為玩具。玩到後來,我們也就會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在賞析中,我們感受到不同時代的“小時候”都有一顆好奇的心。你看,接近退休的林老師回憶起兒時的《“暗戰”》,是那般的神奇有趣;數學牛老師動情地寫《小時候,做想做的事》,無拘無束,一切都是新的;音樂胡老師寫下《那些年,我的“遭遇”》更讓人忍俊不禁,瘋丫頭竟然喝墨水充“英雄”……質疑成人世界的規則,打破習以為常的自然,這就是童年,童年蘊藏創造的勇氣,蘊涵無限的可能。
父母、家長與孩子牽手執筆作文,共讀一套書,共寫一篇文,其最重要的意義、最深遠的價值究竟在哪裡呢?應該是共同成長,成就彼此。因此,我們不僅要閱讀,還要珍藏,不僅要敘述,還要銘刻。這不僅是書寫,更是生命的歌唱,童年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