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技術還不很發達的時候, 分娩的過程被認為是“大命換小命”, 可見在分娩時會發生很多意外狀況。 雖然現代科學已經把各種危險儘量降低, 但仍會有些情況讓婦產科醫師措手不及, 或是陷入該救媽媽還是先保孩子的兩難境地。 下面列舉了產程中的10大意外, 為了讓准媽媽們能多加防範, 做好心理準備, 以最輕鬆的心情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1、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絕大多數發生在准媽媽懷孕28周之後, 會伴隨出血現象, 其特點是無痛性出血, 常發生在半夜, 醫師通常要依靠超聲波檢查來診斷,
Advertisiment
由於胎盤蓋到了子宮頸口, 當胎兒要從子宮頸口出來時, 一收縮子宮頸口就會擴張, 一擴張就會與胎盤剝離而出血, 大部分孕婦不會感到疼痛, 但是, 出血量卻是一次比一次多。
“前置胎盤”又可以分為四大類型:完全型、部分型、邊緣型及低位型。 除了完全型和部分型前置胎盤的孕婦需要剖宮產外, 邊緣型和低位型前置胎盤者可以考慮自然分娩。 不過, 出血量如果非常多, 多到威脅了媽媽的安全, 醫師都會施行剖宮產, 並且儘量不安胎。 因此, 建議有前置胎盤的孕婦一定要多臥床休息, 少活動, 儘量不要憋尿, 這樣才能稍微控制出血。
2、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胎盤早剝)”是非常難以診斷的一種情況。
Advertisiment
“胎盤早剝”的最大特點是出血, 並有劇烈腹部疼痛。 如果發生在分娩的過程中, 這種疼痛和分娩的疼痛混合在一起, 會使醫師難以診斷;如果發生在孕期33~35周時, 由於已經有很明顯的疼痛, 而且整個子宮變得硬邦邦的, 所以, 醫師可以使用一些儀器和手段來決定是否需要緊急處理。
“胎盤早剝”常常和孕婦的高血壓、糖尿病和前置胎盤有關,
Advertisiment
3、胎兒缺氧窒息
這就是所謂的“胎兒窘迫”, 是指通過胎兒的心跳變化判斷出他有缺氧或不舒服的現象, 也就是當胎兒血液中的含氧量低到一定程度時, 胎兒的心跳就會變慢。
“胎兒窘迫”可出現許多不同的情況, 例如:胎兒心跳變快、變慢、心率變化小、羊水裡有胎便, 缺氧的原因主要有臍帶受到壓迫、子宮收縮太強、胎盤功能不好、臍帶繞頸、破水太久而沒有羊水等等。
Advertisiment
由於胎兒發生窘迫, 其心跳會發生變化, 所以, 醫師會用胎心監護儀來觀察胎兒心跳的變化。 正常的胎兒心跳應在每分鐘120~160次, 並呈現上下波動的曲線。 如果胎兒心跳每分鐘超過160次或低於120次, 都提示胎兒存在宮內缺氧的情況。
當然, 也不是每個胎兒心跳變慢都屬於窘迫, 有的窘迫只是短暫的, 很快就可恢復, 醫師只須給產婦氧、輸注大量液體, 或讓媽媽側躺就可以改善狀況了。 萬一出現嚴重的胎兒窘迫, 會危害到胎兒的生命時, 醫師會採取措施, 讓孩子儘快出生。
4、妊娠高血壓綜合症
如果婦女在懷孕的過程中出現高血壓、蛋白尿和水腫, 或其中的兩種症狀時, 就被稱為“妊娠高血壓綜合症”,
Advertisiment
當孕婦血壓太高時, 會造成意識模糊、肝臟腫大、眼底出血、肝功異常、大腦病變等等, 嚴重時會產生子癇, 進而威脅母嬰生命。 此時, 醫師常常迫于形勢而提早協助孕婦將胎兒產下。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 會先考慮催產, 如果時間緊迫或催產無效, 會立即施行剖宮產。
在治療方面, 除了提早分娩外, 醫師會建議孕婦要多臥床休息, 多吃高蛋白的食物以減輕水腫, 儘量身處安靜的環境中, 服用適當的降血壓藥物等。 目前有研究認為孕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每天50~100毫克)或大量的鈣(每天2克以上)可能有預防妊娠高血壓綜合症的作用。
5、臍帶脫垂
“臍帶脫垂”絕大部分發生在胎位不正、破水的情況下。如果胎兒的胎位是“足位”,也就是在子宮內雙腳朝下,當一隻腳滑下時,臍帶常常會跟著滑落。如果胎位正常,但胎頭仍沒進入骨盆腔固定,此時如果發生臍帶脫垂的話,胎兒反而更危險,因為母體一旦出現破水,胎兒臍帶脫垂下來,胎頭可能因為往下降而直接壓迫到臍帶,也就是胎兒自己把自己的血液供應阻斷了,這會在3分鐘內造成胎兒極為嚴重的缺氧或死亡。
所以,醫師通常會讓產婦“頭低腳高”地躺著,好讓胎頭或胎兒身體離開壓迫位置,再將手伸入產道內,將胎兒往上頂,使胎兒不要壓迫到臍帶,然後趕緊施行剖宮產。
在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仍要在產婦下方,協助主要醫師用手將胎兒頂住並往上推,以方便醫師直接從上方儘快將胎兒拉出。所以,一旦出現胎兒臍帶脫垂,孕婦最好能平躺著,並儘快由家人送往醫院。
6、產中及產後大出血
分娩時本來就會出血,例如:胎兒、胎盤娩出後子宮內的出血。在整個分娩過程中,出血量如果超過400毫升,就認為是“大出血”。
如果產婦在產程中大出血,而胎兒仍無法儘快娩出時,醫師通常會考慮產婦的安全而施行剖宮產,然後,再尋找出血點,採取措施止血。
導致產中及產後大出血的常見原因有子宮收縮不好或產道裂傷等,醫師會採取一定的手段來止血,包括傷口縫合、加強子宮收縮或儘量將不完全剝離的胎盤刮乾淨等。
如果在處理後仍繼續流血,就得打開腹腔,將產婦的子宮動脈或某些特殊的大血管綁住,做“血管結紮手術”以減少出血量。如果仍未找到出血點,必要時,只好採取“子宮切除手術”來止血了。
萬一連子宮切除都無效時,就要採取“壓迫性”止血方式,甚至用血管攝影來做血管栓塞性的止血。因此,這種產中或產後大出血一向是婦產科醫師很頭疼的事,因為止血很困難。
7、子宮破裂
20多年前的“子宮破裂”,絕大多數發生於分娩過多胎的媽媽,是由於子宮長期撐開,導致子宮壁被撐得很薄,產婦在強力收縮的時候造成子宮破裂。
近年來的“子宮破裂”則常見於做過剖宮產的准媽媽,在她生產下一胎時力圖自然分娩。不過,此類破裂較多見於“直式剖宮產”,而目前新式的"橫切式"剖宮產較不易發生子宮破裂。
至於子宮破裂的前兆,包括胎兒心跳變慢出現窘迫現象,可從產婦腹部清楚地摸到胎兒的肢體或軀幹。如果產婦的肚子膨脹得很厲害,這是發生了內出血,而且出血量非常大。
因此,產婦發生子宮破裂時,醫師的選擇只有一個——儘快施行剖宮產。
分娩產程中10大意外狀況解析
8、早期破水合並感染
以往認為孕婦破水24小時後,胎兒容易有感染現象,現在則認為破水18小時後,胎兒的感染機會就會增高。那麼產婦破水是否一定要施行剖宮產呢?其實,只有在胎兒已經有感染跡象,而又無法很快經陰☆禁☆道娩出時才需要手術。總之,儘快生下孩子為原則。
一般情況下,產婦開始出現發熱、心跳加快、羊水有異味、肚子有壓痛、血常規檢查有白細胞明顯上升現象時,就能夠判斷出胎兒已有感染跡象。如果產婦破水達48小時,又出現了感染時,醫師會建議使用抗生素,並採取適當方式協助胎兒儘快娩出。
如果胎兒已嚴重感染卻無法立即生出時,醫師會立即為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不過,至因感染而造成生命危險。
因此,產婦一旦在孕期33~35周發生破水,最好儘快生下胎兒,因為此時胎兒的成熟度已經足夠了,千萬不要安胎太久,否則會增加感染機會。
9、難產
“難產”就是當分娩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胎兒無法順利通過產道娩出。難產不見得是巨嬰造成的,但是,巨嬰的確較容易造成難產。
難產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肩難產”,也就是胎頭出來了,但肩膀卻卡住了。此時,一位醫護人員可從產婦上面幫忙推媽媽的肚子,另一位就幫忙轉胎兒。但是這種處理容易讓孩子產生鎖骨骨折或拉傷孩子的臂神經叢。第二種難產則較少見,那就是胎位不正的產婦嘗試自然分娩,但當胎兒的身體出來後,胎頭卻被卡住了。其後遺症與“肩難產”一樣,都是容易拉傷孩子的臂神經叢,甚至發生皮膚裂傷。所幸這種胎兒的臂神經叢拉傷會通過各種治療復原。
由於難產發生的時候,醫師已經無法為產婦施行剖宮產手術,而90%以上的情況都無法將胎兒推回去,所以,醫師一定要因人而異,想辦法把胎兒擠過媽媽的產道,有時還要故意製造胎兒鎖骨骨折,使胎兒整個肩膀佔據的空間變小,這樣才能順利通過產道。
10、羊水栓塞
所謂“羊水栓塞”就是大量羊水進入孕婦的血液中,造成栓塞現象,並大量消耗掉凝血因數,造成凝血功能障礙,使產婦發生休克及大出血,甚至死亡。由於這種情況幾乎無法事先預防或預知,使產婦的死亡率高達90%。
當產婦發生羊水栓塞時,如果醫院沒有充足的鮮血供應,即使輸入大量凝血因數,也會因大量羊水進入血液中而被消耗掉。因此,醫師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給媽媽輸入大量新鮮血液,但即使如此,也常常無法減弱這種血流不止的現象或迴圈功能的衰竭。
若是胎兒尚未出生,醫師通常會考慮施行手術,但是,剖宮產的傷口就又成了一個出血點。所以,此時醫師的治療會非常慎重,要多次跟家屬溝通來商議解決辦法,看是救媽媽或是救孩子,無論做哪種決定,都是令人十分心痛的。
5、臍帶脫垂
“臍帶脫垂”絕大部分發生在胎位不正、破水的情況下。如果胎兒的胎位是“足位”,也就是在子宮內雙腳朝下,當一隻腳滑下時,臍帶常常會跟著滑落。如果胎位正常,但胎頭仍沒進入骨盆腔固定,此時如果發生臍帶脫垂的話,胎兒反而更危險,因為母體一旦出現破水,胎兒臍帶脫垂下來,胎頭可能因為往下降而直接壓迫到臍帶,也就是胎兒自己把自己的血液供應阻斷了,這會在3分鐘內造成胎兒極為嚴重的缺氧或死亡。
所以,醫師通常會讓產婦“頭低腳高”地躺著,好讓胎頭或胎兒身體離開壓迫位置,再將手伸入產道內,將胎兒往上頂,使胎兒不要壓迫到臍帶,然後趕緊施行剖宮產。
在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仍要在產婦下方,協助主要醫師用手將胎兒頂住並往上推,以方便醫師直接從上方儘快將胎兒拉出。所以,一旦出現胎兒臍帶脫垂,孕婦最好能平躺著,並儘快由家人送往醫院。
6、產中及產後大出血
分娩時本來就會出血,例如:胎兒、胎盤娩出後子宮內的出血。在整個分娩過程中,出血量如果超過400毫升,就認為是“大出血”。
如果產婦在產程中大出血,而胎兒仍無法儘快娩出時,醫師通常會考慮產婦的安全而施行剖宮產,然後,再尋找出血點,採取措施止血。
導致產中及產後大出血的常見原因有子宮收縮不好或產道裂傷等,醫師會採取一定的手段來止血,包括傷口縫合、加強子宮收縮或儘量將不完全剝離的胎盤刮乾淨等。
如果在處理後仍繼續流血,就得打開腹腔,將產婦的子宮動脈或某些特殊的大血管綁住,做“血管結紮手術”以減少出血量。如果仍未找到出血點,必要時,只好採取“子宮切除手術”來止血了。
萬一連子宮切除都無效時,就要採取“壓迫性”止血方式,甚至用血管攝影來做血管栓塞性的止血。因此,這種產中或產後大出血一向是婦產科醫師很頭疼的事,因為止血很困難。
7、子宮破裂
20多年前的“子宮破裂”,絕大多數發生於分娩過多胎的媽媽,是由於子宮長期撐開,導致子宮壁被撐得很薄,產婦在強力收縮的時候造成子宮破裂。
近年來的“子宮破裂”則常見於做過剖宮產的准媽媽,在她生產下一胎時力圖自然分娩。不過,此類破裂較多見於“直式剖宮產”,而目前新式的"橫切式"剖宮產較不易發生子宮破裂。
至於子宮破裂的前兆,包括胎兒心跳變慢出現窘迫現象,可從產婦腹部清楚地摸到胎兒的肢體或軀幹。如果產婦的肚子膨脹得很厲害,這是發生了內出血,而且出血量非常大。
因此,產婦發生子宮破裂時,醫師的選擇只有一個——儘快施行剖宮產。
分娩產程中10大意外狀況解析
8、早期破水合並感染
以往認為孕婦破水24小時後,胎兒容易有感染現象,現在則認為破水18小時後,胎兒的感染機會就會增高。那麼產婦破水是否一定要施行剖宮產呢?其實,只有在胎兒已經有感染跡象,而又無法很快經陰☆禁☆道娩出時才需要手術。總之,儘快生下孩子為原則。
一般情況下,產婦開始出現發熱、心跳加快、羊水有異味、肚子有壓痛、血常規檢查有白細胞明顯上升現象時,就能夠判斷出胎兒已有感染跡象。如果產婦破水達48小時,又出現了感染時,醫師會建議使用抗生素,並採取適當方式協助胎兒儘快娩出。
如果胎兒已嚴重感染卻無法立即生出時,醫師會立即為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不過,至因感染而造成生命危險。
因此,產婦一旦在孕期33~35周發生破水,最好儘快生下胎兒,因為此時胎兒的成熟度已經足夠了,千萬不要安胎太久,否則會增加感染機會。
9、難產
“難產”就是當分娩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胎兒無法順利通過產道娩出。難產不見得是巨嬰造成的,但是,巨嬰的確較容易造成難產。
難產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肩難產”,也就是胎頭出來了,但肩膀卻卡住了。此時,一位醫護人員可從產婦上面幫忙推媽媽的肚子,另一位就幫忙轉胎兒。但是這種處理容易讓孩子產生鎖骨骨折或拉傷孩子的臂神經叢。第二種難產則較少見,那就是胎位不正的產婦嘗試自然分娩,但當胎兒的身體出來後,胎頭卻被卡住了。其後遺症與“肩難產”一樣,都是容易拉傷孩子的臂神經叢,甚至發生皮膚裂傷。所幸這種胎兒的臂神經叢拉傷會通過各種治療復原。
由於難產發生的時候,醫師已經無法為產婦施行剖宮產手術,而90%以上的情況都無法將胎兒推回去,所以,醫師一定要因人而異,想辦法把胎兒擠過媽媽的產道,有時還要故意製造胎兒鎖骨骨折,使胎兒整個肩膀佔據的空間變小,這樣才能順利通過產道。
10、羊水栓塞
所謂“羊水栓塞”就是大量羊水進入孕婦的血液中,造成栓塞現象,並大量消耗掉凝血因數,造成凝血功能障礙,使產婦發生休克及大出血,甚至死亡。由於這種情況幾乎無法事先預防或預知,使產婦的死亡率高達90%。
當產婦發生羊水栓塞時,如果醫院沒有充足的鮮血供應,即使輸入大量凝血因數,也會因大量羊水進入血液中而被消耗掉。因此,醫師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給媽媽輸入大量新鮮血液,但即使如此,也常常無法減弱這種血流不止的現象或迴圈功能的衰竭。
若是胎兒尚未出生,醫師通常會考慮施行手術,但是,剖宮產的傷口就又成了一個出血點。所以,此時醫師的治療會非常慎重,要多次跟家屬溝通來商議解決辦法,看是救媽媽或是救孩子,無論做哪種決定,都是令人十分心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