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准媽待產期適當活動 有利分娩

很多准媽媽待產期間擔心過多的活動會影響分娩的過程, 其實, 恰恰相反哦。 待產時適當的活動是好處多多哦。

一、准媽媽待產期應做的運動

1、第一產程的待產姿勢

不同的姿勢適用在不同的產程, 在第一產程的時候, 也就是說感受到有規則地宮縮直至宮口開全的時候, 這個過程比較漫長, 初次生產的產婦一般需要11~12個小時, 其他產婦則需6~8小時。 這個時段, 可以做以下幾種待產姿勢


准媽待產期適當活動 有利分娩

散步

選擇下床走動的時間, 可以選擇在臨產前的早上, 媽媽們可以到醫院的小公園裡散步,

Advertisiment
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 感受一下溫暖的陽光。 前提是一定要有爸爸或者其他人的陪伴。 小編建議, 可以的話, 可以由爸爸攙扶著悠閒散漫地漫步。 爸爸在這個時候可以給媽媽做一下心理輔導, 安撫一下媽媽緊張的心情。 同時散步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可以轉移對臨產前疼痛的注意力。

在地上鋪個坐墊或者枕頭之類的, 然後跪在上面。 同時使自己俯撐在附近的一個平面上, 例如床或者座椅。 高度根據個人的身高以及舒適感去調解, 這是姿勢適合臨產早期, 陣痛感不是很明顯的情況下。

朝前坐下

兩條腿分開, 面對椅背坐下, 儘量靠近著椅背, 呈環抱著座椅坐下的的姿勢。 把一個坐墊或枕頭放在椅背上方, 這樣子,

Advertisiment
媽媽的頭就可是舒服地靠在上面。 同時, 這個動作, 使骨盤放寬, 有利於抬頭銜接入盤。

身體向前跪著

兩腿分開跪下, 跪在床上。 媽媽這時候的身體要放鬆向想, 前面放一堆棉被或枕頭, 媽媽身體的二分之一爬在上面, 背部與穿呈平行的狀態, 儘量保持背部的平直。 這個動作能感受到胎兒的重力增加, 宮縮力增強。

趴在地上

用雙手和兩個膝蓋支撐著整個身體的重量, 趴在床上, 來回傾斜你的骨盆, 背部不要拱起。 宮縮間隙把頭放在兩臂上休息。

丈夫按壓腰、背

覺得宮縮很疼痛時, 可以站著依靠在爸爸的身上, 與爸爸呈擁抱的姿勢。 要保持著放鬆和冷靜的狀態, 同時爸爸在這個時候要輕輕地按摩著媽媽腰和背等, 緩解媽媽的痛苦,

Advertisiment
分散媽媽的注意力。

身體放鬆, 重心下移

當站得比較累的時候, 可以半蹲, 呈蹲坐的姿勢。 爸爸這時候在後面, 兩手扶著媽媽的手臂, 媽媽就把整個人的力量依託在爸爸身上就行了, 這樣的姿勢, 對胎頭的下降, 很有利哦。 這個動作的前提是, 爸爸一定要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承受媽媽的重量。

到了第二產程的時候, 也就是說, 孩子從子宮開全到胎兒娩出階段。

2、第二產程的待產姿勢

蹲坐式

蹲坐式是最好的一種臨產姿勢, 爸爸在後面坐在凳子上, 媽媽就蹲坐在爸爸的前面, 爸爸攙扶著媽媽, 這樣的姿勢能使骨盆得到充分張開, 更加有利用地心吸引力幫助把胎兒推出。


准媽待產期適當活動 有利分娩

直立的坐式

Advertisiment

在國外, 直立式是一種常見的分娩姿勢。 坐在床上, 背部用枕墊撐起, 張開雙腿, 兩隻手可以握著大腿兩側, 這樣子身體能更有力量。 向下用力, 當宮縮間隙時, 背部可以放鬆並靠在後面的枕墊上。

臥位

頭部略抬高, 兩腿彎曲, 腳踩在架子上。 這是國內使用較多的體位, 媽媽躺在床上, 兩條腿抬起來張開, 這種體位, 媽媽不會覺得很疲勞, 但此姿勢分娩是不利的, 不能充分擴張骨盆, 並失去了地心引力的作用, 但是卻方便助產人員的操作及胎兒的監護。 但是這種姿勢還令產道狹窄, 從而增加難產的機會, 外☆禁☆陰更容易發生撕裂, 側切的幾率會相對高一些。

准媽媽在分娩前適當活動的同時也要時刻注意身體的變化, 如果出現以下三種症狀說明准媽媽就要臨產了。

Advertisiment

二、准媽媽分娩前的三大症狀

1、子宮底下降

在分娩前數周, 因胎頭入盆, 孕婦會感覺上腹部輕鬆了一些, 呼吸和胃口也明顯好轉, 但小便次數增多, 走路也不太舒服。 這是子宮底下降的原因。

2、子宮收縮

分娩前數天, 孕婦會感到腹部一陣陣變硬, 可伴有輕度墜脹感, 這就是子宮在收縮。 這時的子宮收縮往往持續時間短, 間隔時間長短不一, 常常在夜間出現, 清晨消失, 宮口不會擴張。 絕大多數的孕婦在預產期前後兩周內生產, 當有規律地腹痛, 且間隔時間越來越短, 疼痛時間延長時, 就預示著快臨產了。

3、見紅

分娩前24~48小時, 從陰☆禁☆道排出少量血性粘液稱“見紅”, 或破水, 即子宮內的羊膜囊破裂, 羊水流出,也是臨產的可靠徵象。見紅可能持續幾天,每天有少許排出;也可能一下子突然見紅。如果見紅量較多,超過平時月經量,應及時去醫院與醫生或助產士聯繫。

羊水流出,也是臨產的可靠徵象。見紅可能持續幾天,每天有少許排出;也可能一下子突然見紅。如果見紅量較多,超過平時月經量,應及時去醫院與醫生或助產士聯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