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愛孩子, 不是把他放在蜜罐裡。 讓他適當地吃苦, 孩子才能經歷住漫漫人生的風雨。 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 再愛孩子, 也要讓他承受這3種苦。
-分離的苦-
孩子的成長的路上, 總是點綴著各種各樣的分離, 小到與朋友家人分別, 大到寵物死亡, 親朋好友離世。 這種分離是成長必經的過程, 面對分離, 可以讓孩子學會自立, 學會珍惜, 學會成長。
幼稚園, 是孩子面臨的第一場重大分離。
每逢九月份開學季, 幼稚園門口是最熱鬧的, 你可以看到, 孩子哭著喊著不願意去幼稚園, 拽著父母的衣服不撒手。
Advertisiment
父母前腳剛走, 孩子後腳就跟過來, 跟父母上演“生離死別”的戲碼。
孩子產生了分離焦慮, 父母也跟著焦慮了起來, 不忍心看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 在幼稚園門口和孩子依依不捨, 半小時過去了還沒送進去, 這樣只會導致孩子產生依賴心理, 更加適應不了集體生活。
情緒是會感染的, 父母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
有位媽媽的做法非常好, 她每次離開時都會和孩子來一個鄭重的告別儀式, 與孩子擁抱並親吻他的額頭, 告訴他:“我放學後就會過來接你, 媽媽不在的時候, 老師會像媽媽一樣關心你照顧你, 你有什麼想法就告訴老師, 如果你還是想媽媽, 沒關係, 媽媽的圍巾給你, 想媽媽的時候就看著圍巾, 就像媽媽在你身邊一樣,
Advertisiment
然後把孩子的手交到老師手上, 讓孩子看著她離開, 徑直走出去, 頭也不回。
這位媽媽的做法著實讓人佩服, 她在給予孩子安全感的同時又讓他承受著分離的苦楚, 態度堅決不拖遝, 只有這樣, 孩子才能正確對待分離。
所以她的孩子在入園第二周的時候就適應了幼稚園生活, 開啟了瘋玩模式。 當孩子用稚嫩的小手向你揮手告別, 微笑地說出“媽媽, 再見”時, 你就知道, 孩子實現了他自己人生的一次飛躍。
就像《李宮俊的詩》裡所說的那樣:所有的分離, 都會留下一個人的背影, 總有人會願意成為目送背影的那個人。 ”
而“那個人”裡一定有父母。
-批評的苦-
孩子是愛的結晶, 不是“祖宗”!
你以為你這樣對孩子很好嘛?他會感恩?他以後會孝敬你?這樣只會讓孩子“看不起你”。
Advertisiment
他們一眼就能看出這個家裡誰是老大, 所以開篇就告訴您, 夫妻關係一定要是“最牢靠、最親密的”, 否則孩子一眼就能看出夫妻關係中誰更強勢, 並且還會幫著強勢的一方去欺負弱勢的一方, 你們的關係很快被“挑撥了”, 所以,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團結一心的。
孩子還會給家庭關係排序:
第一名最厲害, 他說的話, 所有人都得遵從。
最後一名最弱, 沒人聽他說話, 讓他幹嘛就幹嘛。
如果你把孩子地位抬的比你高, 在他心裡的排位, 你一定是在後邊的,
Advertisiment
該怎麼不溺愛?
一句話:你再愛孩子, 也不能讓TA的地位比你高。 千萬不要把孩子看的比你的生活伴侶更加重要。 夫妻關係是第一重要, 正因為有了牢固的夫妻關係, 才有了牢固的家庭, 有了牢固的家庭, 孩子才會有一個正常、良好的成長環境。 因為很多家長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最後導致家庭許多矛盾的產生。
個人認為, 家庭教育不要把它過於藝術化、也不要過於技術化。 一個和諧的家庭、一個和睦的家庭最重要。 有了和睦的家庭, 孩子在家庭中能夠很自然、很幸福的成長。
-教養的苦-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 自由是孩子的標籤。
但是小孩子也要懂得自由和規則, 沒有規則, 那自由也沒有意義。
Advertisiment
這個需要父母以身作則, 並且需要不斷的提醒和引導才行。
例如:
公共場合要克制自己不要大聲喧嘩, 懂得尊重別人。
到別人家做客, 不亂翻別人的東西, 如果想玩, 需要征得別人的同意。
看到別的孩子在玩滑滑梯, 你也想玩, 那在別人玩好之前請耐心等待。
前幾天的一個新聞, 一個七八歲男童在地鐵上搶奪陌生乘客的蛋捲。 “你給我, 我要吃”孩子一邊重複這句話, 一邊搶奪塑膠袋。 他的父母不但沒有制止, 還對孩子說“吃完了再要”。
網友將視頻發到了網上, 引來無數跟帖, 發現這個小男孩經常在地鐵站裡問陌生人索要東西甚至多次出現了爭搶的行為。
我們難以想像男孩的父母到底秉持著什麼樣的教育心態, 才會讓孩子這麼肆無忌憚的搶別人東西,不顧他人的想法就隨心所欲,實在是一件讓人寒心和氣憤的事情。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
對於孩子來說,窮養、富養都比不過教養。
與孩子一起共勉。
才會讓孩子這麼肆無忌憚的搶別人東西,不顧他人的想法就隨心所欲,實在是一件讓人寒心和氣憤的事情。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
對於孩子來說,窮養、富養都比不過教養。
與孩子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