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都是“有孩一族”
你呢?
見到閨密們有了孩子, 經常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上曬幸福, 見人聊天三句不離孩子, 很多到了育齡的女性內心難免失落。 如果在朋友圈裡只有自己還沒有孩子, 就更心急了。 有的人不知自己究竟要不要孩子, 為此感到迷惑。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埃倫·沃克博士總結了“想懷孕”的壓力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本能衝動 很多女性都會感到自己的身體有一股原始的衝動, 例如結婚後出現子宮疼痛, 看到別人的孩子後尤為難受, 本能地希望自己生一個。
社會壓力 無數影視作品講述男女主人公相愛生孩子,
Advertisiment
女星徐若瑄為生孩子床上躺200多天
家庭壓力 很多民主的父母不會干涉兒女私事, 包括職業和擇偶, 但生孩子是例外——老人家們時常有意無意提出“抱孫子”的想法, 無形中給年輕的夫妻製造了很大壓力, 覺得不生孩子就愧對父母。
群體壓力 周圍的人一個接一個都有了孩子, 從此生活都圍著孩子轉, 如果唯獨你沒有孩子, 你感覺很不合群, 一心想加入“有孩一族”。
面對這些壓力, 專家的建議不要一時衝動, 沒做好準備就懷孩子, 這不但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還對夫妻關係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你應該和另一半坦誠地討論是否要孩子:如果決定要,
Advertisiment
心理壓力影響內分泌後“懷孕”
1554年9月, 38歲的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停經, 身體變胖, 還出現了晨吐。 整個宮廷包括御醫都認為, 女王懷孕了, 預計次年4月底就可分娩。 可是, 瑪麗的妊娠反應一直持續到7月, 最後肚子回復原狀, 證實並沒有懷孕。 42歲時, 瑪麗又自認為懷孕了, 還頒令小孩出生後由丈夫擔任攝政王。 不過, 她還是沒有誕下任何子女, 並於年底病逝, 王位由長期被她視為眼中釘的同父異母妹妹伊莉莎白所繼承。
備孕最重要的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