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豐隆穴
位置:足陽明胃經絡穴, 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 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間關節點按該穴3分鐘, 然後順時針揉按穴位約5分鐘。
功效:通調脾胃氣機、祛濕化痰。
2、足三裡
位置:足陽明胃經合穴, 乃保健要穴, 位於外膝眼下3寸, 距脛骨前緣1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按穴位5-8分鐘, 局部有酸脹感效果佳。
功效:足三裡除具有調理脾胃、疏風化濕功能, 還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 有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
3、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Advertisiment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於穴位, 順時針揉按2-5分鐘。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 適用於濕滯、胃脘飽脹、噯氣者。
4、曲池穴
位置:手陽明大腸經合穴, 完全屈肘時, 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處。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點揉此穴2-5分鐘, 亦可用四指併攏, 拍打此穴, 以局部皮膚微紅為度。
功效:可泄大腸濕熱, 用於肛門灼熱、大便黃爛、排不盡者, 亦可治療濕疹等皮膚病症。
5、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穴為祛濕要穴, 位於小腿內側, 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 由膝蓋下方往膝蓋方向摸索, 在膝蓋內側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點按為主, 每次按摩100~160下, 每日早晚各1次, 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鐘。
功效: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
Advertisiment
2 冬天怎麼去除身體濕氣—艾灸法
冬天濕氣比較重可以嘗試一些艾灸, 艾灸有很好的延年益壽功效。 通過灸身體某些特定穴位, 可以養護陽氣、防病保健。 但需要注意的是, 艾灸也是有適應症的, 它適用於虛寒體質的患者, 如常感畏寒怕冷、腰腿疼痛、腹部冷痛、常年腹瀉大便不成形、痛經等症。 若患者屬熱性體質如常感口幹、口苦、大便乾燥及陰虛火旺體質如感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則不宜用艾灸治療, 因為艾灸屬於溫熱療法, 用之不當則更傷陰液, 加重火熱之症。
1、谷穴艾灸祛濕
合穀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
Advertisiment
合穀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 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 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 拇指屈曲按下, 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釐米, 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 10次為一療程。 每次艾灸10-15分鐘, 每天一次。
2、足三裡穴艾灸祛濕
足三裡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 艾灸10-15分鐘即可, 需堅持一段時間, 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3、豐隆穴艾灸祛濕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 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 針對這個穴位祛濕, 效果較佳。 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Advertisiment
4、解溪穴艾灸祛濕
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 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 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 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 堅持一段時間, 能夠很好祛濕。
5、三元穴艾灸祛濕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 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 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 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 能夠幫助祛濕。
6、中脘穴艾灸祛濕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 臍上4寸的位置上。 每天艾灸10-15分鐘, 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 同時有助於祛濕。
7、池穴艾灸祛濕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 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 最為盛大, 猶如水流合入大海。 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 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
Advertisiment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 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 每次10分鐘。 來自“養生主”
8、白穴艾灸祛濕
脾經的重要穴位。 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 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 距趾甲角0.1寸。 手法:艾條灸5-20分鐘。
12 3 冬天怎麼去除身體濕氣—勤泡腳
冬天泡腳不僅可以起到很好的暖身的效果, 而且也可以達到祛濕的效果, 泡腳時根據自身特點適量放點中草藥能事半功倍, 但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添加。 一般來說, 怕冷、容易手腳冰涼的人可以用生薑水泡腳, 取15克左右的生薑煮沸晾涼後即可;桂皮泡腳則對因腎病引起的浮腫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膝關節不好的中老年人,建議在泡腳的同時熱敷膝蓋,可以祛風寒,緩解風濕骨痛。
另外也可以用艾葉泡腳,祛濕效果更好,方法:幹艾葉10到15克,與5公斤冷水同煮,開後改小火10-15分鐘關,能下腳時算起泡20-40分鐘(有保溫瓶的話,可在瓶中長的放半支、短的放兩 節艾柱,用開水泡5-10分鐘後,再兌水泡腳)。記住,水一定要沒過腳踝,水溫不低於35-42度。可連續泡3-5 天(以後每星期1-2次即可),頭天可 多出點汗,後以微出汗則止。
冬季泡註腳意事項:
1、最佳時長20—30分鐘
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20—30分鐘為宜。泡腳不超過20分鐘沒有發揮應有的保健效果,但泡腳時間過長,血管長時間擴張也不宜,再者期間太長腳部皮膚也容易被泡破皮。
2、最佳水溫在40℃
水 溫不能太高。許多人覺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內,水溫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實並不然。泡腳的最佳水溫在40℃左右,比人體溫度稍高一點便可,感受水溫不要用 手去測量,最好就是用腳去感受。假如水溫過高的話,腳上的血管容易過度擴張,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反而容易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對身體不利。
3、水量不可太少
泡腳不同於洗腳,水位最好高一些,以沒到膝蓋為宜,可以對足部和小腿部的穴位都起到作用。
4、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
它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長期下來會使人營養不良。吃完飯後,體內大部分血液流向消化道,如果飯後立即用熱水泡腳,本該流向消化系統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缺乏。因此,最好飯後半小時再泡腳。
5、特殊人群不宜泡腳
如心腦血管病人、兒童、孕婦等特殊群體不宜受熱水刺激,最好不要泡腳,平常洗洗腳便可。另外,糖尿病、痛風等病人,不宜用熱水泡腳,可選擇比體溫稍低點的水來泡。
6、浴盆材質選擇以木盆為佳
木盆相比其他材料,散熱比較慢,適合長期間泡腳,普通塑膠盆或者鐵盆十幾分鐘水就容易變涼。再者,有些木材,如樟木、松木,性溫,可以輔助提升泡腳的效果。
7、泡桶注意衛生清潔
如泡腳桶不清潔徹底或者桶壁內沒有進行抗菌處理,腳上細菌就容易殘留在桶壁內,造成對腳部的反復感染,因此選擇好的泡腳桶十分重要。
8、女性經期別自己亂用中藥泡腳
女性經期出現的問題比較複雜,如果不能辨清原因就用中藥泡腳,不但不會起到舒緩的作用,還可能會加重痛經等症狀。因此,如果女性希望用中藥泡腳的方法來達到治療痛經等經期健康問題的目的,最好能夠諮詢醫生,根據自身情況對症用藥。
4 冬天怎麼去除身體濕氣—食療法
冬天體內濕氣比較重還可以採用食療法,日常飲食中很多經常食用的食物都有不錯的祛濕功效,濕氣重的人不妨多食用。例如紅豆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作用;薏米利水消腫、健脾祛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生薑、大蔥、大蒜等都是日常烹調中常用的調味料,除了讓食物味道更好之外,其實更有著祛濕的作用,日常烹調的時候不妨適量的添加。
祛濕食譜推薦:
1、健脾祛濕湯(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幹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淨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功效: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2、和中化濕湯(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淨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功效: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3、黃瓜祛濕湯
材料:老黃瓜800克(去核囊)陳皮25克,粳米25克,鴨腎2個,清水適量。
做法:老黃瓜去核囊、切大塊,陳皮略浸泡、刮囊、洗淨,鴨腎洗淨、飛水、切片,粳米淘洗乾淨。砂鍋加清水,放入老黃瓜、陳皮、粳米、鴨腎,先猛火煲開,然後轉小火煲2小時即可調味飲用。
功效:有清熱解之效,適應煩熱,咽喉痛,小便赤熱等症。
4、清熱祛濕湯(2~3人分量)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功效:適合去骨火,去濕,清熱毒。
5、鵪鶉祛濕湯(2~3人分量)
材料:鵪鶉4只,薏米、百合各50克,薑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功效:適合清熱祛濕,潤肺化痰。
6、橫月利祛濕湯(2~3人分量)
材料:豬橫月利250克,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生薑2片。
做法:把豬橫月利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薑和豬橫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開,然後轉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食用。
功效:該湯不但清熱去濕,去肝熱,對糖尿病人還有食療功效。
7、草龜祛濕湯(3~5人分量)
材料:草龜500克,豬肉200克,新鮮土伏苓250克,紅棗6個。
做法:把草龜、豬肉、土伏苓紅棗一起放到砂煲內熬3至4個小時即可。
功效:有清熱去濕及解毒功能。
12 膝關節不好的中老年人,建議在泡腳的同時熱敷膝蓋,可以祛風寒,緩解風濕骨痛。
另外也可以用艾葉泡腳,祛濕效果更好,方法:幹艾葉10到15克,與5公斤冷水同煮,開後改小火10-15分鐘關,能下腳時算起泡20-40分鐘(有保溫瓶的話,可在瓶中長的放半支、短的放兩 節艾柱,用開水泡5-10分鐘後,再兌水泡腳)。記住,水一定要沒過腳踝,水溫不低於35-42度。可連續泡3-5 天(以後每星期1-2次即可),頭天可 多出點汗,後以微出汗則止。
冬季泡註腳意事項:
1、最佳時長20—30分鐘
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20—30分鐘為宜。泡腳不超過20分鐘沒有發揮應有的保健效果,但泡腳時間過長,血管長時間擴張也不宜,再者期間太長腳部皮膚也容易被泡破皮。
2、最佳水溫在40℃
水 溫不能太高。許多人覺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內,水溫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實並不然。泡腳的最佳水溫在40℃左右,比人體溫度稍高一點便可,感受水溫不要用 手去測量,最好就是用腳去感受。假如水溫過高的話,腳上的血管容易過度擴張,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反而容易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對身體不利。
3、水量不可太少
泡腳不同於洗腳,水位最好高一些,以沒到膝蓋為宜,可以對足部和小腿部的穴位都起到作用。
4、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
它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長期下來會使人營養不良。吃完飯後,體內大部分血液流向消化道,如果飯後立即用熱水泡腳,本該流向消化系統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缺乏。因此,最好飯後半小時再泡腳。
5、特殊人群不宜泡腳
如心腦血管病人、兒童、孕婦等特殊群體不宜受熱水刺激,最好不要泡腳,平常洗洗腳便可。另外,糖尿病、痛風等病人,不宜用熱水泡腳,可選擇比體溫稍低點的水來泡。
6、浴盆材質選擇以木盆為佳
木盆相比其他材料,散熱比較慢,適合長期間泡腳,普通塑膠盆或者鐵盆十幾分鐘水就容易變涼。再者,有些木材,如樟木、松木,性溫,可以輔助提升泡腳的效果。
7、泡桶注意衛生清潔
如泡腳桶不清潔徹底或者桶壁內沒有進行抗菌處理,腳上細菌就容易殘留在桶壁內,造成對腳部的反復感染,因此選擇好的泡腳桶十分重要。
8、女性經期別自己亂用中藥泡腳
女性經期出現的問題比較複雜,如果不能辨清原因就用中藥泡腳,不但不會起到舒緩的作用,還可能會加重痛經等症狀。因此,如果女性希望用中藥泡腳的方法來達到治療痛經等經期健康問題的目的,最好能夠諮詢醫生,根據自身情況對症用藥。
4 冬天怎麼去除身體濕氣—食療法
冬天體內濕氣比較重還可以採用食療法,日常飲食中很多經常食用的食物都有不錯的祛濕功效,濕氣重的人不妨多食用。例如紅豆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作用;薏米利水消腫、健脾祛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生薑、大蔥、大蒜等都是日常烹調中常用的調味料,除了讓食物味道更好之外,其實更有著祛濕的作用,日常烹調的時候不妨適量的添加。
祛濕食譜推薦:
1、健脾祛濕湯(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幹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淨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功效: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2、和中化濕湯(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淨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功效: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3、黃瓜祛濕湯
材料:老黃瓜800克(去核囊)陳皮25克,粳米25克,鴨腎2個,清水適量。
做法:老黃瓜去核囊、切大塊,陳皮略浸泡、刮囊、洗淨,鴨腎洗淨、飛水、切片,粳米淘洗乾淨。砂鍋加清水,放入老黃瓜、陳皮、粳米、鴨腎,先猛火煲開,然後轉小火煲2小時即可調味飲用。
功效:有清熱解之效,適應煩熱,咽喉痛,小便赤熱等症。
4、清熱祛濕湯(2~3人分量)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功效:適合去骨火,去濕,清熱毒。
5、鵪鶉祛濕湯(2~3人分量)
材料:鵪鶉4只,薏米、百合各50克,薑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功效:適合清熱祛濕,潤肺化痰。
6、橫月利祛濕湯(2~3人分量)
材料:豬橫月利250克,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生薑2片。
做法:把豬橫月利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薑和豬橫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開,然後轉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食用。
功效:該湯不但清熱去濕,去肝熱,對糖尿病人還有食療功效。
7、草龜祛濕湯(3~5人分量)
材料:草龜500克,豬肉200克,新鮮土伏苓250克,紅棗6個。
做法:把草龜、豬肉、土伏苓紅棗一起放到砂煲內熬3至4個小時即可。
功效:有清熱去濕及解毒功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