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出爾反爾的成語故事

1 出爾反爾的故事

戰國時期, 有一次鄒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 由於鄒國的人民對統治者不滿, 當鄒國的官吏遭到魯國軍隊的攻擊時, 人民群眾並不相救。 結果, 鄒國被打敗, 並被魯國殺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鄒穆公非常氣憤, 但是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 只好請孟子幫他出主意。 鄒穆公對孟子說:“這次戰爭, 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 而百姓卻沒有一個去援救的, 這些百姓實在可恨極了。 殺了他們吧, 殺不了那麼多﹔不殺吧, 他們又是那樣可惡。 你看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聽了鄒穆公的話, 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見死不救,

Advertisiment
完全是這些官吏自己的責任。 他說:“在饑荒的年月裡, 你的百姓受到饑餓的威脅, 老弱病殘者都被活活餓死, 身強力壯一點的, 也被迫四處逃荒。 而在你的穀倉中, 卻堆滿了糧食, 在你的庫房裡, 也裝滿了財寶。 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 卻不向你報告, 對於百姓的生死, 根本就漠不關心, 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 孔子的學生曾子說過:‘你怎麼對待人家, 人家也怎麼對待你。 ’(原文是:‘出乎爾者, 反乎爾者也。 ’)過去, 你的百姓無法報復, 這次剛好有了機會。 我看, 你還是應該改變一下對老百姓的態度才對。 ”鄒穆公聽了, 默默無言。

2 出爾反爾的材料

【注音】chū ěr fǎn ěr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

【解釋】爾:你;反:通“返”, 回。

Advertisiment
原意是你怎樣做, 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 現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 前後自相矛盾。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用於責備反復無常的人。

【近義詞】反復無常、翻雲覆雨、朝令夕改、自食其言

【反義詞】說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為定

【年代】古代

【例句】既然你已經答應幫助他, 就應該盡力而為, 不能~。

3 出爾反爾的點評

出爾反爾和反復無常都形容常常變卦。 但出爾反爾偏重在說話上;指說話前後不一致或說話不算數;反復無常偏重在表現上;強調行為變化無常。 希望小朋友們都能做一個言出必行的人, 也要記住不要輕易對別人許諾, 尤其是在不確定能不能做到的情況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