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媽媽如何避免早產發生?

早產是新生兒出生後最常見的死亡及致病原因之一, 除了先天疾病外, 早產可說是所有准爸媽的痛, 也是所有婦產科小兒科醫師的最怕。

未知及多重因數交互反應

早產是孕婦在不足月(妊娠37周以前)生產, 由於不足月, 所以身體的呼吸功能、神經系統等無法面對大自然的環境發生致病或死亡的結果, 一般在臺灣地區大約有5%~8%的出生是早產兒, 而在美國則較高, 大約8.9%(1980年)~11.6%(2000年)。

早產發生原因是多重因數所產生的, 除了孕婦本身因素外, 還包括了環境的因素, 在臨床上大部分的研究結果多指向感染的因果關係。

Advertisiment
然而感染也只占30%的早產因素, 因早產大部分原因仍然是未知及多重因數交互的反應結果。

準備懷孕之初預防早產

就目前已知的危險因素及保胎的原則, 從開始準備懷孕之初, 就應該注意下列事項, 增進准媽媽的健康, 並盡可能的預防早產:

1、儘早產檢找出自己的危險因數, 評估營養、身心及過去的生產史。

2、補充鈣、鎂及抗氧化維他命C及E;最近文獻發現深海魚油Omega-3 脂肪可以調節免疫, 預防早產, 同時使新生兒將來得過動兒機會減少。

3、生活型態改變、充分休息、減少壓力。

4、注意症狀:如下腹不適、分泌物大量增加, 膀胱不適、頻尿及陰☆禁☆道點狀出血或出血, 應儘早就醫。

5、注意宮縮, 有不規則收縮增加或疼痛有漸規則之情形應就醫。

Advertisiment

產前預防早產

就醫後的標準處理, 醫師一般均會測定宮縮, 檢查子宮頸擴張程度, 利用超音波測定子宮頸長度, 並判定子宮內口的擴張與否, 來判定有否早產可能, 當內診發現有感染情形, 則一併治療感染。

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 一般藥物的效果在發病前均佳, 而在早產產程進入後只有兩天之效果, 此時可以在34周前之胎兒考慮給予兩針母體類固醇注射, 以增加肺功能;此外在出生後就靠新生兒科治療, 及胎兒本身的體質, 來決定孩子的健康與存活與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