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冬季女性預防和治療凍瘡大全

凍瘡是冬季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 有凍瘡的人常常因為熱而癢, 又因為冷而痛。 更甚者“皮開肉綻”的, 凍瘡會出現在人體的不同部位。 那麼冬季如何應對凍瘡的發生?

凍瘡是由寒冷引起的局部性皮膚炎症損害。 現代醫學認為, 凍瘡是因為患者的皮膚耐寒性差, 加上寒冷的侵襲, 使末稍皮膚血管收縮或發生痙攣, 導致局部血液迴圈障礙, 出現氧與營養不足而引發組織損傷, 導致一系列的生理病理改變, 輕者出現皮膚紅腫、淤紫, 奇癢不適, 嚴重者出現破潰感染, 其中尤以耳廓和四肢末梢多見。 中醫認為,

Advertisiment
由於凍傷患者多為陽虛體質, 故氣溫下降, 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血循障礙, 凝滯脈絡, 陰寒久伏, 肌膚失養, 因而到了嚴寒的冬季常導致凍瘡反復發作。

由此可見, 凍瘡的發生主要與個人體質有關。 有些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肢端血液迴圈不良、或手足多汗等, 就很容易長凍瘡。 所以, 增強體質, 提高自身防寒抗寒能力, 是預防凍瘡發生最有效的辦法。

1. 平時要重視參加各項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 以促進血液迴圈, 增強體質。 最好是從秋季開始, 積極參加耐寒鍛煉, 堅持每天用冷水洗手洗臉, 提高肌體的抗病與耐寒能力。

2. 在寒冷和潮濕的環境生活和勞作時, 要注意防寒保暖, 特別要注意頭部(尤其要重視耳廓)和四肢末稍的保暖。

Advertisiment
最好戴頂帽子, 戴雙手套, 鞋襪要清潔乾燥、保暖性能好, 不要太緊、太硬、太窄。

3. 冬季在洗手、洗臉以及洗腳後, 一定要及時用潔淨的軟毛巾擦乾水氣。 在洗手洗臉擦乾後, 最好雙手(手心手背)相互搓熱, 然後再搓面部與耳部, 以局部感到微微發熱為佳, 然後再擦些防護霜。 洗腳時用手搓揉、按摩時間應長一些, 洗後擦乾要立即穿好鞋襪, 或及時入睡。

4. 重視冬病夏治。 夏季是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季節, 並處於節律變化的高峰。 加之夏季皮膚毛孔開張, 若再配合活血化淤藥物的治療, 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夏季可用蒜泥(大蒜搗爛, 獨頭蒜最好)曬熱後, 經常塗擦患凍瘡的部位, 可預防凍瘡復發。

5. 重視膳食療法。 秋末之後,

Advertisiment
要重視膳食的調理, 少吃寒性食物, 宜適當多吃溫熱性與含熱量高的食品, 如羊肉、巧克力、大棗以及蔥、薑、辣椒等, 喜歡飲酒之人, 可適量喝些白酒或藥酒, 增加全身能量與熱量, 促進血液迴圈。

下面介紹幾種防治凍瘡常用而有效的簡易療法:

桂枝50克, 幹辣椒20枚(最好選羊角椒, 越辣越好), 乾薑20克(或再加幹茄子根100克), 加水適量, 燒開煎煮20分鐘以上, 待水溫適宜後, 用熱毛巾外敷擦揉或泡洗患處, 每日1~2次, 每次15~30分鐘。

桂枝50克, 紅花20克、蘇葉30克、荊芥15克, 加水適量煮沸20分鐘, 待水溫適宜後, 擦洗患處或泡腳, 每日2次, 每次20分鐘左右。

羊角椒30枚、紅花15克、桂枝50克, 用白酒500毫升, 浸泡1周後, 過濾, 加樟腦3克攪勻, 外擦患處, 每日3次, 有活血散淤止癢等作用。

Advertisiment

桂枝50克、艾葉30克、蘇葉30克, 水煎浸洗患處。

冬瓜皮50克、茄子根100克、羊角椒20枚、蔥根30克, 加水適量, 煮沸數分鐘後, 熏洗、外敷患處。

凍瘡破潰時, 取白芨10克、黃柏5克, 共研極細, 外塗患處。

1. 系統治療

口服煙醯胺、硝苯地平等血管擴張劑。 或將丹參(20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靜滴, 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和溶血栓等作用。

2. 局部治療

可用氦-氖鐳射和紅外線照射, 或作鐳射穴位照射(足三裡、複溜等)後, 對凍瘡局部行散焦普遍照射。 未破潰者可外用複方肝素軟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維生素E軟膏等。 可用桂附煎藥液浸泡患處, 每日3次, 每次20~30分鐘, 邊浸邊用藥渣揉搓患處。 (方藥組成為:桂枝、紅花、附子、紫蘇葉、荊芥各20g, 加水3000ml, 煎沸, 稍冷後用。 已破潰者外用5%硼酸軟膏、1%紅黴素軟膏等)。

Advertisiment

預防

1. 加強鍛煉, 促進血液迴圈, 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

2. 注意防凍、保暖防止潮濕, 不穿過緊鞋襪;

3. 受凍後不宜立即用熱水浸泡或取火烘烤;

4. 伴有其他相關性疾病時應積極治療;

5. 對反復發作凍瘡者, 可在入冬前用亞紅斑量的紫外線或紅外線照射局部皮膚, 促進局部血液迴圈。

凍瘡容易復發, 因此每當冬天到來之際, 就應該做好預防措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