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分享一些國外的挫折教育方案

瑞士, 日本, 美國, 俄羅斯, 德國這些國外的一些挫折教育, 可以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 有借鑒的意義。 這些有利於孩子培養獨立的能力, 獨立意識, 責任意識等等, 希望這些可以幫助到父母們。

瑞士挫折教育:注重培養自立能力

瑞士雖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但瑞士的父母們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養尊處優, 他們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十五六歲的女孩, 初中畢業後, 就要到別人家做一年女傭, 上午勞動, 下午上學;男孩到一定的年齡也要參加勞動, 鍛煉他們的勞動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

Advertisiment
以免長大後成為不能獨立生活的無能之輩。

日本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吃“苦”

在日本, 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 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吃苦能力。 每到冬天, 他們就讓幼兒赤身裸☆禁☆體地在風雪中摸爬滾打。 天寒地凍, 北風怒吼, 不少幼兒嘴唇凍得發紫, 渾身發抖, 父母們則站在一旁, 置之不理。 日本還提倡“窮留學之風”, 讓富裕的大城市學生, 到偏遠的山區、村寨接受艱苦的生活訓練, 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美國挫折教育:認識勞動的價值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 為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 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 獨立謀生一周才能畢業。 美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 自己掙!”不管家裡多麼富有,

Advertisiment
孩子一般12歲以後就得給家裡做家務, 如剪草、送報等, 當然, 家長也要相應付給自家的孩子“勞務報酬”, 體現按勞取酬。 美國的父母們常說, 只要有利於培養孩子謀生的能力, 讓他們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14歲的詹尼佛每週禮拜六要去餐館打工, 雖然她也可以選擇在家幫媽媽幹活, 照樣可領取工資。 但詹尼佛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 她一定要去外面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理能力

俄羅斯挫折教育:注重培養獨立意識

漫步在俄羅斯的街頭和廣場, 無論是在莫斯科、聖彼德堡, 還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 都難得見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 在大街上, 在臺階下, 經常見到一些兩三歲的小娃娃走不穩摔倒了,

Advertisiment
甚至跌得眼淚汪汪。 而他們的父母親, 卻連拉都不拉一把, 只是停下腳步, 鼓勵他們自己爬起來, 繼續往前走。 小孩子在一起玩, 你追我趕、打打鬧鬧中跌破了皮、流出了血, 疼得流眼淚。 父母親看見了, 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傷痕, 輕輕擦幾下, 然後就讓他們站起來繼續玩, 仿佛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對於孩子要做的, 父母親一般不加干涉, 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

德國挫折教育:注意培養責任意識

德國的父母們從來不包辦孩子的事情, 他們將子女視為獨立的個體, 給他們足夠的空間, 讓子女學習作為獨立的人應該做的事情。 簡單來說, 一歲的時候父母就會鼓勵他們自己捧著奶瓶喝牛奶, 喝完了, 父母還會向孩子道謝並加以贊許。

Advertisiment
隨著孩子年齡和能力的增長, 父母再引導他們完成一些更難的事情。 這樣, 當他們走入社會時, 在別人的眼裡就不會成為低能的“廢物”。 不僅父母們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法律也有這樣的要求。 德國法律規定, 孩子到了14歲, 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 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德國人常說, 自己的首要責任就是讓孩子懂得, 一個人走向社會, 最終要靠自己, 靠自立和自強, 要對自己負責。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