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過程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

在過去, 分娩的過程對於產婦來說就是到鬼門關去走了一圈。 這種說法充分說明了分娩過程是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的, 所以為了更好的維護母嬰安全, 保護, 我們就必須要對分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即使是在現而今這種醫學發達的時代, 仍然有一些情況會給胎兒和產婦帶來重大的危險, 下面的生產課堂就要為了來介紹一下。

1.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絕大多數發生在准媽媽懷孕28周之後, 會伴隨出血現象, 其特點是無痛性出血, 常發生在半夜, 醫師通常要依靠超聲波檢查來診斷,

Advertisiment
不過, 有時候連超聲波都檢查不出。

由於胎盤蓋到了子宮頸口, 當胎兒要從子宮頸口出來時, 一收縮子宮頸口就會擴張, 一擴張就會與胎盤剝離而出血, 大部分孕婦不會感到疼痛, 但是, 出血量卻是一次比一次多。

"前置胎盤"又可以分為四大類型:完全型、部分型、邊緣型及低位型。 除了完全型和部分型前置胎盤的孕婦需要剖宮產外, 邊緣型和低位型前置胎盤者可以考慮自然分娩。 不過, 出血量如果非常多, 多到威脅了媽媽的安全, 醫師都會施行剖宮產, 並且儘量不安胎。 因此, 建議有前置胎盤的孕婦一定要多臥床休息, 少活動, 儘量不要憋尿, 這樣才能稍微控制出血。

2.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胎盤早剝)”是非常難以診斷的一種情況。

Advertisiment
因為胎盤通常應該在胎兒出生後才與子宮分離, 但"胎盤早剝"卻是胎盤在胎兒尚未出生前就已經剝離了。 由於胎盤是胎兒營養和氧氣的來源, 所以, 胎盤一旦剝離後, 就沒有氧氣輸送給胎兒了, 胎兒會如果胎兒已經感染, 即使通過手術分娩出來, 仍很危險, 在新生兒階段就很可能存在很多問題, 甚馬上出現缺氧現象。

“胎盤早剝”的最大特點是出血, 並有劇烈腹部疼痛。 如果發生在分娩的過程中, 這種疼痛和分娩的疼痛混合在一起, 會使醫師難以診斷;如果發生在孕期33~35周時, 由於已經有很明顯的疼痛, 而且整個子宮變得硬邦邦的, 所以, 醫師可以使用一些儀器和手段來決定是否需要緊急處理。

Advertisiment

“胎盤早剝”常常和孕婦的高血壓、糖尿病和前置胎盤有關, 但更多的是原因不明確。 醫師除了靠母體羊水是否帶血來判斷外, 有時還得靠超聲波檢查及臨床症狀來診斷, 例如:胎兒是否有心跳的明顯變化?即使不是胎盤早剝, 但胎兒心率明顯變緩, 醫師也會儘快施行剖宮產, 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前置胎盤和胎盤早期剝離是分娩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兩個危險情況。 前置胎盤通常可以分為四大類型, 一旦發生對於胎兒和產婦的生命安全都是有威脅的, 所以患有前置胎盤的產婦一方面要多加休息, 一方面要選擇剖腹產, 這樣可能降低風險。 而對於胎盤早剝, 處於危險人群的孕婦應該注意進行檢查, 如果在分娩過程中發生,

Advertisiment
則需要進行緊急處理。

相關用戶問答